home
search
病名過敏性鼻炎
別名枯草熱、allergic rhinitis
【概述】

過敏性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是一種吸入外界過敏性抗原而引起以鼻癢、打嚏、流清涕等為主要症狀的疾病。由於過敏原呈季節性的增減或持續存在,本病的發病呈季節性(俗稱枯草hay fever)或常年性。患者與吸入性哮喘一樣,往往有明顯的遺傳過敏體質(atopy),在疾病發作時尚可伴有眼結膜、上齶及外耳道等處的發癢。

【病因學】

本病起因於兩個基本因素:①遺傳性過敏體質;②反覆多次的暴露和吸入外界過敏原。

過敏性鼻炎的患者多具有過敏體質,即對外界抗原較易產生比正常人多的IgE,這種體質有一定的遺傳性和家族性,故本病患病較易同時或先後患濕疹皮炎、藥物過敏和支氣管哮喘等疾病;本病患者的家族中也較易發生這類過敏性疾病。

引起本病的吸入性抗原有塵蟎、屋塵、動物皮屑、各種樹木和草類的風媒花粉等,這些抗原的顆粒大都較大(5~25μm),因此能在鼻部被阻擋下來而在鼻腔內發生速發型(Ⅰ型)變態反應,造成鼻粘膜的充血、水腫及分泌增加等一系列表現,其免疫病理過程與吸入型支氣管哮喘類同。

【病理改變】

患者發病時鼻粘膜明顯腫脹,粘液分泌極度旺盛。顯微鏡下可見杯狀細胞數量增加很多,上皮與基底膜明顯水腫並有大量嗜酸粒細胞的浸潤。有的患者在眼結膜、咽後壁等處也可有類似的病理變化。這些病理改變在緩解期明顯減輕甚至消失。

【臨床表現】

發病時鼻癢、連續打嚏、流大量水樣性清涕,有時尚伴有眼結膜、上齶部甚至外耳道部的奇癢等為本病的臨床特徵。由於鼻粘膜的腫脹,患者常有鼻塞和嗅覺減退現象。症狀通常早、晚加重,日間及運動後好轉。患者通常全身症狀不明顯,但如併發鼻竇炎後可有發熱,面頰部脹痛,乏力和納滯等症狀。

大部分患者起病於兒童期,發病有明顯的季節型,其發病期大都與周圍環境特異性過敏原的消長有密切關係。在多數溫帶地區,以春秋兩季最易發病。

患者得病後常常伴有鼻粘膜的高敏狀態,發病季節內對任何強烈的氣味、污染的空氣,及至氣候溫度的變化都會有症狀的反覆,本病的後期患者常可發展成對多種抗原與刺激因素過敏而呈一種終年易鼻塞、流涕的狀態。

患者在發作期常呈一種張口呼吸的面容(兒童尤其明顯),由於經常由鼻癢而搓揉可見鼻樑部皮膚的橫紋,鼻翼部分肥大,伴過敏性眼結膜炎者尚可見結膜的輕度充血與水腫。以窺鼻鏡檢查可見本症患者鼻粘膜多蒼白水腫,分泌物甚多,大都呈水樣,鏡下檢查可見有多量嗜酸性粒細胞。

實驗室檢查方面,患者對相應的抗原皮膚試驗常呈陽性速發型反應(反應常在10~15分鐘內發生)。在體外用放射性過敏原吸附試驗(RAST)或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LISA),也能自患者血清內檢出特異性IgE的存在。

本症患者中僅30~40%有總IgE的升高,血象內嗜酸性粒細胞僅稍增高或不增高。

【診斷】

本病的診斷宜包括:①是否為過敏性鼻炎;②可能的過敏原是什麼。

鼻塞、流涕是臨床上極常見的症狀,因此本症在鑒別診斷方面必須除外下列情況:

(一)鼻中隔歪曲或鼻甲肥大  患者的鼻塞常終年存在,多為單側性,無鼻癢及明顯季節性發作傾向。鼻窺鏡檢查可以明確診斷。

(二)藥物性鼻炎(rhinitis medicamentosa)  常見可以引起鼻塞和分泌物增多的藥物有利福平及其多種製劑、神經節阻滯藥、口服避孕藥等。近年來由於鼻塞時應用的縮血管劑用量太磊,或作用太強(例如鼻眼淨),也常可因其擴血管的反跳作用而造成藥物性鼻炎,需仔細加以區分。

(三)症狀性鼻塞  除臨床常見的感冒外,較易忽視的尚有婦女經前期的鼻塞症,懷孕期的鼻塞症以及甲狀腺功能低下時的鼻塞等。

(四)血管運動性鼻炎(vasomoto rhinitis)  是一種原因不明「發作性」鼻炎,患者鼻部症狀常因氣溫改變、進食辛辣或吸入刺激性氣味而突然發生,易與本病混淆,其鑒別要點為缺少噴嚏、鼻癢、咽痛等症狀,抗組胺及脫敏治療無效。

(五)慢性鼻炎  又稱嗜睡酸性粒細胞性非過敏性慢性鼻炎(eosinophilic perennial nonal lergic rhinitis),其鼻分泌物也有多量嗜酸性粒細胞,常終年有症狀,但過敏原往往無法找到,因此病因不明。此類鼻炎患者常易伴發鼻息肉,有的還伴有感染型哮喘(因而構成「阿斯匹林過敏-哮喘-鼻炎鼻息肉三聯徵」),其與過敏性不同點是鼻充血及鼻甲腫脹明顯,分泌物呈粘液樣,抗組胺藥療效差,色甘酸鈉及脫敏治療無效。

通過仔細的病史詢問,可能得出本症患者過敏原的可能種類;然後取這些可疑抗原的浸出液作皮膚試驗。如皆為陰性者可除外本病,但陽性者未必能確診,右濃度的抗原浸液,滴入一側鼻內,另一側滴入生理鹽水以作對照,如15分鐘內患者滴入抗原則出現鼻癢、流涕或噴嚏等症狀,則為陽性反應,說明所滴入的抗原可能即為患者的特異性過敏原。

【治療措施】

本病的治療原則為:①避免吸入可激發的過敏原;②應用適當的藥物;③藥物或抗原脫敏治療。

(一)避免抗原的吸入  例如對花粉過敏者在發病季節宜避免去園林或野外;對屋塵過敏者掃地時應戴口罩;對塵蟎過敏者宜用吸塵器掃床等。有條件的家庭在發病季節臥室內使用空氣濾清器并緊閉窗門等。

(二)對症藥物治療  患者在發作期宜口服抗組胺H1受體藥物,常用的有安泰樂(atarax)、異丙嗪和扑爾敏等。它們尚有一定的鎮靜和抗膽鹼作用。為減輕發病時的鼻粘膜腫脹與阻塞,常需應用交感神經α受體興奮劑局部滴入以收縮血管。最常用的為1%麻黃鹼或0.5%呋喃西林麻黃素,每日用1~4次,每次2~4滴。

(三)脫敏措施  由於本病的本質是第Ⅰ型變態反應在鼻部的表現,因此可以斟情選用下列防止Ⅰ型反應的脫敏措施:

1.色甘酸鈉(disodium cromoglycate)  能保護鼻粘膜表面的肥大細菌不易脫粒而達到防治效果,可用其新鮮配製的4%溶液滴鼻,每日4次,每次5~10滴。

2.酮替芬(ketotifen,zaditen)  具有抗組胺H1受體作用和抗變態反應效果。口服每日2次,每次1mg。6歲以上的兒童可用成人劑量。此藥的抗組胺作用出現甚快,但抗變態反應作用,常常在用藥2~3周後才明顯,因此宜在發作期前開始服用或(和)至少使用1個月以上,效果更好。近年來不少歐美學者對酮等芬上述作用漸予否定。

3.皮質類因醇  口服強的松每日10~20mg足可控制大多數症狀,但由於其副作用,僅適用於少數重症患者。局部應用的培氯松(beclomethasone)氣霧劑,每日3~4次,每次吸入150μg(噴3次),常對大多數病人有良效而無全身性激素副作用。在局部應用激素或色甘酸鈉之前,如患者鼻塞嚴重,宜先用1%麻黃素滴鼻收縮血管,以使藥物能達鼻腔深部。

4.中藥「清肝保腦丸」每日3次,每次10g口服或以鵝不食草(centipeda minima L.)研成細粉,加入凡士林成10%塗劑搽鼻,每日2~3次,也有預防發病的效果。

5.抗原脫每治療  和吸入型哮喘一樣,對找以明確吸入性抗原或合併有哮喘的患者,可以試用此療法。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