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瘧疾
別名瘧原蟲病、熱冷病、malaria
【概述】

瘧疾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寄生蟲病,建國初期稱為五大寄生蟲病之一。寄生於人體的瘧原蟲共有四種,即間日瘧原蟲[Plasmodium vivax (Grassi and Feletti,1890 Labb'e,1899)],三日瘧原蟲[P.Malariae(Laveran,1881 Grassi and Fetti,1890],惡性瘧原蟲[P.Falciparum(Welch,1897)Schaudinn,1902]和卵形瘧原蟲[P.Ovale(Graig,1900)Stephens,1922]。在我國主要是間日瘧原蟲和惡性瘧原蟲;其他二種少見,近年偶見國外輸入的一些病例。

【流行病學】

瘧疾在世界上分佈廣泛,是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寄生蟲病之一,是亞非拉廣大地區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據統計,現在全球仍有1.2億瘧疾患者,帶蟲者約近3億;非洲每年還有百萬兒童死於瘧疾。人群中除由於遺傳基因決定對某些瘧原蟲具先天免疫力,及高瘧區嬰兒可從母體獲得一定的抵抗力外,對瘧原蟲普遍易感。在流行區,成人反覆感染的機會多,可呈帶蟲狀態,而易感者主要是兒童。孕婦生理功能特殊,免疫力低,易感瘧疾。此外,非瘧區的無免疫力人群進入瘧區,也為易感者,且可引起瘧疾暴發流行。

【發病機理】

紅細胞內期瘧原蟲裂殖子脹破紅細胞,裂殖子和瘧原蟲的代謝產物、殘餘和變性的血紅蛋白以及紅細胞碎片等一并進入血流;其中相當一部分可被多形核白細胞及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細胞吞食,刺激這些細胞產生內源性熱原質,與瘧原蟲代謝產物共同作用於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引起發熱。

【病理改變】

貧血:瘧疾發作幾次後,可出現貧血症狀。發作次數越多,病程越長,貧血越重。紅細胞內期瘧原蟲直接破壞紅細胞,是瘧疾患者發生貧血的原因之一。脾腫大: 主要原因是脾充血與單核吞噬細胞增生。吞噬細胞因含有大量瘧色素,脾切面顏色變深。脾腫大可達臍下,其重量由正常人的150g增到500g,甚至1000g以上。

【臨床表現】

典型的瘧疾發作表現為週期性的寒戰、發熱和出汗退熱三個連續階段。常見併發症:貧血、脾腫大、凶險型瘧疾、瘧疾性腎病等。

【輔助檢查】

一般從受檢者耳垂或指尖採血作薄血膜和厚血膜塗片,以姬氏染液或瑞氏染液染色後鏡檢,應在發作開始(惡性瘧)或發作後數小時至10小時(間日瘧、三日瘧)採血。惡性瘧初發時只能查到環狀體,而配子體在周圍血液中出現時間則在查到環狀體之後10天左右。除重症病人外,一般在周圍血液中難查到惡性瘧的滋養體和裂殖體。薄血膜塗片經染色後原蟲形態結構完整,清晰,可辯認原蟲的種類和各發育階段的形態特徵,適用於臨床診斷,但蟲數較少容易漏檢。厚血膜塗片在處理過程中原蟲皺縮,變形,而且紅細胞已經溶解,鑒別有困難,但原蟲較集中,易被發現,熟識其形態特徵後可提高檢出率,常用於流行病學調查。 

【診斷】

病原學檢查:從患者周圍血液中檢出瘧原蟲,是瘧疾確診的依據。應用間接免疫螢光法檢測特異性瘧原蟲抗體,已在流行病學調查中使用。近年來發展的新方法,如用單克隆抗體檢測病人血中的瘧原蟲抗原,DNA探針檢測瘧原蟲的核酸,或PCR法擴增少量瘧原蟲的DNA,以提高檢出率等均取得一定的成績。

【治療措施】

瘧疾治療不僅是解除患者的疾苦,同時也是為了控制傳染源、防止傳播。現症病人要及時發現,及時根治。間日瘧採用氯喹和伯喹(氯伯)治療。惡性瘧可單服氯喹。對間日瘧患者,抗復發治療可用伯喹。在惡性瘧對氯喹產生抗性地區(如海南省、雲南省)宜採用幾種抗瘧藥合併治療方案,如青篙素、咯萘啶與磺胺多辛和乙胺嘧啶合用。

抗瘧藥種類很多,按其對瘧原蟲生活史各期作用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幾類:

1)殺滅紅細胞外期裂殖體及休眠子,如伯喹,抗復發作用,也稱根治藥。乙胺嘧啶對惡性瘧原蟲紅外期有一定作用。

2)殺滅紅細胞內裂體增殖期,如氯喹,奎寧、咯萘啶、喹派,青蒿青及蒿甲醚等,用以控制臨床發作。

3)殺滅配子體,如伯喹,用於切斷傳播。

4)殺來孢子增殖期,如乙胺嘧啶,可抑制蚊體內的孢子增殖發育。

【複診】

病人經過治療後,一定要對病人進行一年以上的長期觀察,直到沒有發生過再燃和復發,才可以確定治癒。治癒後無免疫力,可發生再次感染。

【預防】

預防瘧疾的預防,指對易感人群的防護。包括有個體預防和群體預防。個體預防系瘧區居民或短期進入瘧區的個有,為了防蚊叮咬、防止發病或減輕臨床症狀而採取的防護措施。群體預防是對高瘧區、爆發流行區或大批進入瘧區較長期居住的人群,除包括含個體預防的目的外,還要防止傳播。要根據傳播途徑的薄弱環節,選擇經濟、有效,且易為群眾接受的防護措施。預防措施有:蚊媒防制,藥物預防或疫苗預防。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