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黃熱病
別名yellow fever
【概述】

黃熱病(yellow fever)是黃熱病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經伊蚊傳播,主要流行於非洲和中、南美洲。臨床特徵有發熱、劇烈頭痛、黃疸、出血和蛋白尿等。

【流行病學】

黃熱病主要流行於南美洲、中美洲和非洲等熱帶地區,3~4月份的病例較多。包括我國在內的亞洲地區,雖在地理、氣候、蚊、猴等條件與上述地區相似,但至今尚無本病流行或確診病例的報導。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中、南美洲各國由於廣泛進行疫苗接種和採取防蚊、滅蚊措施,本病在城市中已基本絕跡;但近年來因人群移居森林地區、埃及伊蚊重行出現、蚊蟲對殺蟲劑產生耐藥性、預防措施有所鬆懈等因素,本病發病率在近5~6年內有回升的趨勢。在1987~1991年間,黃熱病在尼日利亞流行,幾十萬人受到感染。黃熱病在農村,特別是非洲各地農村的流行則始終未見終止。黃熱病可分為城市型和叢林型兩種。

(一)傳染源 城市型的主要傳染源為病人及隱性感染者,特別是發病4日以內的患者。叢林型的主要傳染源為猴及其他靈長類,在受染動物血中可分離到病毒。

(二)傳播途徑 傳播群英會為蚊蟲,城市型以埃及伊蚊為唯一傳播媒介,以人-埃及伊蚊人的方式流行。叢林型的媒介蚊種比較複雜,在非洲伊蚊、辛普森伊蚊、趨血蚊屬(Hemagogus)、煞蚊屬(Sabethes)等,以猴-非洲伊蚊或趨血蚊屬等-猴的方式循環。人因進入叢林中工作而受染。蚊吮吸病人或病猴血後經9~12天即具傳染性,并可終生攜帶病毒。

(三)易感者 在城市型中無論男女老少均屬易感,但成年人大多已獲得免疫,故患者以兒童為多。在叢林型中則患者多數為成年男性。感染後可獲得持久免疫力,未發現有再感染者。

黃熱病的輕型和隱性感染病例遠較重病患者為多,可由前兩者體內存在特異中和抗體而證實,這些病例對本病的傳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當無免疫的人群大批進入會造成本病的暴發。

【病原學】

病原為黃熱病病毒(yellow fever virus),屬黃病毒科(family Flaviviridae)的黃病毒屬(genus Flavivirus),(過去的蟲媒病毒B組)與同屬的登革熱病毒等有交叉免疫反應。病毒顆粒呈球形,直徑37~50nm,外有脂蛋白包膜包紅,包膜表面有刺突。病毒基因組為單股正鏈RNA,分子量約為3.8×10

6,長約11kb,只含有一個長的開放讀碼框架,約96%的核苷酸在此框架內。黃病毒基因組分為二個區段:5′端1/4編碼該病毒3個結構蛋白,即C蛋白(衣殼蛋白)、M蛋白(膜蛋白)和E蛋白(包膜蛋白);3′端3/4編碼7個非結構蛋白。基因組的5′端和3端均有一段非編碼區。

E蛋白是主要的包膜糖蛋白,含有病毒血凝素和中和抗原決定簇,可能是某些宿主細胞表面受體的配體,當它與受體結合,可對細胞產生感染。E蛋白樘可能是一種膜融合蛋白,可誘導病毒顆粒的包膜與細胞膜融合,促使病毒顆粒進入細胞而引起感染。M蛋白能導致病毒的感染性增加,并形成病毒顆粒的表面結構。非結構蛋白的作用尚不十分清楚,在病毒免疫反應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黃熱病病毒有嗜內臟如肝、腎、心等(人和靈長類)和嗜神經(小鼠)的特性。經雞胚多次傳代後可獲得作為疫苗的毒力減弱株。易被熱、常用消毒劑、乙醚、去氧膽酸鈉等迅速滅活,在50%甘油溶液中可存活數月,在凍干情況下可保持活力多年。小鼠和恆河猴是常用的易感實驗動物。

【發病機理】

病毒侵入人體後擴散到局部淋巴結,並在其中複製繁殖,數日後進入血循環形成病毒血症,主要累及肝、脾、腎、淋巴結、骨髓、橫紋肌等。以後病毒從血中消失,而在脾、骨髓、淋巴結等處仍可檢出。病毒的強毒株常主要侵犯肝臟,并引起嚴重病變。

【病理改變】

黃熱病的病理變化乃病毒聚集於各器官組織,並在其中複製增殖所引起。肝病變主要見於小葉中間帶,肝細胞呈濁腫、點狀凝固性壞死及嗜酸性透明變性,形成具相當特徵性的康氏小體(Councilman bodies);嚴重肝病變可導致深度黃疸、各處出血、低血糖等。腎病變輕重不一;見於近曲小管,小管上皮濁腫、脫落或壞死,管腔充塞顆粒樣碎屑;腎功能減退和尿毒症乃血容量減少、腎小管壞死等所引起。心肌有廣泛退行性變和脂肪浸潤,偶有灶性出血,病變常累及竇房結和希氏束;臨床上可出現心率減慢、心律失常、低血壓、心力衰竭等。腦部偶見水腫及灶性出血,系繼發於腦組織缺氧和乳酸血症等代謝改變,而非病毒直接侵犯所致。各臟器組織元炎症細胞浸潤,此乃本病的特徵之一。出血傾向與血小板減少、血小板功能異常和凝血因子減少有關。

【臨床表現】

黃熱病毒感染後,5~20%出現臨床疾病,其餘為隱性感染。潛伏期為3~7日,輕症可僅表現為發熱、頭痛、輕度蛋白尿等,而不伴有黃疸和出血,持續數日後即恢復。重症一般可分為感染期、中毒期和恢復期3期。

(一)感染期 起病急驟,伴有寒戰,繼以迅速上升的高熱、劇烈頭痛、全身疼痛、顯著乏力、噁心、嘔吐、便秘等。嘔吐物初為胃內容,繼呈膽汁樣。患者煩躁焦慮、顏面緋紅、結膜充血、舌紅絳、膚乾燥。心脈率初與發熱平行增速,以後漸轉為相對緩脈。本期持續約3天,期末有輕度黃疸、蛋白尿等。

(二)中毒期 一般開始於病程第4天,部分病例可有短暫(數小天至1天)的症狀緩解期,體溫稍降復升而呈鞍型。本期仍有高熱及心率減慢,黃疸加深,黃熱病因此得名。患者神志淡漠、面色灰白、嘔吐頻繁。蛋白尿更為顯著,伴少尿。本期的突出症狀為各處出血現象如牙齦出血、鼻衄、皮膚瘀點和瘀斑,胃腸道、尿路和子宮出血等。嘔吐物為黑色變性血液。心臟常擴大,心音變弱,血壓偏低。嚴重患者可出現譫妄、昏迷、頑固呃逆、尿閉等,并伴有大量黑色嘔吐物。本期持續3~4天,死亡大多發生於本期內。

(三)恢復期 體溫於病程7~8天下降至正常,症狀和蛋白尿逐漸消失,但乏力可持續1~2周甚至數月。在本期內仍需密切注意心臟情況。一般無後遺症。

【輔助檢查】

(一)一般常規及生化檢查 早期中性粒細胞數減少,血小板計數正常或稍減少。血清膽紅素、ALT、AST等升高。病程等4~5天尿蛋白可增高至3~5g/L。大便隱血常呈陽性。腦脊液壓力常增高,細胞數正常。心電圖可示ST-T波異常、PR和QT間期改變等。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及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延長見於黃疸病例。

(二)病毒分離 取病程4日以內的患者血液注入乳鼠腦內或傳代的Vero細胞,可分離出病毒,并用血清免疫學進行鑒定。

(三)血清免疫學試驗 取急性期及發病後2~4周的恢復期血清作IgM抗獲ELISA(IgM ontibodycapture ELISA)、血凝抑制試驗、補體結合試驗或中和試驗。IgM抗體、血凝抑制抗體和中抗體在發病後5~7天內出現,CF抗體在病後7~14天內出現。恢復期血清的抗體效價呈4倍以上增高者可確診為本病。由於IgM和CF抗體存在的時間相對較短,效價升高時提示近期感染。如血清內有特異性IgG抗體且效價無動態變化,則提示病人過去曾感染過本病。

採用ELISA方法檢測發病早期血清中的病毒抗原,有助早期診斷,此方法特異,敏感性較高,可在數小時內獲結果,在一般實驗室均可採用。

(四)病毒核酸的檢測 應用逆轉錄(RT)-PCR方法檢測黃病毒RNA,特異性強,靈敏度高,國內外均有報導,為本病的早期、快速診斷提供了可靠的方法,但此項檢查需要一定的技術和條件,一般實驗室難以推廣。

(五)肝穿刺檢查 對患者不宜進行肝穿刺,因可導致出血等嚴重後果。對死亡病例可用內臟穿刺刀截取小塊肝組織作病理檢查、小鼠接種和酶免疫測定(應用單克隆抗體或人多克隆IgM抗體)。

【診斷】

重症病例的診斷一般無困難,流行病學資料及一些特殊臨床症狀如顏面顯著充血、明顯相對緩脈、大量黑色嘔吐物、大量蛋白尿、黃疸等均有重要參考價值。輕症和隱性感染不易確診,常需依賴血清免疫學試驗包括單克隆抗體、ELISA等技術始能得出結論,也可採用PCR檢測血標本的病毒RNA,必要時作血液的乳鼠腦內接種以分離病毒。若患者以往未患過同屬病毒感染,則血凝抑制試驗、中和試驗、補結試驗等的陽性結果即可藉以作出診斷。如第2份血清中仍無特異性抗體的出現,則可將黃熱病的可能性除外。

【治療措施】

本病無特效療法,曾試用於干擾素誘導劑polyⅠ︰C和病毒唑(ribavirin)於恆河猴的早期實驗性感染,未獲明顯效果。

(一)一般治療 臥床休息至完全恢復為止,即使輕症病例也不可忽視,以防止心血管系統突然發生變化,活動量宜逐漸增加。飲食以流質或半流質為宜,發生頻繁嘔吐時禁食,並於靜脈內適量補液,給予5~10%葡萄糖鹽水或血漿,但需注意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

(二)對症治療 高熱給予酒精擦浴或其他物理降溫措施。劇烈頭痛可採用小量解熱鎮痛劑,但忌用可導致出血的阿司匹林、消炎痛等。止吐可用胃復安5~10mg口服或肌注,呃逆嚴重可肌注或靜注利他林10~20mg等。腎上腺皮質激素可試用於有心肌損害者,同時給氧吸入。有繼發細菌感染或併發瘧疾者給予合適抗菌藥物或抗瘧藥。休克、DIC、尿毒症、心力衰竭等的處理見有關各節。

重症病人如能進入重點監護室,則某些病例可能因而獲救。

【預後】

以往認為本病的病死率達20%以上,這可能估計過高,因為如將輕症和隱性感染包括在內,則病死率當在5%以下。重症的病死率因不同流行而異,可達30~90%。

下列因素常導致死亡後果:①迅速進展至中毒期,血清膽紅素迅速增高;②嚴重出血現象和發生DIC;③因腎小管壞死而引起腎功能減退;④低血壓早期出現;⑤休克;⑥昏迷和驚厥;⑦頑固呃逆等。

應時刻警惕病毒的突然惡化,在整個病程中甚至在恢復期內,均有發生心功能不全而導致死亡的可能。

【預防】

預防的重點因不同地區、不同情況而異,在南美洲各城市應以防蚊、滅蚊為主,在非洲由於鎮、村等居民點比較分散,宜重點推行預防接種;有爆發流行時,預防接種和防蚊滅蚊需同時進行。一旦發現病例或疑似病例,應立即報告當地衛生防疫機構,以便及時採取必要的措施。

(一)管理傳染源 患者宜就地收治,予以防蚊隔離,這在病程最初4日內尤為重要。加強國境檢疫,來自疫區的人員必須出示有效的預防接種證明書,必要時留檢觀察。

(二)切斷傳播途徑 防蚊滅蚊是防止黃熱病的有效措施之一,方法包括發現和消滅孳生地、捕捉和殺滅成蚊等。對耐223、666蚊株宜改用馬拉硫磷、殺螟松等新殺蟲劑。巴西等南美國家採用防蚊、滅蚊措施已取得顯著效果,1942年以來在城市中未發現本病患者。對來自疫區的各種交通工具如舟、車、飛機等給予嚴密滅蚊處理。

(三)保護易感者 預防接種是防止暴發流行和保護個人的有效措施。當本病流行時,宜在一定人群中普遍進行預防接種,而以易感兒童為重點對象。許多國家已生產和接種雞胚減毒活17D疫苗,皮下注射0.5ml一次即可,成人和兒童劑量同量,95%的接種者可於接種後7~9月產生免疫力,并維持10年或更久。對雞蛋過敏者禁用,或用疫苗作皮試後再決定是否接種。6個月以內的嬰兒不能接種疫苗,最好在1歲後接種,以免發生腦炎。免疫功能低下者也不宜接種疫苗。防止人員、進入疫區的部隊、林業人員、獵民及與本病病毒有接觸的實驗室人員,以及去疫區的旅客等均需接種。

近年來有應用皮膚划痕法接種者,划痕3條後置疫苗各一滴。

【併發症】

重要併發症有休克、腸出血、心臟損害、多臟器功能減退以及DIC、細菌性肺炎、腮腺炎等。

【鑑別】

本病須與登革熱、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惡性瘧、回歸熱、病毒性肝炎、藥物性或中毒性黃疸,以及立克次體病、傷寒、其他各種出血熱(拉沙熱、非洲出血熱、玻利維亞出血熱、阿根廷出血熱等)相區別。

瘧疾可能與本病合併存在,因此,即使血或骨髓塗片檢出瘧原蟲,也不能除外本病。應及早發現黃熱病的散發、早期或輕症病例,忽視或漏診常可導致本病的爆發流行。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