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恙蟲病
別名叢林斑疹傷寒、tsutsugamushi disease、scrub typhus、沙虱熱
【概述】

恙蟲病(tsutsugamushi disease)又名叢林斑疹傷寒(scrub typhus),是由恙蟲病立克次體(Rickettsia tsutsugamushi)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係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嚙齒類為主要傳染源,恙蟎幼蟲為傳播媒介。臨床特徵有高熱、毒血症、皮疹、焦痂和淋巴結腫大等。晉葛洪在1600餘年前已述及本病流行於華南一帶,稱之為「沙虱熱」。

【流行病學】

國內本病主要發生於東南沿海各省及西南地區如廣東、廣西、福建、台灣、浙江、雲南、四川、海南、西沙群島等,湖南、貴州、山東、江西、內蒙古、西藏、新疆等地也有病例或人群中血清免疫反應陽性的報導。但總的來講,本病在國內的發病率有下降趨勢。本病也流行於日本、東南亞、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各島嶼、前蘇聯東南部等地。

因受嚙齒類和恙蟎孳生繁殖的影響,本病的流行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地區性,一般自5月開始出現病例,而以6~9月為高峰,但也有呈全年型,甚至冬季型者。

(一)傳染源 本病主要流行於嚙齒類動物中,野鼠和家鼠感染後多無症狀,而在體內長期保存病原體,故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人得病後雖血中有病原體,但因恙蟎幼蟲螫人僅屬偶然現象,故人作為傳染源的重要性不大。

(二)傳播途徑 傳播本病的恙蟎有地里纖恙蟎、紅纖恙蟎等,台灣以紅纖恙蟎為主要媒介,其他省、區如廣東、廣西、福建、浙江、雲南、四川等的主要媒介則為地里纖恙蟎。恙蟎很微小,成蟲長義不超過1mm,色呈橘紅、紅或淡黃;多集居於雜草叢生的叢林中,幼蟲當鼠類行經過即附著鼠體吸食其組織液,飽食一次後即跌落地上而發育為稚蟲、成蟲。幼蟲自受染動物獲得立克次體,發育為成蟲後仍帶有之,且可經卵傳代。受染第二代幼蟲叮咬鼠類時又可將病原體感染健康鼠,如此循環不已。人在疫區的田野或草地上工作、臥息時,可因被受染幼蟲叮咬而感染,在農忙和洪水期間易發生流行。恙蟎稚蟲及成蟲均自營生活,并可在泥土中越冬。

(三)易感者 人對恙蟲病立克次體普遍易感。農民、與草地頻繁接觸的青少年、從事野外勞動者易得本病。男多於女,得病後對同株病原體有持久免疫力,對不同株的免疫僅能維持數月。

【病原學】

病原體呈雙球狀或短桿狀,在細胞質內近核處成對或成堆排列,大小為0.3~0.5μm×0.8~2.0μm。對熱及化學消毒劑均很敏感,55℃10分鐘即失去活力,0.5%石炭酸可迅速將其殺滅;對低溫的抵抗力較強。

國內外不同地區不同株間的抗原性常有差異,因而各地的發病率、復發和病情輕重也很不一致。從受染卵黃囊中可分離出致死小鼠的毒素,僅為同株而不為異株免疫血清所中和。除特異性抗原外,還具有與變形桿菌OXk相同的抗原物質。

【病理改變】

受恙蟎幼蟲叮咬後局部可發生丘疹、潰瘍或焦痂。病原體先在局部繁殖,繼經淋巴系統進入血循環而產生立克次體血症。病原體死亡後釋出的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可導致各臟器的炎性病變和一些變性病變,以及臨床上的毒血症症狀。

全身淋巴結輕度腫大,潰瘍或焦痂附近的淋巴結腫大較著,中央可呈壞死。內臟普遍充血,脾腫大數倍,肝輕度腫大並有局灶性壞死。心有局灶性或瀰漫性心肌炎,可伴出血及小的變性病變。肺充血,伴有支氣管肺炎和胸腔積液。腦有淋巴細胞性腦膜炎,腦幹處可見小出血點。腎有時呈廣泛的急性炎症變化。胃腸道特別是迴腸下端常廣泛充血。

「斑疹傷寒結節」也見於本病,小血管周圍有單核細胞、漿細胞、淋巴細胞等浸潤,但血管內膜的內皮細胞腫脹不如流行性斑疹傷寒顯著,血栓形成也較少見。

【臨床表現】

潛伏期5~20天,一般為10~14天。起病多突然,體溫迅速上升,達39~40℃以上,伴寒戰、劇烈頭痛、四肢酸痛、噁心、嘔吐、便秘、顏面潮紅、結膜充血、咳嗽、胸痛等。個別患者訴眶後痛及眼球轉動痛。嚴重患者每有譫妄、重聽、神志改變等神經系統症狀及心率增速或減慢、微循環障礙等心血管系統症狀。

(一)焦痂和潰瘍 為本病特徵之一,見於65~98%患者。幼蟲叮咬處先出現紅色丘疹,成水疱後破裂,中央壞死結褐色或黑色痂,稱為焦痂。焦痂圓形或橢圓形,圍有紅暈,痂皮脫落後成小潰瘍;大小不一,直徑1~15mm,平均約5mm,邊緣略聳起,底部為淡紅色肉芽組織。一般無痛癢感,偶繼發化膿。多數只有一個焦痂,但也有多至2~3個及10個以上者。幼蟲好侵襲人體潮濕、氣味較濃的部位,故焦痂多見於腋窩、腹股溝、會陰、外生殖器、肛門等處,但頭、頸、胸、乳、四肥、腹、臀、背、眼瞼、足趾等部位也可發現。

(二)淋巴結腫大 絕大部分有之。焦痂附近的局部淋巴結腫大如核桃或蠶豆大小,壓痛而可移動,不化膿,消失較慢。全身淺表淋巴結可輕度腫大。

(三)皮疹 為斑疹或斑丘疹,暗紅色,加壓即退,少數呈出血性;大小不一,一般約3~5mm,以胸、背和腹部較多,向四肢發展。面部很少,手掌腳底無疹。少數於第7~8病日在上齶和頰部出現小紅色內疹。皮疹的發生率在各次流行中也有較大差異,自30~100%不等,可能與不同株、病情輕重、就診早晚等因素有關。皮疹於第2~8病日出現,平均為第5~6病日,一般持續3~7天後漸次隱退。

(四)其他 心肌炎比較常見,表現為心音弱、舒張期奔馬律等。肝脾腫大均屬輕度,脾腫大(30~50%)較肝腫大稍多見。此外,尚有全身感覺過敏、全身皮膚潮紅、肺部乾濕羅音等。

本病的自然病程為17~21天,熱漸退,經特效藥物處理後病程有明顯縮短。

【輔助檢查】

(一)血尿常規

白細胞計數減少或正常,有併發症時則增多。半數患者的尿中有蛋白質,偶見紅、白細胞及管型。

(二)血清免疫學試驗

1.外斐試驗 患者血清可與變形桿菌OXk株發生凝集反應,第1病周圍僅30%陽性,第2週末為60%左右,第3、4周可達80~90%。效價自1︰80~1︰1280以上不等,隨病程而逐漸增高;第4周後開始下降,至第8~9周多數為陰性。單份血清的診斷意義不大。

2.補結試驗 特異性和靈敏性均比外斐試驗為高,但因各株間的抗原性差別大,故宜採用多價抗原或當地代表株抗原。被結抗體在病程中效價上升快,可維持5年左右。

3.免疫螢光試驗 採用間接免疫螢光技術測血清抗體,陽性率較外斐試驗為高。螢光抗體多在1週末出現,2週末有顯著升高,3~4周最高;6個月後仍保持一定水平,可持續數年至十年而有利於流行病學調查。

4.動物接種 可取高熱期病人全血0.3~0.5ml接種於小鼠腹腔,動物一般於第10天發病,而於11~16d內死亡。取脾、肝或腹膜作塗片或印片,經染色(最好用螢光抗體)後可檢出位於單核細胞胞質內的病原體。

(三)分子生物學檢查 已建立了用PCR檢測恙蟲病立克次體Sta58主要抗原基因片段的方法,具有靈敏度高和特異性強的優點,但一般實驗室難以開展此項檢查。

【診斷】

疫區居住史、流行季節、職業、焦痂、局部淋巴結腫大、皮疹、外斐試驗等有重要參考價值,補結試驗、間接免疫螢光試驗或固相放射免疫試驗可協助確診,雙份血清而有4倍以上升高尤有重要意義。必要時作動物接種試驗。

【治療措施】

基本同流行性斑疹傷寒,國內以往多採用氯黴素或四環素,每日1~2g,療程3~6d;現也有採用多西環素者,認為其療效勝過上述藥物,且療程也可縮短(200mg頓服,或第1日200mg,第2~3d各100mg)。用環丙沙星治療本病也有較好的效果,劑量為0.2g,每日2次。用藥後復發少見,國外報導的復發率較高,可能系不同株所致。復發以同樣藥物再治依然有效。

【預後】

各地恙蟲病的病死率不一,未用抗生素為9~40%,乃與病原體不同株和患者健康等因素有關,及時採用氯黴素、四環素等後很少死亡。老年人、孕婦、有慢性加雜症如心血管疾病等預後較差。死亡多發生於第2或第3周,死因多為肺炎、心力衰竭、感染性休克、DIC等。

【預防】

(一)消滅傳染源 主要是消滅野鼠和家鼠,採用各種捕鼠器與藥物滅鼠相結合的綜合措施。

(二)切斷傳播途徑 改善環境衛生和消滅傳播媒介,在房屋四周清除雜草以防恙蟎寄生,墾殖荒地以驅逐嚙齒類動物,在屋內外及場地噴撒殺蟲劑以殺滅各種節肢動物。

(三)保護易感者 在疫區工作或露宿,要注意個人防護,避免為恙蟎幼蟲叮咬;應將地面及其周圍雜草剷除燒掉,再撒上滅蟲藥物;宜紮緊袖口和褲腳,或穿長布襪,塗防蟲劑於外露皮膚或衣服上,以防恙蟎幼蟲近身。滅活疫苗及減毒活疫苗仍在研製中。初步研究表明,恙蟲病立克次體中分子量為56KDa的表膜蛋白抗原有較強的免疫原性。編碼該蛋白的基因已在大腸桿菌表達成功,但能否用作疫苗,尚需進一步研究。

【併發症】

有支氣管肺炎、腦炎、胸膜炎、中耳炎、腮腺炎、流產、血栓性靜脈炎、DIC、感染性休克等。偶有各處出血、血管內溶血等。國內所見的併發症較少,以支氣管肺炎和心血管功能不全較多見。

【鑑別】

恙蟲病需與其他立克次體病、傷寒、鉤端螺旋體病等區別。還要注意混合感染的病例,如恙蟲病合併傷寒、恙蟲病合併鉤端螺旋體病等。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