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回盲瓣綜合徵
別名回盲括約肌綜合徵、ileocecal valve syndrome
【概述】

回盲瓣綜合徵(ileocecal valve syndrome)又名回盲括約肌綜合徵。係指由各種原因所致的回盲瓣非特異性水腫而言。臨床表現為反覆腹瀉、右下腹疼痛及體重減輕。青壯年男性及肥胖女性多見。如回盲瓣與突出的迴腸粘膜一起脫入盲腸,可稱回盲瓣脫垂綜合徵(ileocecal valve prolapse syndrome),又稱回盲部脂肪過多症。

【病因學】

Rigler將本徵病因總結為5類:①水腫:特發性或損傷性;②迴腸粘膜疝入或脫垂入結腸;③粘膜下脂肪堆積;④回盲部良、惡性腫瘤;⑤累及回盲瓣的炎症:寄生蟲性(阿米巴原蟲)、非特異性(Crohn病)。

【病理改變】

本症回盲瓣呈充血、水腫、肥厚等改變,有的甚至有瘢痕形成。由於回盲部病變,回盲括約肌反射性活動亢進,致使該括約肌痙攣或增生,末段迴腸需加強活動,才能克服其阻力,從而造成迴腸蠕動增強,腸內容物推進加快,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Smith認為,回盲瓣肥大可為瀰漫性脂肪瘤性浸潤。

【臨床表現】

主要症狀有反覆發作性腹瀉,右下腹疼痛,伴體重下降。還可有食慾減退、腹脹等消化功能紊亂症狀。體徵有右下腹壓痛,但無反跳痛及肌緊張。

因回盲瓣脫垂者,往往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右下腹可觸及包塊,或伴有不同程度的直腸出血。

【輔助檢查】

(一)血液檢查:白細胞基本正常。

(二)鋇灌腸檢查:回盲瓣區可見典型的充盈缺損,呈玫瑰花結狀、帽徽狀、蕈狀、傘狀等,並有局部壓痛。正位像缺損呈光滑的圓形。

(三)纖維結腸鏡檢查:為重要的檢查手段。插入回盲部,可在直視下觀察回盲瓣形態。

【診斷】

本徵無特異性臨床表現,易與慢性闌尾炎混淆,診斷常需X線鋇灌腸檢查,或纖維結腸鏡檢查,以發現典型的回盲瓣改變。少數患者,需剖腹探查才能確診。

【治療措施】

輕症患者多可自行緩解,無需特殊治療。症狀明顯者,可給予對症處理,如鎮靜劑對腹痛有效,抗菌藥物對腹瀉,特別是伴有腸道菌群紊亂者有效。

如回盲瓣有嚴重的解剖異常,或症狀嚴重,內科治療無效,併發腸狹窄、腸梗阻、直腸大量出血,或與急、慢性闌尾炎不易鑒別時,可考慮手術治療。對脫垂的迴腸粘膜,可能盲腸切開進行復位。對局限於回盲瓣的良性小瘤,亦可經纖維結腸鏡高頻電摘除。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