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猩紅熱
別名searlet fever
【概述】

猩紅熱(searlet fever)為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以發熱、咽炎及皮疹為特徵。

【病因學】

為不同型的A組β溶血性鏈球菌,由於病菌M蛋白抗原性的不同分為80型(type),各型可產生相應特異性抗體,沒有交叉免疫。致熱毒素有A、B、C三種,感染其中一種後,再遇到其它任一種,仍可發生第二次或第三次猩紅熱,但這種機會很少。

【病理改變】

病原菌及其毒素等產物在侵入部位及其周圍組織引起炎症和化膿性變化,并進入血循環,引起敗血症,致熱毒素引起發熱和紅疹。主要病理變化是皮膚真皮層毛細血管充血、水腫,表皮有炎性滲出,毛囊周圍皮膚水腫、上皮細胞增生及炎性細胞浸潤,表現為丘疹樣雞皮疹,恢復期表皮角化、壞死,大片脫落。少數可見中毒性心肌炎,肝、脾、淋巴結充血等變化。

【臨床表現】

潛伏期一般為2~4天,最短1天,最長7天。起病急驟,寒戰、發熱,體溫一般為38~39℃,重者可達40℃以上。嬰幼兒有發生驚厥或譫妄者。患兒全身不適,咽痛明顯,影響進食。咽及扁桃體顯著充血,亦可見膿性滲出物。舌質紅,乳頭紅腫如揚莓,稱楊莓舌。頸部及頜下淋巴腺增大,有觸痛。

皮疹於發病後24小時左右迅速出現,最初見於腋下、腹股溝及頸部,24小時內遍及全身。皮疹為瀰漫猩紅色約針頭大的小丘疹,觸之如粗砂紙樣,或如寒冷時的雞皮樣疹,疹間皮膚潮紅,用手壓可暫時轉白。面頰部潮紅、無丘疹,而口周圍皮膚蒼白,為口周蒼白圈。於皮膚皺折處如腋窩、肘、腹股溝等處,皮疹密集,色深紅,其間有針尖大之出血點,形成深紅色橫行"帕氏徵",(Pastia's sign)。口腔粘膜亦可見粘膜疹,充血或出血點。出疹期仍發熱。

病程第一週末開始脫屑,是猩紅熱特徵性症狀之一,首見於面部,次及軀幹,然後到肢體與手足掌。面部脫屑,軀幹和手足可能大片脫皮,呈手套襪套狀。脫屑程度與皮疹輕重有關,一般2~4周脫淨,不遺留色素沉著。

皮膚轉白試驗是通過皮內注射致熱毒素抗體,觀察患兒皮疹是否為致熱毒素所致。狄克(Dick)試驗是注射致熱毒素,檢測體內有為普通型,但臨床輕重懸殊,尤其有了特效青黴素的治療,猩紅熱的表現發生很大變化,嚴重感染極少發生。

  1. 輕型:全部病程中缺乏特徵性症狀,有低熱1~2天或不發熱,皮疹極不典型,可僅限於腋下、腹股溝,疹稀少且色淡,1~2天即退。無楊莓舌。發病1周後,在面額部、耳殼、手足指趾端發現輕微脫屑或脫皮,此時才考慮猩紅熱的診斷。由於容易漏診,未能進行充分治療,繼發腎炎的可能性反而較多。

  2. 中毒型:突然體溫升高達40.5℃以上,全身中毒症狀明顯,驚厥、嘔吐、頭痛常見,咽部及軟齶充血嚴重,並有紅斑疹,扁桃體有膿性滲出物,或形成壞死、潰瘍,出現偽膜樣損害。皮疹很快出現,常有較多瘀點。若不及時治療可合併膿毒症狀,咽部周圍膿腫形成、扁桃體潰瘍,感染可擴展至中耳、乳突、上頜竇;淋巴結明顯腫大或發生蜂窩織炎;更嚴重者為敗血症、休克,亦可繼發遷徙性化膿病灶。

【診斷】

典型病例診斷較簡單,患兒外周血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增高。確診需咽拭培養A組β溶血性鏈球菌陽性。無足夠抗體。由於毒素不止一種,其診斷意義有限。

【治療措施】

青黴素是治療猩紅熱和一切鏈球菌感染的首選抗生素,一般注射青黴素G,療程7~10天,停藥後做咽培養。對青黴素過敏者可用紅黴素口服,或頭孢菌素類藥物,療程不得少於7天。重者可靜脈給藥或兩種抗生素聯合應用。

急性期患兒應臥床休息,較大兒童用溫淡鹽水含漱;飲食以流質、半流質為宜;皮膚保持清潔,可予爐甘石洗劑以減少瘙癢。

【預後】

早發現,早用青黴素治療能很快治癒。重症病人及伴有嚴重化膿病灶者已很少見到,但猩紅熱恢復後變態反應性的腎炎或風濕熱仍有發生。

【預防】

目前此病沒有自動免疫製劑,預防著重於控制感染的散播。隔離患兒,至咽培養連續兩次陰性後解除隔離。對體弱及免疫功能低下的密切接觸者,應服複方新諾明或注射青黴素預防。帶菌者應接受10天青黴素治療。

【鑑別】

許多病原感染可引起咽炎,也有很多病出現皮疹或猩紅熱樣皮疹,臨床都應注意鑒別。如病毒性咽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白喉;出疹性疾病麻疹、風疹、藥疹、夏季痱子;以及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川畸病等。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