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百日咳
別名whooping cough、pertussis
【概述】

百日咳(pertussis,whooping cough)是小兒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百日咳桿菌是本病的致病菌。其特徵為陣發性痙攣性咳嗽,咳嗽末伴有特殊的吸氣吼聲,病程較長,可達數周甚至3個月左右,故有百日咳之稱。幼嬰患本病時易有窒息、肺炎、腦病等併發症,病死率高。近年來幼嬰及成人發病有增多趨勢。

【流行病學】

百日咳為全球性疾病,至今全世界每年發病人數>6000萬,死於本病的患者約100萬。本病傳染性強,與麻疹、水痘相仿,密切接觸的易感兒中90%以上患病。全年均可發病,雖以冬春季較多。但6、7、8月份發生流行高峰也不少見。多為散發,也可呈流行性,特別在集體兒童機構中常見。

病人(包括不典型的病例)是主要傳染源。主要通過飛沫經呼吸道傳播。無症狀帶菌者也可傳播本病。由於該菌在體外生存能力弱,因此通過其他物品間接傳染的可能性小。潛太期末至發病6周內(特別是2~3周內卡他期階段)傳染性大。

各年齡均可得病。但好發於嬰兒和幼齡兒童。約2/3的病例為7歲以下的小兒。新生兒獲自母體的特異性抗體極少,故患病者并不少見。百日咳死亡病例中,40%為5個月以內的嬰兒。百日咳病例中約10%及死亡病例中的70%,見於1歲以內的嬰兒。本院近4年間所見的742例中,以1~5歲(尤其是1~2歲)為多見。近年來青少年和成人病例均有增多趨勢。

【病原學】

百日咳桿菌(Bordetella pertussis)是百日咳的病原菌,為革蘭氏陰性短小球桿菌,一般在培養基內需要大量(15~25%)鮮血才能繁殖良好,血液-甘油-馬鈴薯(B-G培養基)對分離本菌最為適宜。新鮮分離的百日咳桿菌為Ⅰ相菌。Ⅰ相菌菌落光滑,有莢膜,毒力強,含內毒素和外毒素。連續轉種菌落變粗糙後毒力逐漸減弱,抗原性強度也不相同,此種無致病力的百日咳桿菌稱為第Ⅱ、Ⅲ、Ⅳ相。只有Ⅰ相百日咳菌致病產生症狀,也必須用Ⅰ相菌製作疫苗才能產生免疫力。該菌在人體外生存能力很弱,室溫下只能生存2小時,日光曝曬1小時或加熱60℃15分鐘即滅活,也能很快被一般常用化學消毒劑所消滅。鮑特氏菌屬(Bordetella bacillus)中尚有副百日咳桿菌(B.parapertusis),支氣管腐敗桿菌(B.bronchiseptica)。此二者形態與百日咳桿菌相似,前者可引起類似百日咳的呼吸道症狀,但與百日咳桿菌無交叉免疫。後者主要是動物致病菌。鮑特氏菌屬中第四種是鳥鮑特氏菌(B.avium)是與支氣管腐敗菌相似的細菌,是鳥類的致病菌,還沒有引起過人的感染。

【病理改變】

病菌進入人體後,即粘附在呼吸道上皮細胞上,並在該處繁殖,產生毒素。粘著後即抑制上皮細胞纖毛的正常擺動功能,細菌毒素還可使上皮細胞纖毛麻痺、細胞壞死。支氣管粘膜廣泛炎症,粘液分泌增多,纖毛損害,影響粘液的排除,粘液持續刺激支氣管粘膜感覺神經末梢,反射性地引起劇烈的連續性咳嗽。也有人認為痙咳是咳嗽中樞對該菌過敏所致。該菌可產生多種細胞產物如組織胺致敏因子(histamine sensitization factor,HSF),提高人體對環境和生化刺激物的敏感性,促淋巴細胞增生因子(lymphocytosis promoting factor,LPF)使淋巴細胞增多;胰島活性蛋白(isletsactivating protein,IAP)能促使胰島素分泌增多,可引起臨床上的低血糖症狀。這些物質與百日咳桿菌所產生的外毒素有關,可引起細胞壞死和全身症狀。

細菌在上皮細胞粘著、繁殖後可引起支氣管上皮的中層和基層壞死,伴中性粒細胞侵潤,及百日咳的典型病理變化。屍解常見支氣管周圍浸潤和間質性肺炎。由於粘液團導致小支氣管的完全或部分阻塞,因而可見局部的肺不張和肺氣腫。支氣管肺炎則多因繼發其他細菌性感染所致。腦部可有充血、點狀出血,尤多見於驚厥者。腦實質或蛛網膜下腔大量出血尚不多見,可有腦水腫和神經細胞變性。

【臨床表現】

潛伏期一般7~10天,可長至21天。臨床病程可分為三期。

(一)卡他期  從發病開始至出現痙咳,一般約1~2周。開始症狀類似感冒,除咳嗽外,可有流涕、噴嚏、輕度發熱,也可只有乾咳,并不引起注意。當其他症狀逐漸消失時,咳嗽反而加重,日輕夜重,漸呈痙咳狀。

(二)痙咳期  一般為2~6周(自數天至2個多月)。陣發性、痙攣性咳嗽為本期特點。發作時頻頻不間斷的短咳十餘聲或數十聲為呼氣狀態,最後深長吸氣,因其時喉部仍呈痙攣狀態,故伴有高音調的雞鳴樣吼聲,接著又發生下次的痙咳,如此反覆發作多次,直至咯出粘稠痰液為止。咳嗽劇烈時,可有大、小便失禁,雙手握拳屈肘、兩眼圓睜、面紅耳赤、涕淚交流,頭向前傾、張口伸舌、唇色紫紺等,表情極其痛苦,嘔吐後方告結束。輕者一日數次,重者一日數十次,以夜間為多。當奔跑、進食、受涼、煙熏、哭吵等均可誘發。發作前一般無明顯預兆。間歇期情況無特殊。痙咳時,上腔靜脈壓力增高,回心血流受阻而有瘀血現象,常見顏面及眼瞼浮腫,陣咳劇烈時,可出現鼻衂、咯血及眼結膜下出血等,甚至發生顱內出血。痙咳頻繁者每影響睡眠,致使患兒疲倦、不喜活動、食慾減退,加上嘔吐,繼發感染,可致營養障礙。如無繼發感染,患兒一般體溫正常,肺部無陽性體徵或有不固定的囉音。

新生兒和幼嬰常無典型痙咳,表現為陣發性摒氣及紫紺,易致窒息、驚厥。呼吸動作可停止在呼氣期,心率先增快,繼而減慢乃至停止。若不及時行人工呼吸、給氧等積極搶救,可窒息死亡。

成人百日咳:近年來青少年和成人百日咳有增多趨勢,可占流行時總病例的10.2%。一組經細菌培養證實的成人百日咳,平均年齡為35歲,有典型症狀與痙咳後嘔吐,但也可僅有數周乾咳,罕有併發症。大多數仍可堅持工作,本人雖無多大痛苦,但可作為傳染源,尤其威脅小兒,應予重視。

(三)恢復期  約2~3周。陣發性痙咳減輕,次數減少,雞鳴樣吸氣聲消失,患兒精神食慾逐漸恢復正常。如有併發症,此期可延長。

【輔助檢查】

(一)白細胞計數  起病第1週末及痙咳早期,白細胞計數多增高,一般在2萬~3萬/mm3或更高,淋巴細胞占60~80%。如有繼發感染時,淋巴細胞即相對減少。

(二)細胞培養  起病初取鼻咽拭子、痙咳期用咳碟法收集標本,用B-G培養基作細菌培養,早期陽性率較高。卡他期初陽性率可達90%,痙咳期一般低於50%,痙咳2~3周後,培養幾乎全部陰性。用直接螢光抗體染色法去檢測培養基上的百日咳桿菌菌落是可靠的方法。

(三)螢光抗體染色法  檢查用鼻咽拭子塗片,有快速診斷的優點,但本法特異性差,僅作輔助培養之用。

(四)血清學檢查  作雙份血清凝集試驗及補結合試驗,如抗體效價遞升可予確診。近有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IgM、IgG和IgA抗體,對早期診斷有所幫助。也有用單份恢復期血清凝集抗體1︰320效價作為陽性診斷值者。

其他檢測百日咳桿菌或其組成成分的方法有斑點雜交法、PCR法、組織細胞培養的形態、酶的活力等尚處於實驗室或臨床觀察階段,還未被普遍應用。

【診斷】

根據接觸史及典型的痙咳期表現,如無典型痙咳者可結合典型血象改變,均可作出臨床診斷。病原學診斷有賴於細菌培養和特異的血清學檢查。對各年齡組不明原因的持續性咳嗽,特別有痙咳症狀者,均需考慮本病的可能,作進一步的檢測。

【治療措施】

(一)一般療法  按呼吸道隔離,保持空氣新鮮,避免一切可誘發痙咳的因素。良好護理以預防併發症。注意營養。

(二)抗生素治療  應用於卡他期或痙咳期早期,可降低傳染性,減輕症狀并縮短病程。

1.紅黴素每日40~50mg/kg,最大劑量2g/日,分3~4次口服,連服7~14天。也可加用TMP每日6mg/kg分二次口服,療程為7天。

2.氨苄西林每日100~150mg/kg,肌注,療程為7~10天。有謂需大劑量1~2g/次,每日肌注二次,連用7天,可能有效。

3.卡那黴素、複方SMZ及異煙肼亦可使用,療程各7~10天。

(三)對症治療  祛痰止咳劑如氯化銨等。沙丁胺醇(舒喘靈,albuterol)0.5mg/kg能減輕咳嗽症狀。氯丙嗪等可減少夜間咳嗽,有利睡眠。幼嬰窒息時應即刻行人工呼吸,給氧,必要時給予止痙排痰。可用普魯卡因靜脈滴注,每日1~2次,連用3~5天,以減少窒息或驚厥,需同時注意心率和血壓。百日咳腦病時可用脫水劑。有低鈣、低血糖等時,予以對症治療。

(四)併發症的治療  按併發病種,給予相應治療。

(五)皮質激素  只短期應用於危重患者,如幼嬰或有腦病者。強的松龍15~20mg/日,口服。或氫化可的松靜脈給藥。注意激素的副作用。

【預後】

與患者年齡、一般健康情況、有無併發症有關。近年來由於多能早期治療,病死率顯著降低;但新生兒和幼嬰易併發肺炎和腦病,預後仍危重。佝僂病患兒感染百日咳,病情多較重。

【預防】

(一)隔離傳染源  對本病患者嚴格執行呼吸道隔離,是重要的預防環節。隔離期自起病開始,為期7周;或痙咳開始,為期4周。密切接觸的易感兒(特別在集體機構中)需檢疫3周。成人患者需注意避免接觸小兒。疫源地只需通風換氣。

(二)保護易感者

1.主動免疫  目前常用白百破(DPT,白喉類毒素、百日咳疫苗、破傷風類毒素)三聯疫苗,對出生3~6個月的嬰兒進行基礎免疫,皮下注射三次。在流行期,1個月的患兒即可接受疫苗接種。強調全程免疫,以後再按規定加強。百日咳疫苗偶可引起腦病等神經性反應,故原有腦部疾患或驚厥性疾病、或首劑百日咳疫苗注射後曾有驚厥者,一概不應再予注射。乙型腦炎流行季節也不進行百日咳疫苗注射。現用的全細胞百日咳疫苗雖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尚不夠理想,免疫後再患百日咳的兒童和成人發病者屢有報導。

無細胞百日咳疫苗:即使用百日咳桿菌的某些組成部分,而不是用全個百日咳桿菌製成的百日咳疫苗,其保護效果較全細胞百日咳疫苗好,同時避免了全細胞疫苗的副反應。1981年日本Sato開始用以百日咳毒素(Pertussiu Toxin PT)和絲狀血凝素(Filamentous hemagglutmin FHA)為主要組分的無細胞百日咳疫苗獲得成功。英、美、瑞典等國家隨後研製各種無細胞百日咳組分的疫苗用於人群最得效果。已證實無論何種無細胞百日咳組分疫苗,百日咳毒素(PT)抗原是必不可少的成分。進一步研究揭示百日咳毒素單克隆抗體(PT-McAb)具有特異性中和體外和體內百日咳毒素的多種生物學活性的特徵,同時也具有防禦百日咳桿菌感染的保護作用。

2.被動免疫  對幼嬰或體弱者,於接觸病人後可給百日咳高效價免疫球蛋白,但預防和減輕症狀的效果不顯著,故應用者少。

(三)藥物預防  嬰兒接觸病人後,即給紅黴素每日50mg/kg,分4次口服,連用10~14天,效果較好。

【併發症】

多見於小兒,成人中少見。

(一)呼吸系統併發症  支氣管肺炎為嬰幼兒常見的併發症,常在痙咳期發生。百日咳桿菌所致肺部病變以間質性肺炎為主,但常由繼發細菌感染引起。也有痙咳時引起吸入性肺炎。此時體溫可升高,痙咳變為不典型,但呼吸困難、發紺、肺部濕另外音比較突出。如支氣管被粘液阻塞,可引起肺氣腫;完全性阻塞可致肺不張;如肺泡破裂可引起氣胸、縱膈氣腫或皮下氣腫;如支氣管粘膜及肺間質破壞,日後可導致支氣管擴張。

(二)神經系統併發症  表現為百日咳腦病。係因腦組織缺氧、充血、顱內出血,損傷腦細胞和細菌毒素所致,幼兒多見。有意識障礙、驚厥等。腦脊液多無變化。

(三)結核病惡化  本病可使原有肺結核惡化,甚至引起血行播散,發生粟粒性結核或結核性腦膜炎。

(四)其他  舌繫帶與下切齒磨擦而致舌繫帶潰瘍,由於劇咳時腹腔壓力增高,可致臍疝、腹股溝疝、直腸脫垂等。

【鑑別】

下列疾病應與百日咳相鑒別。

(一)急性支氣管炎和肺炎  由乙型流感桿菌、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等引起的支氣管炎,咳嗽較劇烈,常有痙咳。但劇烈咳嗽在起病數日內即出現,痙咳後無雞鳴樣回聲,夜間不一定加重,急性期全身感染中毒症狀如喘咳、氣促較重,肺部常有固定的乾濕囉音,白細胞計數正常或偏高。經適當治療後,症狀在短期內減輕或消失。

(二)支氣管淋巴結結核  腫大的淋巴結壓迫支氣管,或侵蝕支氣管壁,可引起痙攣性咳嗽,但無雞鳴樣回聲。可根據結核病中毒症狀、結核菌素試驗、肺部X線改變等作出診斷。

(三)氣管支氣管異物  可突然發生陣發性痙咳,有異物吸入史,白細胞不增高,X線可見節段性肺不張,作支氣管鏡檢查可發現異物。

(四)百日咳綜合徵  在普遍進行百日咳預防免疫的人群中,仍可有散發的「百日咳」病例出現。常分離出腺病毒、其他呼吸道病毒、肺炎支原體和副百日咳桿菌等,而無百日咳桿菌。其臨床症狀、肺部X線表現和血象所見,與典型百日咳有似之處,需靠病原學檢查鑒別。據估計,約20%的病例係由上述病原所致。衣原體感染可有類似百日咳樣咳嗽,但無雞鳴樣回聲。副百日咳桿菌引起者症狀輕,病程短。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