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面肌痙攣
別名面肌抽搐、偏側面肌痙攣症
【概述】

面肌痙攣亦稱面肌抽搐或偏側面肌痙攣症,是一側面神經受激惹而產生的功能紊亂症候群。多是一側,雙側罹患者很少,約占4%。患者多是40歲以上成人,男女性別之比為2︰3。發病率約佔人群之64/100000。Stocks曾報導一家四代人中有13人患病,但非遺傳性疾病。此病早在16世紀初我國醫書《審視瑤函》中即有記載。但由於其病因病理不明,長期被認作不治之症。耳科學中很少論及此病,直到最近20年來廣泛開展耳神經外科工作之後,才對該病進行了深入研究,使之成為耳科學中一個重要疾病。

【病因學】

根據病因可將此病分為特發與繼發兩種。繼發性者亦稱症狀性面肌痙攣,凡在大腦皮層到面神經分支末梢的整個通道中,任何壓迫刺激性病變均可誘發此病。臨床常見的如中耳乳突炎症和腫瘤,橋小腦角的占位性病變(膽脂瘤和聽神經瘤)及腦炎,蛛網膜炎,多發性硬化,Paget病和顱凹陷症等。凡查不出誘因者,統稱為特發性痙攣,約占發病總數的2/3。1966年Jannetta提出,面神經出橋腦根處(REZ)被走行的小動脈壓迫,是構成面肌痙攣的主要誘因,并採用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取得滿意的療效。

【病理改變】

Jannetta提出,面神經出橋腦根處(REZ)被走行的小動脈壓迫,是構成面肌痙攣的主要誘因,這些血管有小腦前下和後下動脈,也有曲張的粗大靜脈。人到中年以後,這些正常和神經交叉壓迫的血管開始硬化,血壓升高,長期壓迫神經可引起脫髓鞘變性,使神經軸索間發生串電現象,興奮由傳出而變成傳入,可有大量異常電位蓄積和發放,可引起面肌痙攣發作。此論點還可用以解釋三叉神經痛和舌咽神經痛的病因。但近年來也有不少學者持否定意見,因為有很多人面神經被血管壓迫并不發生面肌痙攣,而面肌痙攣病人有20~30%查不到神經受血管壓迫。作者等近年曾對30例病人進行血清和腦脊液微量素測定,發現所有病人血清內鈣、鎂離子均明顯減少,可見血管壓迫性神經脫髓鞘,必須在鈣、鎂離子減少的環境中才能激惹發病。

【臨床表現】

開始為一側眼瞼跳動,逐漸由上向下可擴展到半側面肌,嚴重才可累及頸及肩部肌群。這種不自主痙攣,自己不能控制,情緒緊張、過度疲勞可誘發或使病情加重。據測試,這種面肌同步放電為每秒350次,表現為眼瞼緊閉,口角歪斜,一次抽搐時程者數秒,長者數分鐘,間歇期長短不定,發作時患者心煩意亂,視物不清,偶有面部酸痛、鼻塞和頭痛者。一般睡眠中不發作,但也有11%的病人於睡中仍照常抽動,影響睡覺。發作越來越頻繁,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病久後肌力逐漸減弱,到晚期可發展到半側面癱而告終。

【診斷】

典型抽搐狀態,不伴其他陽性神經體徵,一般診斷不難。應常規進行腦電圖、肌電圖檢查,必要時還應進行乳突、顱骨X線攝片,頭顱CT及MRI檢查,以排除乳突及顱骨疾患。用電刺激患側眶上神經,患側眼輪匝肌及其他面神經支配的肌肉同步發生收縮是其特點。正常者或其他疾病刺激單側眶上神經,僅引起單側眶上神經支配的眼輪匝肌收縮。

【治療措施】

(一)藥物治療  除苯妥英鈉或卡馬西平等藥對一些輕型患者可能有效外,一般中樞鎮靜藥、抑制劑和激素等均無顯著療效。過去常用普魯卡因、無水酒精或5%酚甘油等做莖乳孔處注射,以造成一時性神經纖維壞死變性,減少異常興奮的傳導,一次注射量為0.3~0.5ml,以達以出現輕度面癱為度。劑量過大將產生永久性面癱,劑量過少3~5個月後仍要復發。現已很少採用。

注射方法:患者側臥,常規碘酒酒精消毒患側耳下乳突周圍,於外耳道底軟骨與乳突前緣交界處,用20~21號針頭,接2ml注射器,針尖指向前內上方,與顱底水平線呈30度角,刺入3厘米即進入一凹陷內,先注射1%普魯卡因1ml,不撥出針頭,觀察1~2分鐘有無出現面癱,如出現面癱表示刺中神經幹,然後接上有水酒精空針,注入0.3~0.5ml酒精或酚甘油,將發生明顯面癱而痙攣消失。經過半年後面癱多能逐漸恢復,約2/3的病人痙攣亦將復發。

(二)射頻溫控熱凝療法  用射頻套管針依上法刺入莖乳孔內,利用電偶原理,通過射電使神經纖維間產生熱能,溫度在65~70℃,在面神經功能監測儀監護下,控制溫度使神經熱凝變性,以減少傳導異常衝動的神經纖維。術後同樣要發生面癱,在1~2年內的面癱逐漸恢復過程中又會舊病復發,否則電熱過度,痙攣雖可長期不發作,但取而代之的是永久性面癱。

(三)手術治療

1.面神經幹壓榨和分支切斷術  在局麻下,於莖乳孔下切口,找出神經主幹,用血管鉗壓榨神經幹,壓榨力量應適當控制,輕則將於短期內復發,重則遺留永久性面癱。如將遠側分支找出,在電刺激下找出主要產生痙攣的責任神經支,進行選擇性切斷,效果雖較壓榨術好,但術後仍要發生輕度面癱,1~2年後亦有復發。

2.面神經減壓術  即將面神經出顱之骨管磨開減壓,係1953年首先由Proud所採用。在局麻下鑿開乳突,用電鑽將面神經的水平垂直段骨管完全磨去,縱行切開神經鞘膜,使神經纖維得以減壓。1972年Pulec認為,單純乳突內減壓範圍太小,應同時將內聽道頂部和迷路段全部磨開減壓。手術中也曾發現神經有病理改變如神經水腫、瀰漫性肥厚和神經鞘纖維性收縮等與病因相矛盾的現象,但手術後確實有些病人得到治癒。1965年Cawthorne曾報告13例手術并未發現任何異常。減壓術較複雜,尤其全段減壓術不僅難度大,而且有一定危險。所謂療效是否因手術中創傷面神所致,并非減壓之效,也值得商榷。

3.面神經垂直段梳理術  Scoville(1965年)依上法將垂直段面神經骨管磨開後,用纖刀將垂直段縱行剖開1cm,並在其間隔以硅膠薄膜,其目的是切斷交叉的神經纖維,以減少異常衝動傳導,缺點是很難確切地達到既不明顯面癱又不出現痙攣的程度。

4.面神經鋼絲絞扎術  為作者設計,用直徑1mm鋼絲將面神經幹絞扎,做永久性壓榨,絞扎程度可以隨意調整,方法簡便可靠,適用於年老體弱、不宜進行開顱探查者,更適用於一般基層醫療單位。

局麻,於耳垂後下,沿下頜角做弧形切口,分離腮腺後緣,找出面神經主幹,取不鏽鋼絲貫穿於乳突前方骨衣上,扭緊固定以作為支點,然後繞穿神經幹絞扎之,一面絞扎一面觀察面肌活動,直到痙攣停止而呈輕度面癱為止。一般以眼裂閉不上達1~2mm為宜。鋼絲留置切口外,暫不剪斷,俟次晨觀察痙攣有無復發,再做最後一次壓力調整,剪去多餘的鋼絲,埋入皮下。術後如有復發,可打開切口,找出鋼絲尾段現進行絞扎。如長期面癱不恢復,亦可進行鋼絲鬆解。本法的缺點是術後肯定要有3~6個月的面癱,復發率較高,達30%。

5.顱內顯微血管減壓術  Jannetta於1966年倡用,是目前國際上神經外科常用的方法。

全麻,採用枕下或乙狀竇後徑路,切除枕骨做3×4cm骨窗,切開腦膜,進入橋小腦角,找出Ⅶ、Ⅷ顱神經,如發現有占位性病變或蛛網膜粘連即進行切除和分解,如有壓迫性血管,可在顯微鏡下利用顯微器械給以分離開,如果分不開,可用Silicone或Teflon片隔墊開,亦可用肌肉片填塞在血管與神經之間。這些血管多是小腦前下動脈絆,是腦幹的主要供血者,手術中如有損傷出血或誘發血管痙攣或血栓形成,都將引起腦幹缺血水腫,造成嚴重不良後果。即使內聽動脈痙攣或血栓形成,也可致全聾。臨床上觀察到,1/3的病人動脈穿行在Ⅶ、Ⅷ神經之間,或絆頂有內聽動脈支進入內聽道,進行血管減壓術操作都會遇到困難,或者根本不可能進行分離和墊隔,還有不少病人查不到可壓迫的血管,因此血管減壓術也無法應用。為此,作者設計出一套新的手術方法,叫顱內段面神經幹梳理術,取得滿意效果。

6.顱內面神經幹梳理術(神經縱行劈裂術)按血管減壓術操作,進入橋小腦角,找到Ⅶ、Ⅷ顱神經,游離出面神經幹,於腦幹根部與內聽道口之間,用纖刀順其長軸進行多層次劈開,按痙攣的程度確定劈開的層次,一般劈開10~20次,多者可劈開數十次,將原來壓迫的血管梳理後,恢復原位。經2~5年隨訪,手術有效率可提高到98%以上,而復發率減低到6%。本法主要優點是適應症比血管減壓術廣,復發率少而治癒率高,特別是減少了耳聾併發症,現已取代了血管減壓術(圖1)。其所以有效,可能是神經纖維梳理後,破壞了神經根區的異常電位蓄積,阻止了異常衝動的電位發放。

圖1  面神經顱段梳理術

(1)暴露橋小腦角  (2)將動脈下壓,用尖刀貫穿面神經進行縱行梳理  1.小腦前下動脈穿行於第7、8顱神經間  2.小腦後下動脈與舌咽神經。

綜上所述,治療面肌痙攣的手術方法很多,各有利弊,臨床上應根據病人情況和醫療條件靈活選用。特發性面肌痙攣多見於40歲以上的成人,可能與動脈硬化、高血壓病變有關。如患者是30歲以下青年,常暗示腦小腦角、內聽道、膝狀節、中耳乳突或腮腺內存在著神經刺激性病變,如先天性膽脂瘤、血管瘤、聽神經瘤和蛛網膜囊腫等。痙攣是該病的一個危險信號。遇有此等情況,應及時進行神經系統全面檢查,必要時應進行顱腦CT或MRI檢查,絕大可觀察等待,以免貽誤治療。

【鑑別】

臨床上應與下列疾病相鑒別:

1.面癱後遺症面肌抽搐  以往有明顯的面癱史,由於面癱恢復不全發生軸索再生錯亂所致,患側多遺留不同程度的面肌無力和麻痺現象。

2.特發性瞼痙攣  為雙側眼瞼肌痙攣,常伴有精神障礙,肌電圖顯示面肌不同步放電,頻率正常,可能系錐體系統功能紊亂所致。

3.面肌顫搐  為面肌個別肌束細微的顫動,常侵入周圍眼瞼肌肉,多限於一側,可自行緩解,可能是侵犯腦幹、顱神經的良性病變所致。

4.習慣性痙攣  為小型痙攣,面肌無目的刻板性或反覆跳動,多見於一側,多在童年期發病。

5.中腦和錐體系統病變引起的手足徐動和舞蹈病。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