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臍膨出-巨舌-巨大軀體綜合徵
別名Beckwith-Weidemann綜合徵、Beckwith綜合徵、新生兒低血糖-巨舌-內臟肥大-臍膨出綜合徵、新生兒低血糖伴內臟肥大-巨舌-小腦綜合徵、Exomphalosmacro-Glossia-Gigantism Syndrome
【概述】

臍膨出-巨舌-巨大軀體綜合徵(Exomphalosmacro-Glossia-Gigantism Syndrome)亦稱新生兒低血糖-巨舌-內臟肥大-臍膨出綜合徵、新生兒低血糖伴內臟肥大-巨舌-小腦綜合徵。1963年首先由Beckwith描述本徵,故稱Beckwith綜合徵。1964年,Weidemann又報告了一家三兄妹均發生本病。因此,又稱Beckwith-Weidemann綜合徵。

【病因學】

本病病因未明。為先天性遺傳性疾病。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常發生於近親結婚的子代。其發病機理尚未十分明了,有人測定4例患兒的血漿胰島素濃度,發現均有明顯升高,認為增生的胰島β細胞分泌功能亢進而產生高胰島素血症是發生低血糖的基礎。有人認為胰島α細胞功能相對不足,糖原分解障礙亦可能是低血糖發作的原因。

【病理改變】

病理改變在所有病例均有胰腺肥大,胰腺β細胞增生,電子顯微鏡顯示β細胞分泌顆粒增多。

【臨床表現】

臨床上男女均可發病。患兒出生後即顯示出許多畸形外觀,體格較一般新生兒明顯巨大,舌頭巨大,常伸出口外,活動笨拙,影響正常的哺乳動作及咬合,嘴并不增大。常有腹部膨大臍膨出或臍疝。患兒出生後1個月內可呈消瘦狀態,皮下脂肪明顯減少,但以後幾個月則生長逐漸加速,甚至接近巨大畸形。至1週歲左右,表現吐字不清、言語障礙,下頜突向前方。低血糖發作為本病的突出症狀,在出生後幾小時內即可出現,以後則反覆發作,嚴重者出現抽搐、意識喪失。血糖可低於1.1mmol/L。低血糖發作在出生後1個月內最為頻繁,以後逐漸減少,一般在3~4個月後可逐漸停止,但也有持續至2~3歲者,但也有不出現低血糖發作者。據統計,低血糖的發生率約占33~50%。內臟肥大也常見,如肝、腎、胰腺、心臟等均有不成比例的肥大。此外,還可有顏面的火焰狀母斑,耳廓畸形,顏面中央發育不全,膈肌缺損,陰蒂肥大,隱睪,腸扭轉以及母體羊水過多,巨大胎兒等。患兒有輕度的智能低下,小頭畸形等。患兒如能倖存至小兒期,則可有半身肥大症。常易罹患惡性腫瘤,如腎上腺瘤、Wilms瘤、精原細胞瘤、肝母細胞瘤以及腹腔腫瘤等。

【輔助檢查】

實驗室檢查發現血糖降低,血漿皮質醇及甲狀腺素(T4)測定均在正常範圍內。給患兒靜脈滴注葡萄糖可刺激胰島素分泌增加。應用胰高血糖素(glucagon)及D860試驗均可引起胰島素明顯而持久的分泌,從而誘發低血糖發作。尿常規檢查正常。周圍血紅細胞增多。

【治療措施】

治療即低血糖的治療,單用葡萄糖靜脈注射或靜脈滴注很難維持血糖至正常水平,僅能使血糖暫時升高,如同時加用皮質類激素則可使血糖穩定。藥物治療應持續至低血糖發作停止後,一般須1~3個月。在藥物治療期間,應同時採用牛奶及固體飲食,多次進餐的餵養法以減少低血糖發作。對於臍膨出或臍疝可採用整形手術。

【預後】

本病預後不良。除輕症者外,極少成活,通常於1~4個月內死亡。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