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概述】

細菌進入鼓窒引起化膿感染,稱為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多繼發於上呼吸道感染,可能部分病例初起為病毒感染,爾後細菌侵入。常見為溶血型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第Ⅲ型肺炎球菌和變形桿菌等。多見於冬春季節,有血液病、營養不良、變態反應及心肺病患者、腎炎、糖尿病者易於誘發。據統計,5~16歲學齡兒童發病率高達3%,5歲以下者高達5~10%,有時可反覆發作多次。愛斯基摩人和美洲印地安人發病率較白人高得多,這是種族基因還是生活條件所致,尚未確定。

【病因學】

(一)咽鼓管感染  止呼吸道感染後,鼻咽部分泌物可因擤鼻、吞嚥及嘔吐等進入鼓室,也是造成中耳炎最多見的途徑。小兒發病率高的原因:①易患急性傳染病,如麻疹、猩紅熱、百日咳和肺炎等,主要表現在上呼吸道發炎;②小兒咽鼓管較成人相對短而直,比較水平,分泌物易於經此管道進入鼓室;③小兒多仰臥吮乳,特別是人工餵乳時,嘔吐物和多餘的乳汁甚易流入鼓室;④小兒多患增殖體肥大和管周淋巴結炎,易阻塞咽鼓管口,妨礙引流而致發炎;⑤小兒處於萌牙期,經常食慾不振,局部腫脹,局部腫脹,抵抗力減弱,易於感染其他疾病;⑥先天性唇裂、齶裂致齶咽功能不良,易引起咽鼓管感染,而鼓室內粘膜下胚性組織多,抗感染力弱。增殖體、鼻息肉等手術,由於出血和填塞物過久,亦易引起鼓室感染。

(二)外耳道感染  比較少見,如戰時火器震傷,挖耳損傷,拳擊和跳水引起鼓膜破裂後感染。嚴重的外耳道炎,久之鼓膜糜爛潰破亦可引起鼓室感染。

(三)血行感染  最少見,急性重度傳染病和膿毒血症,細菌經動脈直接進入鼓室,亦可由靜脈血栓感染而進入鼓室。

急性中耳炎早期病毒抗體滴定往往升高,可能為腺病毒和流感病毒感染,繼而細菌侵入,小兒多是肺炎球菌、溶血性流行感冒桿菌和β溶血性鏈球菌,成人多為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變形桿菌等。稍晚,鼓膜穿孔,即成混合感染。

【病理改變】

開始咽鼓管粘膜發炎,咽口阻塞,鼓室內氧被吸收變成負壓,鼓室大量滲液,成為細菌培養基,細菌進入大量繁殖。早期鼓膜內陷,暗灰色,繼而充血外凸,動脈被壓血流阻斷,鼓膜中央壞死穿破流膿。從感染到鼓膜穿孔流膿,一般需5~7天,個別細菌毒性較強,2~3日即破潰流膿。

【臨床表現】

(一)咽鼓管阻塞期  鼓膜內陷,出現低調耳鳴,輕度傳音性耳聾,小兒不能述說,但感耳內不適,影響正常玩耍。錘骨柄充血、突出,而位置較水平,短突翹起明顯似骨刺,早期鼓室內有滲液,通過鼓膜偶可見到氣泡或液平面。此期常被病人認為是感冒。

(二)化膿前期  鼓膜呈輻射狀向心性充血,錘骨柄變成紅色棒狀,繼之鬆弛部紅腫外凸,很快整個鼓膜變紅凸起。此期小兒出現高熱、驚厥,搖頭抓耳,哭鬧不安,常有腹瀉、嘔吐,常被誤診為胃腸疾病。成人有明顯耳鳴、耳聾和劇烈耳痛,發熱達38~40℃。此期如積極進行有效的抗生素治療,還可逐漸平復,否則即進入化膿階段。

(三)化膿期  鼓室大量蓄膿,鼓膜極度外凸膨隆,錘骨形消失。有跳動性耳鳴,嚴重耳聾,劇烈耳痛,可放射到上頜牙齒和顳頂部,外耳道口後壁麥氏三角即乳突竇區明顯壓痛,小兒高熱,拒食躁動,出現面色灰白等中毒現象。

(四)消散期 感染4~5天後,鼓膜中心黃變壞死,最後穿破流膿。初為漿液,後為粘膿和純膿。穿孔由中央小孔變成腎形大穿孔。一旦穿破流膿,除耳鳴、耳聾外,一切症狀頓然消失,體溫恢復正常,小兒可以吃乳入睡,成人可得正常工作。

【診斷】

根據病史和體徵,成人診斷較易,小兒則較困難,一是缺乏耳症狀史,表現為嚴重的胃腸道反應,二是小兒外耳道狹窄,鼓膜不易查見。如遇小兒高熱,適在上呼吸道感染之後發生,常有搖頭抓耳動作,應想及此病。首先應檢查有無咽部感染和萌牙現象,耳區有無壓痛和腫大淋巴結。小兒鼓膜肥厚,其光錐和充血很難查見,即使輕度充血也可能是哭鬧過久和萌牙期的反應,必要時應進行鼓室穿刺鑒別。

【治療措施】

早期咽鼓管阻塞時,應用氯黴素、麻黃素液滴鼻收斂咽口,并令患者作吞嚥和打呵欠動作,以使咽口張開通氣,忌行捏鼻吹張和咽鼓管導管通氣。耳痛者可給止痛藥,可給複方新諾口服預防細菌感染。細菌感染後進入化膿前期,出現耳痛、發熱,應及時應用青黴素80萬u肌注,一日兩次,或400萬~800萬u靜脈滴注。治療一週,80%病人可以治癒。紅黴素及交沙黴素口服亦有效。治療無效多因染耐藥性球菌或桿菌所致,應及時更換藥類。如鼓室蓄膿過多,鼓膜外凸很甚,高熱劇痛,膿液即難以由咽鼓管排向咽部。小兒咽鼓管短粗,早期偶有可能排除,可滴1~2%石炭酸甘油,以消炎止痛。除繼續採用大量廣譜抗生素治療外,應考慮排膿措施:

(一)鼓室穿刺抽膿  先用酒精清毒外耳道,用包寧液(可卡因、薄荷腦及石炭酸等量混合製劑)棉球貼敷鼓膜表面3~5分鐘,此藥有強烈表面止痛作用。然後取粗長12號針頭由鼓膜前下象限刺入,徐徐將膿抽淨,并可用3%雙氧水、生理鹽水沖洗,繼用青黴素或慶大黴素等溶液沖洗并注入其內,一日一次,1~2次後多可治癒。治療中應取側臥位,病人偶有疼痛、眩暈感覺。此法可以代替古老的鼓膜切開術,特別適用於外耳道狹小的小兒。如遇反覆穿刺多次不愈,可再進行鼓膜切開。

(二)鼓膜切開  小兒採用全麻,成人可用包寧液表面麻醉,亦可用1~2%利多卡因外耳道周圍神經阻滯麻醉。病人取側臥或仰臥側頭位,消毒外耳道和鼓膜表面,插入粗耳鏡,於明視下或顯微鏡下將鼓膜切開刀插入耳道內,由鼓膜後下切向前下2~3mm,不可插入過深,以免傷及鼓岬粘膜及聽骨。然後用吸引器抽吸膿液,并可用上述藥液沖洗。鼓膜切開刀有時不夠銳利,難以一次順利切開,有時易損傷聽骨鏈,甚至有報告損傷面神經者,特別是1~2歲小兒很難操作,現多用穿刺法代替之。

鼓膜穿孔後治療:鼓膜穿孔後除繼續大量廣譜抗生素治療外,局部用藥非常重要。如治療不當和引流不暢,繼續流膿不止達一月以上,便成為慢性中耳炎。局部用藥原則:

1.耳用滴劑  通常有水、酒精和甘油製劑,內溶有廣譜抗生素,如青黴素、氯黴素、紅黴素及多粘菌素等,忌用新黴素、慶大黴素、鏈黴素等耳毒性藥物。可溶有硼酸、硼砂、石炭酸和磺胺等,亦可溶有中草藥如黃連素、地黃等。用藥時患耳朝上側臥,先用3%雙氧水清洗,拭淨後再滴用製劑,一定要堅持一日2~3次清洗滴藥。滴藥後可按壓耳屏向耳道口內,或以手掌按壓耳門,促使藥液進入鼓室內。同時可作多次吞嚥動作,以利藥物進入鼓室。早期膿液較多,應選甘油或水溶液製劑,晚期宜選用酒精或水溶液滴劑,以促進消炎乾燥。忌用有色藥液如龍膽紫、紅汞和碘製劑,以免染色無法觀察病變。

2.耳用粉劑  膿液很少,為促進早日乾燥,可噴撒粉劑,如氯黴素、硼酸粉、碘胺和強的松等,忌大量使用,以免與膿粘結成塊,阻塞引流,誘發顱內併發症。

3.全身治療應根據膿培養及藥敏試驗,採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療,應大劑量,以保持血內高濃度,最少應用一週以上。亦可服用中藥,切忌用藥量小,時間短,更換頻繁,以免細菌產生耐藥性,使病程延長,或形成隱蔽性中耳炎,一時好轉,短期內又再度惡化。如治療恰當,85~90%病人在兩周內中望痊癒,小穿孔可能癒合,聽力恢復正常。大穿孔中以進行手術修補。

【併發症】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治療不當或週身抵抗力弱,炎症可經鼓竇直接進入乳突形成急性乳突炎,穿過骨皮質形成骨衣下膿腫,亦可經先天顱骨縫隙進入顱內形成顱內併發症,累及面神經而發生面癱。過去小兒急性中耳炎易併發化膿性腦膜炎,現今廣泛使用廣譜抗生素後,此類併發症已很少發生。

【鑑別】

(一)外耳道炎及癤腫  外耳道口及耳道內瀰漫性腫脹,有滲出漿性分泌物,晚期局限成癤腫有膿,分泌物沒有粘液,耳聾不重是其特點。按壓耳屏劇痛,耳後淋巴結常腫大。

(二)急性鼓膜炎  常併發於流行性感冒和耳帶狀疱疹,鼓膜充血形成大炮,有劇烈耳痛,但無穿孔及流膿現象,聽力損失不重,血象白細胞不增多。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