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慢性扁桃體炎
別名chronic tonsillitis
【概述】

慢性扁桃體炎(chronic tonsillitis)多由慢性扁桃體炎反覆發作轉為慢性。患急性傳染病(如猩紅熱、麻疹、流感、白喉等)後,可引起慢性扁桃體炎,鼻腔有鼻竇感染也可伴發本病。病源菌以鏈球菌及葡萄球菌等最常見。

【病因學】

 慢性扁桃體炎時,隱窩內上皮壞死脫落,細菌及炎性滲出物聚集其中,隱窩可產生小潰瘍及瘢痕形成而引流不暢,適於細菌生長繁殖,故感染不易消除。屢發急性扁桃體炎,使機體抵抗力降低或治療不徹底,則更易轉為慢性。本病發生機理尚不清楚,但近年來基於免疫學的觀點,認為自身變態反應為引起慢性扁桃體的重要機制。

【病理改變】

按其病理變化,可分三型。

1.增生型  多見於兒童。扁桃體淋巴組織增生,淋巴濾泡增多,結締組織增加,扁桃體慢性充血、肥大。

2.纖維型  多見於成人。扁桃體淋巴組織萎縮,間質內纖維瘢痕組織增生,隱窩口阻塞,扁桃體變小而堅韌。

3.隱窩型  主要病變深居扁桃體隱窩內,淋巴濾泡呈慢性炎症,淋巴組織瘢痕化。由於隱窩口被瘢痕組織阻塞引流不暢,以致隱窩明顯擴大,或有大量脫落上皮、細菌、淋巴細胞和白細胞聚集形成膿栓。因病情重易產生併發症,又稱慢性膿毒性扁桃體炎。

【臨床表現】

病人常有咽痛,易感冒及急性扁桃體炎發作史。平時自覺症狀較少,可有咽部不適,異物感,刺激性咳嗽,口臭或微痛。小兒扁桃體過度肥大,常有呼吸不暢、鼾聲、語言含糊及進食緩慢等症狀。由於經常嚥下炎性分泌物,刺激胃腸道或隱窩內細菌,毒素被吸收引起全身反應,導致消化不良、食慾不振、倦怠無力、易疲乏、消瘦、頭痛、低熱等症狀。

檢查見舌齶弓及扁桃體慢性充血,粘膜呈暗紅色。扁桃體多與前、後弓炎性粘連;表面或平整,或凹凸不平,或呈分葉狀。有時可見線狀瘢痕,擴大的隱窩開口及乾酪樣栓或粘膜下黃白色斑點。用壓舌板於舌齶弓外側擠壓扁桃體,可有分泌物從隱窩口溢出。下頜角下常可觸及腫大的淋巴結。

【診斷】

應根據病史,結合上述症狀及體徵進行診斷,而不應以單純扁桃體的大小為依據,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扁桃體在不斷縮小,慢性扁桃體炎分為三種類型,即增生型、纖維型和隱窩型,所以扁桃體的大小并不表明其炎症程度,故不能以此作出診斷。

【治療措施】

目前仍以手術摘除扁桃體為主要治療方法。但要合理掌握適應症,避免任意切除扁桃體使呼吸道抗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出現免疫監視障礙,何況手術并非絕對安全,有時還可有後遺症如咽部發乾、疼痛、不適等症狀。只有對於那些炎症已呈不可逆性病變時才考慮手術治療。根據免疫學觀點,慢性扁桃體炎屬「感染─變態反應狀態」,且常由鏈球菌感染引起,故治療不應僅限於局部用藥,全身用抗生素或手術切除,還應將免疫療法和抗變應性措施考慮在內,包括使用脫和敏作用的細菌製品(如用鏈球菌變應原和疫苗進行脫敏),以及各種增強免疫力的藥物,如注射胎盤球蛋白、轉移因子等。

【併發症】

慢性扁桃體炎,不僅由於炎症蔓延可引起鄰近器官的感染,如中耳炎,鼻竇炎,喉、氣管、支氣管炎等,更重要的是為人體常見的感染病灶之一,與急性腎炎、風濕性關節炎、風濕熱、心臟病、長期低熱等疾患關係密切。如何診斷為病灶扁桃體炎,尚缺乏特異性檢查方法。臨床常認為人體受扁桃體隱窩內細菌和毒素的影響,發生變態反應而產生各種併發症;此類併發症多發生於扁桃體炎發作後1~3個月,病情的演變或惡化往往與扁桃體炎的發作有聯繫;病灶性扁桃體以纖維型病變者居多,常有隱窩內分泌物瀦留和頜下淋巴結腫大等,應根據病史、局部與全身檢查等資料,全面分析,相互參證,有時結合扁桃體摘除後的情況加以判斷。另外,扁桃體激發試驗、血清抗鏈球菌溶血素「O」、抗鏈激酶和抗透明質酸酶滴度的動態觀察等,對診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鑑別】

本病應與下列疾病相鑒別。

1.扁桃體角化症(keratosis of tonsil)  為扁桃體隱窩口上皮細胞過度角化,形如黃白色角狀或尖形砂粒樣角化物,觸之堅硬,根基牢固,不能拭掉,可無明顯自覺症狀,或反覺咽部不適或異物感,可同時發生於咽後壁、咽側束和舌根等處。病程較長,多發生於30歲以前的青年。病因尚不明確,一般不需特殊治療。

2.扁桃體腫瘤  一側扁桃體迅速增大或扁桃體腫大而有潰瘍,均應考慮腫瘤的可能性。如扁桃體肉瘤,早期可局限於扁桃體粘膜下,表面光滑,主要症狀為一側扁桃體迅速增大,常有頸淋巴結轉移,以青年人較多見,活檢可確診。

3.扁桃體症狀性肥大  系某些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如患白血病時,扁桃體可呈對稱性腫大。有時咽部症狀可為其首發症狀。根據周圍血象及骨髓象進行診斷。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