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小兒厭食症
別名anorexia
【概述】

消化功能紊亂(disorders of digestive function)在小兒時期很常見,主要的症狀有嘔吐、食慾不振、腹瀉、便秘、腹脹、腹痛和便血等。這些症狀不僅反映消化道的功能性或器質性疾病,且常出現在其他系統的疾病時,尤其多見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或精神障礙及多種感染性疾病時。因此必須詳細詢問有關病史,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對其原發疾病進行正確的診斷和治療。

【病因學】

①胃腸道疾病:如消化性潰瘍、急慢性肝炎、慢性腸炎、各種原因的腹瀉及慢性便秘等都是常見的原因。②消化道變態反應及服用易引起噁心、嘔吐的藥物如紅黴素、氯黴素、磺胺類藥物以及氨茶鹼等也可導致厭食。③全身性疾病如結核病、膠原病、貧血、及一些慢性感染等。④鋅缺乏和缺乏某些內分泌時,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等。⑤其他如肝功能不全、高血壓、酸中毒、尿毒症、以及心功能不全消化道淤血。⑥近年來較多增加的維生素A和/或維生素D中毒等。

除以上疾病外,應注意小兒情緒變化可引起厭食。特別是因家長溺愛對小兒進食採取不適當的態度,反而引起神經性厭食(參閱精神疾病篇)。不良的飲食習慣常是厭食的主要原因,高蛋白、高糖的飲食使食慾下降;兩餐之間隨意吃糖果、點心、花生、瓜子等零食,以及吃飯不定時、生活不規律都影響食慾;夏季氣候過熱,濕度過高以及過多的冷飲都影響消化液的分泌,而影響食慾。

長期厭食可致營養不良和體質減弱。

【診斷】

厭食是兒科經常遇到的主訴。要弄清是否確係厭食。有的家長過分要求小兒進食,有時小兒食量變化較大或偏食,可誤認為厭食。要從病史、體檢和必要的化驗檢查深入瞭解,以除外消化系統疾病和全身性疾病對消化道的影響。詳詢小兒家庭和學校環境,有無影響進食習慣的因素。

【治療措施】

應正確診斷病因和治療原發病。對症治療應著重恢復小兒的消化功能。主要用中醫療法、針灸療法、捏脊療法。在此同時注意改善飲食內容和習慣,建立良好的生活制度并糾正家長對小兒飲食的不正確態度。必要時可給硫酸鋅10mg,放糖漿內飼嬰,每日1~2次。如檢查血鋅低下,可用硫酸鋅2~3mg/kg﹒d,療程1~3個月。鋅能使味蕾細胞迅速再生,改善味蕾的敏銳度,又能提高消化功能,對缺鋅的患兒有效率高達90%以上。

中醫療法  中醫稱厭食為納呆,主因脾胃功能失調。由於脾胃素虛,或餵養不當、飲食不節、傷及脾胃所致。臨床分為虛、實兩證:偏實證者治以消導為主;偏虛證者治以調補為主,并結合臨床隨症加減。

實證  因停食停乳引起脾胃失調,食慾減退,噁心嘔吐,手足心熱,睡眠不安,腹脹或腹瀉。舌苔黃白膩,脈滑數。治以消食化滯化,常用保和丸方加減。

處方舉例一:藿香9g,胡連3g,陳皮6g,建曲9g,焦山查9g,茯苓9g,雞內金9g

處方舉例二:山藥9g,川明參9g,雞內金9g,苡仁9g,稻芽9g,麥芽9g。

虛證  體質虛弱或久病元氣耗傷,致使脾胃消化無力,食慾不振,面黃肌瘦,精神倦怠,乏力,或大便溏稀。唇舌較淡,舌無苔或少苔,脈細弱無力。治以健脾益胃法。常用理中湯加減。

處方舉例一:黨參9g,白朮9g;茯苓9g,草蔻3g,乾薑3g,生谷,麥芽各9g。

處方舉例二:黨參9g,茯苓9g,焦術3g,甘草3g,焦查6g,川朴3g,生麥芽9g。

加味法  以上二證均可隨證選加下列藥物:①潮熱加骨皮9g,白薇9g;②腹瀉加山藥9g,蓮肉9g;久瀉加赤石脂9g,訶子6g;③消瘦不思食加啟脾丸繼服;④氣逆加砂仁3g,千年健9g;⑤虛甚加黃精9g;⑥腹脹加萊菔子3g;⑦厭食頑固者加丁香1.5g;⑧嬰幼兒停食停乳或便秘加一捻金,每次0.3~0.6g,日2~3次。⑨出汗多者加生牡蠣15g,浮小麥9g。

針灸療法  可灸足三里、合谷、中脘、梁門穴。

捏脊療法  對厭食效果好,特別是對虛證。方法參閱醫護治療專節。

【預防】

首先要保持合理的膳食。建立良好的進食習慣。動物食品含鋅較多,須在膳食中保持一定的比例。此外可增加鋅的攝入量,於100g食鹽中摻入1g硫酸鋅,使鋅的攝入達到標準用量(約每日10mg),食慾可以增加。如有慢性疾病和營養不良,須及早治癒。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