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藥物性胃病
別名Gastropathy of Drugs
【概述】

藥物性胃病(Gastropathy of Drugs)是藥物引起胃的不良反應,約占藥物性副作用的1/3。許多口服藥物可引起胃部不適,但有時雖非口服給藥,亦可引起噁心、嘔吐、食慾減退等胃部不適。

【發病機理】

藥物性胃病的發病機理主要為:

1.藥物干擾胃粘膜上皮細胞合成粘蛋白,影響胃粘液的質和量;抑制粘膜前列腺素合成,抑制粘膜上皮細胞正常增生、更新及肉芽組織形成,使胃粘膜屏障遭受破壞、更新及肉芽組織形成,使胃粘膜屏障遭受破壞,修復障礙,而致胃粘膜糜爛、形成潰瘍。

2.影響胃粘膜腺體正常分泌,刺激胃酸、胃蛋白酶分泌。有些藥物使血小板減少,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凝血酶原而致上消化道出血。

3.有些藥物對胃粘膜有刺激、腐蝕作用,如氯化鉀及鐵鹽等。有些藥物影響胃腸運動功能及胃粘膜的血液和淋巴循環等,而損傷胃腸正常功能。 

【臨床表現】

藥物性胃病的臨床表現因用藥種類、劑量以及是否聯用刺激性胃藥等而有不同,但主為胃部受刺激、胃粘膜屏障遭受不同程度損害致之胃部症狀,重者發生胃潰瘍與出血。

1.解熱鎮痛藥

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炎痛喜康、保泰松、布洛芬等,易引起上腹疼痛不適、重者上消化道出血,胃鏡檢查常有胃粘膜炎症、糜爛及潰瘍、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多見於成人,偶見於嬰幼兒。

2.抗生素類

許多口服抗菌藥如四環素類、紅黴素、甲硝唑、呋喃類等,口服易引起噁心、嘔吐、腹痛、食慾下降,加重消化性潰瘍甚至出血;Bralow等報告口服青黴素後,除產生一般胃腸症狀外,尚可發生急性腹痛及胃腸出血。靜脈注射紅黴素、二性黴素、絲裂黴素等,亦可出現胃腸症狀,偶有發生消化道出血者。多粘菌素對胃粘膜上皮細胞毒性較大,可造成胃粘膜局部缺血、促進組織胺釋放,形成胃炎、胃粘膜損傷。

3.抗腫瘤藥物

如氨甲喋呤、6-疏基嘌呤、5-氟脲嘧啶類等,刺激胃腸粘膜產生瀰漫炎症,粘膜腫脹、糜爛或形成潰瘍等,出現噁心、嘔吐、納差症狀,形成胃炎或胃潰瘍。

4.腎上腺皮質激素類

包括ACTH、各種糖皮質激素,均可誘發胃腸形成潰瘍,或使潰瘍復發、惡化。Boland報導以強的松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消化性潰瘍發生率達37%。腎上腺皮質激素引起的胃腸道潰瘍,又稱類固醇潰瘍(Steroid Ulcer),臨床症狀與一般消化性潰瘍略有不同。疼痛無明顯規律性,常為隱襲發生,待病變已很嚴重,甚至出血、穿孔才被發現,此因皮鞋質激素使疼痛感受閾增高,炎症反應降低之故。因之,在用藥前及用藥期間應密切觀察胃腸反應,特別是原有潰瘍者,更應慎重。皮質激素類藥物,應避免與水楊酸鹽、解熱鎮痛藥及抗藥物并用。用藥期間不宜飲酒,應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及潰瘍病膳食,必要時可并用制酸、抗潰瘍病藥物。

5.其他藥物

交感神經阻滯劑如降壓靈、胍乙澱等可促進胃酸分泌,增加胃腸蠕動,而易發生胃潰瘍。酚妥拉明、酚拉唑啉等,具有組織胺樣作用,可加劇胃潰瘍症狀。組織胺類藥物刺激胃酸、胃蛋白酶分泌,經常應用可引起潰瘍病或使原有潰瘍病加重。口服降糖藥如甲磺丁脲、注射胰島素,均可使胃液分泌增加,胃酸增高,而易生潰瘍病。培他定(抗眩定)系H1-受體激動劑,有刺激胃酸分泌、加重胃潰瘍作用。此外,大劑量應用煙酸、維生素B6,可促進組織胺釋放;咖啡因、甲狀腺素、氨茶鹼、雌激素、胇甲丙脯酸等,均有造成胃部症狀,促進胃潰瘍形成及發生出血的可能。 

【診斷】

診斷主要條件為在用藥過程中,出現胃部症狀,並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纖維胃鏡檢查,可見胃粘膜廣泛充血、多處糜爛、出血點、淺表潰瘍,有時見到胃內有活動性滲血表現。病變多位於胃體,少數累及食管下段及十二指腸。病變部位組織活檢,常有炎症細胞浸潤、粘膜淺表壞死、出血等。

【治療措施】

1.盡早停藥,注意飲食調節,減少刺激性食品。

2.對症治療,保護胃粘膜如口服氫氧化鋁凝膠,每次10~15ml,每日3~4次,或服用硫糖鋁、H2-受體阻滯劑及洛賽克等。

【預防】

1.用藥前瞭解患者有無潰瘍病及其他胃病史、有無肝病。

2.用藥應有明確指徵,對胃有刺激的藥物應慎重。

3.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解熱鎮痛藥、抗生素類藥,用藥過程中應密切觀察胃部症狀。

4.有些藥選擇安全劑型,如服鉀宜用水劑,長期服阿司匹林,應用腸溶劑。

5.盡量不要多種藥品同時服用,特別是對胃部有刺激的藥物。 

【鑑別】

主要應與非藥物性食管炎、胃及十二指腸病變、消化性潰瘍、胃癌、胃粘膜脫垂、非潰瘍性消化不良等鑒別。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