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若未開啟它,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瀏覽效能也會較差!


home
search
AD
病名酒精性肝炎
別名Alcoholic Hepatitis
【概述】

酒精性肝炎(Alcoholic Hepatitis)係指長期過量飲酒所致的一種肝臟疾病。其主要臨床特徵是噁心嘔吐、黃疸、肝臟腫大和壓痛。可併發肝功能衰竭和上消化道出血等。

【病因學】

酒精性肝炎的發病率及肝損害的嚴重程度與酗酒的時間長短和劑量都存在線性正相關。在歐美發達國家發病率明顯高於我國,嚴重酒精性肝損害在女性中有增加的趨勢。酗酒者中約10~20%有不同程度的酒精性肝病。90%以上乙醇在肝內進行氧化代謝生成乙醛和乙酸。乙醇在乙醇脫氫酶和微粒體酶氧化過程中,以及乙醛氧化為乙酸鹽或乙酰輔酶A時,均可致NAD+還原為NADH,致使細胞內環境處於還原狀態,從而干擾了糖、脂類和一些中間代謝環節。糖原異生減少、脂肪酸及甘油三酯合成增加、草酰乙酸還原生成蘋果酸使羧循環活性減弱等可出現低血糖、高甘油三酯血症、肝內脂肪堆積并干擾能量代謝。丙酮酸還原為乳酸,可促進高尿酸血症和酸中毒的發生。乙醇和乙醛對肝臟有直接毒害作用。長期酗酒可增加常用藥物、某些維生素、環境中肝毒性物質及致癌物的肝毒性作用。

【病理改變】

酒精性肝病在病理上表現為三部曲: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硬化,且三者常有重疊存在。酒精性肝炎的組織學特點為急性或慢性肝臟炎性病變,有肝細胞空泡樣變性、壞死、乙醇性透明小體(Mallory小體)、小葉內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纖維組織增生和膽汁淤積。終末肝微靜脈周圍纖維化或硬化性玻璃樣壞死可發生在肝硬化之前導致門脈高壓。Mallory小全是酒精性膽炎的特異性病變,但也見於某些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肝豆狀核變性、印度兒童性肝硬化、小腸旁路術後的肝硬化和肝細胞癌等。小體是由於胞漿內纖維蛋白沉積所致,表現為肝細胞附近出現形狀、大小不一的高密度嗜酸性物質,可含有少量的脂肪。Mallory小體直徑為2~3mμ,呈絲狀、不規則狀環繞或馬蹄形分佈於肝細胞核周圍。電鏡下小體由無數不規則中間纖維組成。

【臨床表現】

由於酒精性肝炎是組織病理學診斷,因此臨床表現輕重不一,可無症狀、或黃疸,也可死於併發症。常由脂肪發展而來,也可與肝硬化重疊。

1.症狀

患者常於近期內有大量飲酒史,可有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痛和體重減輕,并可有發熱。症狀的輕重常與肝臟組織學改變的程度一致,但有些患者可無任何症有關方面。有文獻報導89例經肝組織活檢證實為酒精性肝炎的患者,血清總膽紅素≦85.5μmol/L者,51%的患者無與肝臟相關的症狀。

2.體徵

本病以黃疸、肝臟腫大和壓痛力為其特點。80~100%的患者有肝腫大。10~70%表現為腹水、發熱、脾臟腫大、蜘蛛痣和神經精神症狀。部分患者雙側腮腺呈中等度腫大。

【輔助檢查】

1.血液學檢查

可有貧血、白細胞增多,并可出現異形紅細胞,如靶形、刺形、口形和巨紅細胞,平均紅細胞體積(MCV)增加。

2.生化檢查

血清膽紅素升高,門冬氨酸轉氨酶(AST)活性明顯升高,而丙氨酸轉氨酶(ALT)活性僅輕度上升或正常。因此AST:ALT之比值上升,若比值>2時,對酒精性肝病診斷的靈敏度為68%,特異度達91%,陽性預測值為82%。鹼性磷酸梅和r-谷氨酰轉肽酶(r-GT)活性增高。r-GT是一個敏感但不特異的指標。聯合檢測MCV、r-G和鹼性磷酸酶是診斷酒精性肝病的理想實驗室指標。

3.肝臟B型超聲和CT檢查

有助於發現脂肪肝。確診有賴於肝穿活組織檢查,由於肝臟損害是瀰漫性的,故可行非定位穿刺活檢。

【診斷】

根據患者有長期大量酗酒史;臨床有發熱、黃疸、肝腫大壓痛和白細胞增高;MCV、r-GT、鹼性磷酸酶增加,AST/ALT>2均有助於酒精性肝炎的診斷,但確診需行肝穿活組織病理檢查。診斷錯誤常由於根據傳統的化驗結果推測肝臟組織學改變而致,因為酒精性肝病患者酶等改變與組織病理學的相關性極差。有報導89例肝穿證實為酒精性肝炎患者,49%血清膽紅素正常,19%AST正常,37%鹼性磷酸酶無升高,59%具有正常水平的血清白蛋白。但是在30個月以後有38%發生肝硬化,病死率達22%。

【治療措施】

酒精性肝炎患者應盡早戒酒。具有明顯症狀和體徵者應住院臥床休息,採取綜合治療措施。

1.營養療法

本病患者應攝取高維生素、高蛋白和富含熱量及鎂和鋅的營養膳食。由於酒精性肝病患者肝糖原貯備降低,進食減少可導致蛋白質分解代謝增強。但病情嚴重者、食慾減退、甚至噁心嘔吐限制了熱量的攝入,因此,可通過腸道外途徑靜脈滴注含有支鏈氨基酸的複方氨基酸、糖和少量脂類的溶液。可以改善營養狀況、減輕負氮平衡。有報導可提升血漿白蛋白、降低血清膽紅素,降低病死率。

2.皮質類固醇

近年來根據免疫機制研究認為,皮質類固醇可通過調節細胞因子,特別是白細胞介素Ⅱ和腫瘤壞死因子的生成和釋放,改善酒精性肝炎的炎症反應。對重症患者有肯定療效,對併發有肝性腦病患者可顯著降低病死率,但對輕症患者效果不明顯。以膽汁淤積為主的酒精性肝炎的女性患者,每日40mg強的松應用一個月後則有益處。但由於皮質類固醇可誘發上消化道出血和感染,因此,有敗血症、糖尿病和活動性上消化道出血者應慎用。

3.丙基硫氧嘧啶(PTU)

有研究報導乙醇代謝期間肝臟氧耗量增加。甲狀腺切除和丙基硫氧嘧啶可以減輕缺氧對中央靜脈周圍的損傷。酒精性肝炎應用PTU可提高近期及遠期生存率,但也有研究表明PTU并不能降低病死率,並且可致甲狀腺機能減退症。因此,此療法在廣泛應用前尚需進一步研究加以證實

【預後】

酒精性肝炎的預後與肝臟急性損傷的程度,以及是否併發有肝硬化有關。當存在肝性腦病、腹水、蜘蛛痣、腎功能衰竭、凝血酶原時間較對照延長>50%等,均可增加病死率。如能及時戒酒及住院治療,多數可恢復,病死率可降至10%以下。主要死因為肝衰竭和急性胰腺炎。若繼續飲酒可發展為肝硬化,5年生存率僅為34.1%~68.2%。

【併發症】

1.肝功能衰竭 發病後病情急劇惡化,類似於重症肝類的臨床表現。常以發肝性腦病。

2.上消化道出血 由於門脈壓力增高或/和凝血機制障礙,出現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或急性胃粘膜病變導致上消化道出血。

3.肝內膽汁淤積 表現為肝腫大明顯、黃疸加深、發熱,直接膽紅素和鹼性磷酸酶顯著升高,但轉氨酶僅輕度上升。

4.酒精中毒高脂血症溶血(Zieve)綜合徵 本徵表現為黃疸、高脂血症和溶血性貧血三聯症。戒酒後可康復,預後良好。

5.營養障礙 表現有貧血、葉酸缺乏、末硝神經炎、Wernicke病等。且易燃易爆於併發感染,包括肺結核。

【鑑別】

鑒別診斷要明確是慢性酒精中毒還是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肝病則屬於哪一個階段;并與其他肝病相鑒別。其中血酒精濃度測定和肝穿活檢是最重要的鑒別診斷手段。本病應與肝膿腫、膽系疾病、轉移性肝癌和敗血症等相鑒別。

AD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