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证型心肺气虚
【概念】

心肺气虚证是由于心肺两脏的功能衰弱,导致肺气不足和心气耗损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的总称。本证多因内伤劳倦所致,心肺久病相互影响,或它脏有病及于心脏亦可引起。

主要临床表现:心悸气短,咳嗽,少气,气喘而促,动则尤甚,面色㿠白,自汗,易于感冒,甚则面浮肢睡,口唇青紫,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细而弱等。

本证常见于“咳喘”、“虚劳”、“汗证”、“厥证”等病中。

临床上本证应与“心气虚证”、“肺气虚证”等相鉴别。

【鑑別處理】

心肺气虚证多是在心气虚证或肺气虚证的基础上相互影响,导致心肺两脏功能俱不足而引起。因为心肺两脏并居胸中,心主血,肺司呼吸而主一身之气,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血能载气,而为气之母,气血两者相互化生。心气虚损则不能助肺气宣发敷布,而致肺气亏虚;肺气虚损则不能贯住心脉而致心气不足。无论由心及肺,由肺及心,均可导致心肺气虚之证。出现心悸气短、呼吸微弱,动则加剧,咳嗽喘促、自汗面浮等症。但本证在不同的疾病中其表现又各具特点。

  1. 如咳喘之心肺气虚证,多为咳喘日久,症见咳嗽无力,动则心悸汗出,气短作喘,甚而口唇青紫。乃因肺气虚衰,累及于心,血液运行无力所致。治当补肺定喘,益气养心,方选补肺汤(《永类铃方》)加减。
  2. “虚劳”之心肺气虚证,以气短心悸为主,声低语怯、自汗面白,夜寐不安,身倦乏力,或兼咳喘气促。乃因心肺气虚引起宗气不足,气不助运,心脉无力所致。治以补益心肺之气为主,可用补肺汤(永类钤方》)合保元汤(《景岳全书》)加减。
  3. “汗证”出现心肺气虚证者,主要表现为汗出恶风,或汗出心悸,夜寐欠宁,面色㿠白,常易感冒,脉细而弱,舌苔薄白。而汗为心液,而肺合皮毛,故心肺气虚则皮毛不固,汗液外泄而致汗出等症。治以养心益气固嘞,拟玉屏风散(《丹溪心法》)合桂枝甘草汤(《伤寒论》)加减。
  4. “厥证”出现心肺气虚证者,可见气短息微,不相接续,心悸不宁,汗出肢冷,甚或突然昏倒,面色苍白。多因素体虚弱,兼以劳累过度,悲所伤。《内经》所谓“劳则气耗”、“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心肺之气或散于外,或陷于下,而致气机逆乱,甚则虚脱。治宜益气固脱,方选独参汤(《十药神书》)或四味回阳饮(《景岳全书》)加减。

心肺气虚证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久病咳喘者。由于心肺气机不固,卫外功能不足,病者常易感受外邪,特别是每于秋冬天气寒冷时病情加重。且由于影响肺之宣发敷布功能,津液不布,凝聚而成痰饮。当心气虚影响到心阳不振,不能温化水液时,可引起水肿。故本证多挟痰饮水湿为患,成为虚实挟杂,本虚标实之证,外邢及痰饮的存在,又进一步影响了心肺的功能,使咳喘、气短、心悸等症更趋严重。心肺气虚证还可因推动血液运行无力而引起瘀血,出现口唇青紫、舌质紫暗,脉象涩滞等血行瘀阻的现象。治疗时,可在补益心肺之气的基础上,稍佐以活血化瘀之品。

此外心肺气虚证或早晚晚均要进一步影响到脾肾的功能。或由肺虚及脾,子盗母气,或由火不生土,母病及子,均可传之于脾,使脾气虚衰。若肺虚及肾,或心阳不能温暖肾阳,则又会引起肾气的不足,致使肾不纳气,气短喘咳之症加重;若肾气不足,则水湿泛滥,可引起水气上凌心肺之证,使病情进一步发展。心肺气虚证的发展,最后可导致气脱于上而使阴阳离决,危及生命。

【類證鑑別】

  1. 心气虚证和心肺气虚证:可参见心气虚证。
  2. 肺气虚证和心肺气虚证:肺气虚证是由于劳伤过度或久咳伤气,或它脏有病而影响到肺之功能不足的病变。因心肺气虚证亦有肺气虚的表现,故二者应予鉴别。肺气虚证主要是影响了肺主呼吸的功能,故以咳嗽短气为主症。又因肺主宣发,外合皮毛,气虚则肺失宣发,皮毛失养,故有恶风怕冷自汗之症,且有声音低怯、倦怠懒言等宗气不足的表现。而心肺气虚证则不仅有肺气虚证的表现,而且有心气虚的表现,如心悸、面色㿠白等。若心气不足影响到血运无力,还可见到口唇青紫;舌淡紫暗等血行不畅的昆症。且心属火而为阳中之太阳,心之阳气不足,不能温化水饮,尚可出现痰饮水肿等症。同单纯之肺气虚证均有不同,不难区别。

【文獻別錄】

  1. 《灵枢‧大惑论》:“岐伯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荣缳留于下,火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2. 《景岳全书‧杂证谟》:“夫五脏之神,皆禀于心。故忧心于心,肺必应之。忧之不己,而戚戚幽幽,则阳气日索,营卫日消,劳伤及肺,弗亡弗已。”“盖心藏神,肺藏气,二阳脏也。故暴喜过甚则伤阳,而神气因以耗散,或纵喜无节,则淫荡流亡,以致精神疲竭,不可救药。”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