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浏览器未开启Javascript!本网站利用它优化用户的浏览体验,若未开启它,除了导致部分网页功能无法正常运作,浏览效能也会较差!


home
search
AD
证型水饮内停
别名寒饮内停、痰饮内停、痰饮内阻
【概念】

水饮内停证是指人体水液运行输布失常,水停为饮,水饮聚积于机体胸腹、胃肠、或四肢等不同部位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的总称。《金匮要略》称之为“痰饮”。本证常因阳气虚弱而不运,气化不利而饮停所致。多见于内伤杂病。

本证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胃中有振水音,肠间漉漉有声,四肢重肿,胸闷脇痛,咳唾引痛,喘息气短,呕吐涎沬,背部寒冷如掌大,头晕目眩,颜面略浮,苔白腻,脉弦或沉弦等症状。

本证散见于“痰饮”、“悬饮”、“支饮”、“溢饮”、“眩晕”等病证中。

本证应与“水湿泛滥证”、“痰证”等相鉴别。

【鑑別處理】

本证由于水饮停积的部位不同,其受侵的脏腑亦不同,故其病机及临床表现亦有所异。

  1. 例如水饮内停于胃肠,多因饮食不节,恣饮无度,或劳倦内伤,脾胃受损,中阳不振,脾失健运,水停为饮,发为“痰饮”,症见其人素虚今瘦,脘腹胀满而痛,胃中有胀水昔,肠间漉漉有声,口干舌燥,面目虚浮,小溲黄短,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分消水饮,健运导下,方选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加减。
  2. 又如水饮停积于胸脇,多因寒湿浸溃,经脉受阻,肝脉布于两脇,肝络不和,肺失宣肃,气机升降失司,饮停不去,发为“悬饮”,症见咳唾引痛,脇下痛引缺盆,咳嗽、转侧、呼吸时疼痛加剧,气短息促,苔白,脉见沉弦,治宜玫逐水饮,方选十枣汤(《金匮要略》)加减。
  3. 又如水饮停于胸肺,多为痰饮素盛,经久不愈,复感外邪,肺气失于宣肃,饮随气逆,发为“支饮”,症见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痰多白沫,舌苔白腻,脉弦紧,治宜温肺化饮,方选小青龙汤(《金匮要略》)加减。
  4. 又如水饮横溢于四肢,多为素有饮邪,复又外感,腠理闭塞,以致水饮溢于肌表,发为“溢饮”,症见四肢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若表寒裹饮俱盛,还可见发热恶寒,痰多白沬,咳喘等,治宜发汗解表,温化里饮,方选小青龙汤加减;
  5. 若饮邪郁而化热,还可见发热,烦躁,口干,苍黄白相兼,脉浮而弦数,治宜发汗解表,兼清郁热而化饮邪,方选大青龙汤(《金匮要略》)加减。
  6. 又如饮停心下,脾阳不振,水饮上逆,阴霾弥漫,阳气被遏而不升,发为“眩晕”,症见头晕目眩,泛隐呕吐,咳呛气逆,心下有痰饮,胸脇支满,苔白腻,脉弦滑,治宜健脾化饮,振奋中阳,方选苓桂术甘汤泽泻汤(《金匮要略》)加减。

本证多为阴盛阳微,本虚标实的病症。饮为阴邪,遇寒则凝,秋多气候寒凉,每易触发。且好发于素体阳虚及饮水过多或饮酒无度之人,因阳不化气,气不化饮,脾阳不振,水饮不化也。《金匮要略》有“留饮”、“伏饮”之称,所谓留饮是指水饮停留不去;伏饮是指水饮潜伏而反复发作。“留”“伏”之饮。由于饮邪停蓄迁延而名,亦属上述四饮的范畴,不过其病程较长,病邪深痼而已。本证因水液运化输布失常,气化不利,故与肺、脾、肾、三焦关系密切,其中脾肾阳虚,阳气不得舒畅,尤为饮停不化的关键。

本证由于阳气不足,卫外功能减弱,故风寒、暑湿之邪每易侵袭而出现兼夹症。若风寒外袭,可见新感引动伏饮,不仅有饮停于内的胸腹胀闷,身重,咳喘等症,还会见风寒外束的发热恶寒,骨节疼痛的表证;若兼夹暑湿,还可见泛嗯呕吐,口渴不欲饮,心烦等症。对于兼夹症的出现,治疗时,必须祛邪化饮兼顾。在本证病变的演化中,可见饮停不去,脾阳虚弱,表现为神困肢重,纳呆便溏,呕吐清涎,心下支满,心悸,背部寒冷如掌大等症;若饮停日久,脾虚及肾,会导致肾阳虚,肾虚则气化不利,无以温煦蒸腾水液,表现为形寒肢冷,口吐清涎,脐下筑动,喘促气短,腰酸头晕,小便不利等症。又可见饮邪上犯心肺,若肾阳不足,寒邪内凝,阴盛阳微,阳虚水泛会形成“寒饮射肺”,症见咳喘气促,不能平卧,动则喘甚,痰多白沫,形寒肢冷,面浮肢肿,小便清白等;若脾肾阳虚,水饮内停,阳不化气,气不行水会出现“水气凌心”,症见心悸,眩晕,泛恶,胸脘痞满,下肢浮肿,小便不利等。《金匮要略》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明确指出了温阳化饮是治疗本证的原则。但临床上切忌温燥太过,渗利攻逐无度,反有耗气伤津之弊。不可不慎。

【類證鑑別】

水湿泛滥证与水饮内停证:二者均为阴盛阳微,气化不利所导致的水液运化失常,而表现为饮停、水留、湿困的病理变化,且都可见胸阎,身重等症状。但水湿泛滥证主要是水湿潴留,溢于肌肤所导致的头面、四肢,胸腹等全身性的水肿,症见颜面眼睑浮肿,四肢或全身肿胀,小便短少等。它与水饮内停证的鉴别要点是:

  1. 水湿泛滥证是指水气泛滥于全身,而水饮内停证是指水饮停留于局部。
  2. 二者虽均有水湿内阻的临床表现,但水湿泛滥证主要以水肿,小便不利为主,而水饮内停证主要以饮停胸脇,胃肠为主。
至于“溢饮”的四肢浮肿,主要为四肢肿重,肿胀一般较轻微,不同于水湿泛滥证的肿胀明显,甚至按之没指。

痰证与水饮内停证:二者均可见脾阳不振,水谷精微无以运化而造成的饮停痰聚,且都可见咳吐痰涎的症状。然痰证的病因病机较水饮内停证复杂,除上述致痰原因外,还可见燥热灼津为痰,气血不足生痰。痰证的临床表现众多,因为痰可随气机升降而无处不到,且有风痰、热痰、寒痰、燥痰,老痰之别。它与水饮内停证的鉴别要点是:

  1. 一般认为,水液从阳而化为痰,所谓“湿热生痰”,故痰为粘稠重浊之质;水液从阴而化为饮,所谓“饮为阴邪”,故饮为清稀淡薄之水。
  2. 痰证为全身性的表现,不论脏腑经络,痰无处不到,如咳嗽有痰,呕吐痰涎,喉中痰鸣,痰迷心窍,痰热煽风,痰核凝聚,痰流经络等等,而水饮内停证为局部停饮。
  3. 二者虽都可见咳吐痰涎,但痰证尚有无形之痰的临床表现。故当以此为辨。

【文獻別錄】

  1. 《素问‧至真要大论》:“岁太阴在泉…民病饮积心痛…。”
  2. 《素问‧气交变大论》:“岁土太过,雨湿流行…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举,变生得位。”
  3.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脇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4. 《金匮要略心典‧痰饮咳嗽病脉证治》:“久咳数岁不已者,支饮渍肺而咳,饮久不已,则咳久不愈也。…然饮虽衰而正不能御,亦足以上蔽清阳之气,故其人必苦冒也。此病为支饮所致,去其饮则病自愈,故曰治属饮家。”
  5. 《儒门事亲‧饮当去水温补转剧论》:“此论饮之所得,其来有五:有愤郁而得之者;有困乏而得之者;有思虑而得之者;有痛饮而得之者;有热时伤冷而得之者。饮证虽多,无出于此。”
  6. 《景岳全书‧痰饮》:“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也。盖饮为水液之属,凡呕吐清水及胸腹膨满,吞酸嗳腐,渥渥有声等证,此皆水谷之余停积不行,是即所谓饮也。若痰有不同于饮者,饮清彻而痰稠浊;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凡五脏之伤皆能致之。故治此者,当知所辨,而不可不察其本也。”

AD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