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 接触性皮炎 |
中医学文献中虽无此确切的病名记载,但不少外科著作中对接触性皮炎的临床表现进行了许多论述。根据其接触物的不同而有不同名称。如因漆刺激引起者名“漆疮”,因贴膏药引起的名“膏药风”,因接触马桶引起者称“马桶癣”等,皆属本病范畴。并认为其发病是由于素体禀赋不耐,接触某些“有毒”物质,邪毒侵入皮肤,郁而化热,邪热与气血相搏而致。例如《诸病源候论》中指出:“漆有毒,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亦有性自耐者,终日烧煮,竟不为害也。”
bubble_chart 现代研究
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或黏膜接触某些物质后,在接触部位研发生的皮肤炎,可分为原发刺激性接触性皮炎(亦称毒性皮炎,系非变态反应性)和由变态反应所致的接触性皮炎两种,临床所见的接触性皮炎主要属于后者,故本节主要讨论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本病发病率较高,在发展中国家仅次于感染性皮肤病。
引起接触性皮炎的物质有动物性、植物性、化学性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等,其他如接触药物的报导亦不少见。如汞剂、磺胺药、抗生素以及中药附子、白芷、明党参、威灵仙、苦楝皮、艾条、金不换膏、万应膏、拔毒膏、千捶膏、五玉膏、五味去湿散、珍珠散,六神丸、华佗膏等。虽然接触性皮炎的确切免疫学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但大量的研究证明,它是由T细胞介导的迟发超敏反应所致的一种湿疹性病变。
〔诊断〕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皮炎一般表现为无特异性的湿疹样损害,因接触物质的性质及个体反应性不同,皮损的程度轻重不一,急性型可有红斑、丘疹、水肿、风团、水疱、糜烂、渗液或溃疡;慢性型可表现鳞屑、结痈、皮肤增厚及苔藓样变。除接触的局部外,皮炎亦可发生在附近或远离接触的部位。自觉症状大多有搔痒、烧灼或胀痛感,少数严重者可有全身反应,如发热恶寒、恶心、头痛等。潜伏期约4~5天,再次接触则发病时间缩短。病程有自限性,去除病因并适当处理后,一般约1~2周可愈。
根据病史(接触史),皮损的分布和部位,诊断一般不难,易与其他原因所致的湿疹性皮肤表现鉴别。斑贴试验对证实诊断及确定引起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变应原有重要的价值。
bubble_chart 辨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