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bble_chart 概念 肝陽虛證是指肝氣虛進一步發展到陽虛生寒,肝之作用減弱以致功能全面衰退的病機及其一系列臨床表現的概稱。本證多由驚恐過甚或久居逆境,陽氣消沉,或直中寒邪,日久失治,消磨陽氣而來。
主要臨床表現為:情志上的憂鬱善恐、怏怏不樂,感覺上的眼生黑花、視物不明、形寒怯冷、脅下作痛、下肢不溫、頭身麻木,每與形體上的面帶青色、指甲枯淡、脅下堅脹、或筋寒攣縮、不能握固等症並見;性器官與性功能上則見性慾缺乏,陽萎不舉或舉而不堅、丸冷囊濕、無夢滑精或陰器萎縮,在女子則見少腹寒痛、月事愆遲或淋漓不斷、帶下清冷、宮寒不孕;舌淡苔白,脈沉細弦遲,左關沉弱。
肝陽虛證常見於「驚恐」、「陽萎」、「懈惰」、「虛損」等疾病中。
本證應與「肝氣虛證」、「腎陽虛證」相鑑別。
bubble_chart 鑑別處理
- 肝陽虛證見於鰲恐病時,因肝藏魂,陽虛則魂不安而神動,神動則驚;膽附於肝而與肝相表裏,肝虛則膽怯,膽怯則恐。故肝陽虛者,驚與恐往往同時並見。張景岳嘗謂驚氣本以入心,而尤能傷及肝膽。《靈樞.本神篇》就有「東方色青,入通於肝,…其病發為驚駭」的記載。因肝病而驚者,常有肝膽不足之內因為基礎,才易受所聞所見之外因而驚駭,治療時當培補肝膽,扶持元氣,兼鎮心神,方用龍齒清魂散(《類證治裁》)或珍珠母丸(《普濟本事方》)。
- 若恐懼深者,再當加用補腎藥。《靈樞.本神篇》說:「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肝病者痛引小腹,令人善怒。虛則目䀮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此可作為肝陽虛生恐之辨證依據。然恐本傷腎,腎開竅於耳,傷腎則腎氣不充於耳,故無所聞。此所以治肝虛驚恐並重之證,要在培肝膽、扶元氣之外,適當加用補腎藥。
- 本證見於陽萎病中,在男女交會之際,因肝虛氣不能至,陽道不能昂奮而成。又因陽虛生外寒,其人囊冷陰濕,下肢不溫,脈沉細遲。另當有懈怠不能耐勞、膽怯而多愁悶等肝虛表現,治宜補肝壯陽,方用鹿茸丸(《六經方證中西通解》)或溫陽補肝煎(經驗方)加減(肝陰肝血兼虛者加當歸、枸杞子;兼中焦虛寒者加人參、乾薑;少腹疝痛者去木瓜,加小茴香、葫蘆巴、荔枝核;嘔酸上氣者加吳萸、川椒)。
- 本證若見於虛損,自不同於陰虛為主的最常見的虛損病。首先,這是陽虛證。陽虛虛損多得之憂愁思慮以傷神,或勞役不節以傷力,或色慾過度而氣隨精去,或素稟元陽不足而寒冷致傷。其次,這是肝陽虛證,主要病位在肝而不在腎。當然,肝之陽生於腎中,腎虛自可影響及肝,導致肝虛。虛損病肝陽虛證的主症主力,唐容川在《六經方證中西通解》中有所論述。他說:「肝陽虛則精寒腎冷,滑精無夢,宜天雄散(《金匱要略》)」。
- 其他症狀則與懈惰病的肝陽虛證略同,可以互參。肝陽虛證見於懈惰病者,以肝病為本,以兼見脾胃氣虛症狀為標。作為本病的表現,則因陽氣虛衰,肝用不強,熱不帥血,肝血失潤,而有爪甲枯淡、筋寒攣縮、不能握固耐勞、目昏、膽怯、驚惕、憂鬱、意志消沉、囊冷陰濕、怯於人事等症狀;作為標病的表現,則因肝陽虛而木不疏土,而有腹滿不欲食、四肢倦怠、少氣懶言等症狀。懈惰病久延不癒,易入損途,故治之宜早。法宜溫陽補肝為主,益氣扶脾為輔,可用經驗方溫陽補肝煎加參、朮、耆、草、升、柴、羌、防等升陽益氣藥,隨症加減之。
- 肝陽虛證如見於婦女患者,由於女子以肝為先天,肝之陽氣既虛,衝任勢必受損,故多有奇經失調的臨床表現。如氣虛不能運血以行經,可致經遲或經閉不行,脇肋少腹寒痛,久則宮寒不孕、帶下清冷。如氣失提攝之用,肝不藏血,可致月經淋漓不斷。治療婦女肝陽虛證應著眼於溫養血氣,調補奇經,隨證選用溫經湯(《金匱要略》)、暖宮丸(《證治準繩》)、大營煎(《景岳全書》)等方,只要加減得宜,均有效驗。
bubble_chart 類證鑑別
- 肝氣虛證與肝陽虛證:兩者都是肝病,都屬虛證,又都表現為功能作用衰退的症狀,極易混淆。必須熟悉其異同之處,捨其同者,則異者自現。茲先敘其所同如次:肝主筋,陽氣虛則筋失所養,必感疲乏、懈怠,不能耐勞;肝為剛臟,膽腑附之,陽氣虛則必膽怯善恐,憂鬱不樂;肝藏血,陽氣不足以運血榮筋,多見頭身麻木,四肢不溫;脅為肝之分野,陽氣虛而失於疏泄,多見氣滯膽鬱,脅下堅脹;肝木陽氣虛衰,不能疏土,必致土壅脾滯而腹滿納呆;肝開竅於目,陽氣不足以通達於目,必致視物不明,或眼生黑花;肝主筋,肝脈環繞陰器,陽氣虛,相火衰退,則陽氣不能至,往往使人陽逆不強,臨事怯陣;脈寸口左關以候肝,肝之陽氣虛者,左關脈常沉細而弦;婦女以肝為先天,屬之陽氣虛者,衝任受損,多致月事愆遲,或來而不斷,腰際及少腹寒痛。舉兩證之同者大略如此,據此可以初步肯定其證情,不屬肝氣虛,即屬肝陽虛。然後再辨其所異,審察其有無下列陽虛生寒之症,便可進一步斷定究屬氣虛或陽虛。一為形寒怯冷,指甲淡白;二為兩丸俱冷,陽萎不舉,或陰器外形萎縮,精滑無夢,艱於生育;三為脈現遲象,或左關沉弱。以上寒象不必悉具,但見一二症便是陽虛。至若張景岳所謂病見虛弱而別無熱證者,便是陽虛之候,幾乎把氣虛等同於陽虛,則為偏執之見,殊未可從。
- 腎陽虛證與肝陽虛證:腎與肝有相生關係,平時腎水滋養肝木,病時可以互相影響。何況此二證均為下焦陽虛,臨床均可出現形寒肢厥、懈怠乏困、精寒陽萎、滑精無夢、腰痛、腹滿等症狀和淡舌白苔及沉遲或沉弱之脈,辨證不精者,易於把肝陽虛證誤診為腎陽虛證。鑑別之道有三:
- 腎陽虛證,病之本在腎,腎藏精,主骨,生髓,為作強之官,開竅於耳,腰為腎府,腎又與膀胱相表裏,故腎病至於陽氣虛者,除上述共見脈症之外,還可見到腎虛的其他特徵,如早泄,腰膝酸軟,耳鳴如蟬,聽力減退,尿頻而清,餘瀝不盡,夜尿頻繁,脈兩尺無力,自不同於肝陽虛證。
- 肝陽虛證,病之本在肝,肝藏血,主筋,開竅於目,脅為肝之分野,肝又與膽為表裏,故肝病至於陽氣虛者,除上述共同脈症之外,也有肝虛的特殊表現,如眼生黑花,視物不明,脅下堅脹,頭身麻木,筋寒攣縮,脈左關沉弦或沉弱,據此便可與腎陽虛證相區別。
- 前述兩證相同或相似症狀,也有可資鑑別的經驗如次:
- 腎虛的形寒肢厥,懈怠乏困,常伴面色㿠白,或面部虛腫,腰膝酸軟,意興索然,而肝虛的畏寒與四末不溫,面常不白不腫而帶青色,同時指甲枯淡,缺少血色,其懈怠之狀,又常與膽怯、憂鬱、怏怏不樂之情相並存。
- 腎虛的精寒陽萎,常先由腎氣不至、能舉而不能久開始,逐漸腎氣不固而滑精,而早泄,然後致萎,不比肝虛之陽萎,純因肝氣不至,先由舉而不堅、陰濕囊冷開始,旋即陽萎不舉,不必經過腎氣不固的早泄階段。
- 腎虛的腹部脹滿,多由水泛於腹,氣機受阻而致,故其食慾常不受影響,不像肝虛的腹滿,是由木不疏土而致,故常滿而不思食。
綜合以上三者進行鑑別,陽虛之在腎或在肝者,自無遁形。
bubble_chart 文獻別錄
- 《中藏經》:「肝虛冷則脅下堅痛,目盲臂痛,發寒如瘧狀,不欲食,婦人月水不來,氣急,其脈關上沉而弱者是也。」
- 《諸病源候論.五臟六腑病諸候》:「肝氣不足,則病目不明,兩脇拘急,筋攣,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恐,如人將捕之,是肝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 《太平聖惠方》:「肝虛則生寒,寒則苦脅下堅脹,寒熱,腹滿不欲飲食,悒悒情不樂,如人將捕之,視物不明,眼生黑花,口苦,頭痛,關節不利,筋脈攣縮,爪甲乾枯,喜悲恐,不得太息,診其脈沉滑者,此皆肝虛之候也。」
- 《西溪書屋夜話錄》:「一法曰補肝陽,肉桂、川椒、蓯蓉。……一法曰補肝氣,天麻、白朮、菊花、生薑、細辛、杜仲、羊肝。」
- 《謙齋醫學講稿.論肝病》:「從整個肝臟生理來說,以血為體,以氣為用,血屬陰,氣屬陽,稱為體陰而用陽。故肝虛證有屬於血虧而體不充的,也有屬於氣衰而用不強的,應該包括氣、血、陰、陽在內,即肝血虛、肝氣虛、肝陰虛、肝陽虛四種。正常的肝氣和肝陽是使肝臟升發和條暢的一種能力,故稱做「用」。病則氣逆陽亢,即一般所謂「肝氣」、「肝陽證」;或表現為懈怠、憂鬱、膽怯、頭痛麻木、四肢不溫等,便是肝氣虛和肝陽虛的證候。」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