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 | 接觸性皮炎 |
中醫學文獻中雖無此確切的病名記載,但不少外科著作中對接觸性皮炎的臨床表現進行了許多論述。根據其接觸物的不同而有不同名稱。如因漆刺激引起者名「漆瘡」,因貼膏藥引起的名「膏藥風」,因接觸馬桶引起者稱「馬桶癬」等,皆屬本病範疇。並認為其發病是由於素體稟賦不耐,接觸某些「有毒」物質,邪毒侵入皮膚,鬱而化熱,邪熱與氣血相搏而致。例如《諸病源候論》中指出:「漆有毒,人有稟性畏漆,但見漆便中其毒…亦有性自耐者,終日燒煮,竟不為害也。」
bubble_chart 現代研究
接觸性皮炎是皮膚或黏膜接觸某些物質後,在接觸部位研發生的皮膚炎,可分為原發刺激性接觸性皮炎(亦稱毒性皮炎,係非變態反應性)和由變態反應所致的接觸性皮炎兩種,臨床所見的接觸性皮炎主要屬於後者,故本節主要討論變態反應性接觸性皮炎。本病發病率較高,在發展中國家僅次於感染性皮膚病。
引起接觸性皮炎的物質有動物性、植物性、化學性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等,其他如接觸藥物的報導亦不少見。如汞劑、磺胺藥、抗生素以及中藥附子、白芷、明黨參、威靈仙、苦楝皮、艾條、金不換膏、萬應膏、拔毒膏、千捶膏、五玉膏、五味去濕散、珍珠散,六神丸、華佗膏等。雖然接觸性皮炎的確切免疫學發病機理尚不完全清楚,但大量的研究證明,它是由T細胞介導的遲發超敏反應所致的一種濕疹性病變。
〔診斷〕
本病的診斷主要依據臨床表現。皮炎一般表現為無特異性的濕疹樣損害,因接觸物質的性質及個體反應性不同,皮損的程度輕重不一,急性型可有紅斑、丘疹、水腫、風團、水疱、糜爛、滲液或潰瘍;慢性型可表現鱗屑、結癰、皮膚增厚及苔蘚樣變。除接觸的局部外,皮炎亦可發生在附近或遠離接觸的部位。自覺症狀大多有搔癢、燒灼或脹痛感,少數嚴重者可有全身反應,如發熱惡寒、噁心、頭痛等。潛伏期約4~5天,再次接觸則發病時間縮短。病程有自限性,去除病因並適當處理後,一般約1~2周可愈。
根據病史(接觸史),皮損的分佈和部位,診斷一般不難,易與其他原因所致的濕疹性皮膚表現鑑別。斑貼試驗對證實診斷及確定引起變態反應性接觸性皮炎的變應原有重要的價值。
bubble_chart 辨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