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名 | 粟 |
別名 | 小米, 稞子, 黏米 |
科屬 | 禾本科 |
本品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粟的種仁,中國北方廣為栽培。
西晉周處《風土記》有云:「仲夏端午,烹騖角黍。」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有「古人以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櫚葉之形,故曰粽。」故古時包粽子用的是黍米,即粟米,何時改用糯米,待考。
bubble_chart 性味歸經
性涼,味甘鹹。歸腎、脾、胃經 (陳粟米味苦性寒)。
健脾和胃,補虛損,除煩止渴,通利小便。
脾胃虛弱、反胃、嘔吐、洩瀉,或傷食腹脹。失眠,或體虛低熱。
內服,煎湯或煮粥。外用,研末撤或熬汁塗。
忌與杏仁同食。《日用本草》:「與杏仁同食,令人吐瀉。」《飲食須知》:「胃冷者不宜多食。」
bubble_chart 現代藥理粟米含蛋白質、脂肪、澱粉及鈣、磷、鐵、胡蘿蔔素、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粟米所含營養成份與大米相比,蛋白質、脂肪、維生素比大米的含量高,此外尚含煙酸及維生素A。因此對於產婦、小兒尤屬相宜。北方不僅產婦者服粟米粥,嬰兒初生也煮粟米粥,如飴、哺食,有導達腸胃作用。此外,發芽的粟粒,名曰粟芽,含澱粉、維生素B、澱粉、蛋白質等,有良好的幫助消化作用。可曬乾或烘乾 (溫度不超過60度) 後研末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