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浏览器未开启Javascript!本网站利用它优化用户的浏览体验,若未开启它,除了导致部分网页功能无法正常运作,浏览效能也会较差!


home
search
AD
证型肝经湿热
【概念】

肝经湿热证,是湿热之邪蕴郁肝经,出现胁痛、口苦、黄疸、纳呆等症的概称。多因外感湿热之邪,或嗜食肥甘酒酪而致。

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胁胀痛,饮食衰少,口苦、恶闻荤腥,身困乏力。若湿重于热,苔白腻微黄;热重于湿,苔黄腻,小便短赤,脉濡数或弦滑数。

肝经湿热证常见于“黄疸”、“胁痛”、“臌胀”、“带下”等疾病中。

本证应与“脾胃湿热证”、“肝胆湿热证”、“膀胱湿热”证相鉴别。

【鑑別處理】

湿热侵犯肝经,凝滞气机,可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不同的病机特点及临床表现。

  1. 如黄疸病出现肝经湿热证,则多表现为一身面目悉黄,胁痛,口苦,恶闻荤腥,体倦乏力等。湿偏重者,黄色晦滞,兼见肿胀、身重,头如里,纳差,便溏,舌红苔黄自相兼而腻,脉濡不数;热偏重者,黄色鲜明如橘子色,身热心烦,便结溺赤,舌红,苔根黄腻,脉沉弦而数。前者治宜宣气化湿清热,方选二金汤(《温病条辨》)加茵陈;后者治宜疏肝利胆,清利湿热,方选四逆散(《伤寒论》)去甘草,合茵陈蒿汤(《 伤寒论》)。
  2. 若胁痛病中出现肝经湿热证,则多表现为右胁持续胀痛,或阵发剧痛,痛引心下或胸背,口苦,咽干,呕恶,或寒热往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治宜疏肝利胆,清解湿热,方选大柴胡汤(《伤寒论》)加减。
  3. 若在做臌病中出现肝经湿热证,其临床表现以腹大坚满,胁腹攻痛,面色萎黄,舌质紫绛,苔黄腻,脉弦数为特点,此因湿热壅结,气滞水停,肝脾两伤,病及血分,湿热与瘀交阻而致,治宜清热利水,活血化瘀,方选茵陈蒿汤(《伤寒论》)合化瘀汤(验方)加减。
  4. 若在带下病中出现肝经湿热证,则多表现带下淡黄,粘稠臭秽、量多,或赤白杂下,或伴有外阴搔痒疼痛,小便淋浊,此因肝经湿热下注而成,治宜泻肝胆湿热,方选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

【類證鑑別】

  1. 脾胃湿热证与肝经湿热证:肝,脾(胃)为木土之脏,病理上常相互影响,既同是湿热为病,临床表亲自易混同,但认真鉴别,仍有不同的特点,盖脾主运化,胃主纳降,倘湿热之邪,蕴结脾胃,则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常,以脘腹痞闷,呕恶厌食为多见症状,且由于湿热交阻下迫,可兼见大便溏泄不爽,小便短赤不利;肝主疏泄,湿热蕴结于肝经,则疏泄失常,以脇肋胀痛,口苦纳呆为多见,因肝病传脾,可兼见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总之,脾胃湿热证以升降失常为主;肝经湿热证以气机郁滞为主。前者脉见濡数;后者脉见弦数。可资鉴别。
  2. 肝胆湿热证与肝经湿热证:肝胆湿热证与肝经湿热证在病因病机及主要症状方面颇相类同。如都由外感湿热或内伤饮食,湿热郁滞,气机失于疏泄、条达而致病,均可见胁痛,口苦等症状。但由于病位有异,所以治法有别,临床不可不辨。肝胆湿热证,胆经症状较突出,如黄疸日渐加深,伴有耳聋,咽干,目眩,呕吐苦水等;而肝经湿热证,黄疸可有可无,或见黄疸而较轻微。若肝经湿热证的黄疸日趋加深,说明病位已从肝及胆,湿热之邪 已弥漫肝胆二经。两证的侧重点不同,前者偏于胆,后者偏于肝。以此为辨。
  3. 膀胱湿热证与肝经湿热证:湿热侵犯下焦,可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湿热侵犯中焦,可影响肝经的气机疏泄功能,两者均为湿热影响气机的病变。但膀胱湿热证,以排尿困难为主要症状,如尿急、尿频、尿少、尿痛,或见尿血,或尿夹砂石,尿道不通;肝经湿热证,以胁痛,口苦,纳呆为主要症状,肝经湿热虽亦可下注前阴而引起尿痛,但有明显的肝经湿热持续阶段,见尿痛而不为主症。据此,两证不难区别。

【文獻別錄】

  1. 《诸病源候论.五色黄候》:“其人身热,眼青黄,视其瞳子青、肤亦青,面色青者,是其由脾移热于肝,肝色青也。”
  2. 《寓意草》:“胆之热汁满而溢出于外,以渐渗于经络,则身目俱黄,为酒疸之病。”
  3. 《谦斋医学讲稿》:“黄疸的形成与胆汁有关,……胆与肝为表里,肝脏病变大多影响到胆,在肝病上出现黄疸,亦极自然。”

AD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