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妊娠嘔吐,是指妊娠期惡心嘔吐,惡聞食氣,食入即吐,或吐不能食。一般見於妊娠早期。輕者往往至妊娠二、三月後,自然消失;重者頻頻嘔吐,或不食亦吐,可持續到妊娠後期。嘔吐之物,多為食物、痰涎,或為清水、酸水、黃綠苦水,甚則混血如同醬色。嚴重者,可危及胎兒與孕婦。
本症,《諸病源候論》謂之「惡阻病」《產室》稱為「子病」,《太平聖惠方》稱之「妊娠阻病」,《本草綱目》稱為「妊娠惡阻」,《坤元是寶》則稱「病食」,俗稱「病兒」。
【辨證分析】
- 胃氣虛︰素體虛弱,妊娠初期,嘔不能食,或食入即吐,脘悶腹脹,精神倦怠,乏力思睡,舌淡苔白,脈滑無力。屬氣虛,多因素體脾胃虛弱,受孕之後,經閉血海不瀉,衝脈氣盛,衝脈隸於陽明,其氣上逆犯胃,胃失和降,上逆則嘔;胃虛之吐,食入即吐,嘔吐頻繁;其兼證多表現脾胃氣虛,運化力弱(脘腹脹滿,精神倦怠,懶言思睡,舌淡,脈滑無力)的症狀。宜益氣健中,佐以調氣降逆,方用半夏茯苓湯,保生湯。
- 胃寒︰妊娠早期,嘔吐不食,或吐清水,中脘作痛,喜食熱飲,體倦畏寒,肢冷倦臥,面色青白,舌質淡,苔白滑,脈沉遲。屬陽虛,因平素中陽不振,脾胃虛寒,孕後胞門閉塞,臟氣內阻,寒飲逆上則致嘔吐,遇寒加劇,并常泛清水。其兼證多見陽虛外寒(面色青白,體倦畏寒,肢冷倦臥,喜熱惡寒)及陰寒內滯(中脘作痛,喜食熱飲,脈沉遲)的症狀。治當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方用人參丁香散,寒甚用乾薑人參半夏丸。
- 胃熱︰受孕之後,惡心嘔吐,心煩口渴,顏面潮紅,喜冷飲,便秘,舌質紅,苔黃而乾,脈滑數。因火熱上逆所致,多因平素胃有積熱,或素嗜辛辣厚味,以致胃失和降;兼胃火內灼(口渴喜冷飲,心煩,大便秘結,舌質紅)及胃火上升(顏面潮紅)等症狀;宜清瀉胃火,降逆止嘔,方選蘇葉黃蓮湯加竹茹、半夏、麥冬。
- 痰滯︰妊娠二、三月,嘔吐痰涎或粘沫,頭暈目眩,惡心,胸膈滿悶,不思飲食,心悸氣促,口中淡膩,舌質淡,苔白膩,脈滑。其人素有痰飲停滯中脘,氣機升降受阻,復因衝脈之氣挾痰飲上逆以致嘔吐。其嘔吐物以痰涎、粘沫為多。且常兼飲邪上凌心肺(心悸氣短)、濕困中州(胸滿脘悶,口中淡膩,不思飲食)等痰飲內停的症狀。治當化痰除濕,降逆止嘔,常用二陳湯加枳殼。痰滯妊娠嘔吐,又有夾熱與夾寒之分。夾熱者,常見嘔吐苦水,頭暈心煩,口乾而膩,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濕熱之象;夾寒者,常兼面色蒼白,嘔吐清水,以晨起為重,口淡無味,舌淡,苔白膩,脈沉無力等虛寒之候。故夾熱者,治以清熱化痰,降逆止嘔,方用蘆根湯;夾寒者,治宜溫化痰飲、降逆止嘔,方用茯苓丸。
- 肝熱︰妊娠早期,嘔吐酸水或苦水,食入即吐,頭目眩暈,口臭口苦,胸悶脅痛,噯氣,舌質紅,苔正常或微黃,脈弦滑而數。因火熱上逆所致,多因平素肝陽偏亢,孕後血聚養胎,肝陰愈虛,肝陽愈亢,或肝鬱化熱,橫逆犯胃所致。"胃本不嘔,肝膽賊之則嘔。" 兼肝氣鬱結(胸脅滿痛,心煩易怒,噯氣)及肝經鬱熱(頭暈目眩,口苦口臭,舌紅)之候。應清肝和胃、降逆止嘔,可用芩蓮竹茹湯。
由於頻頻嘔吐,吐不能食,以致水飲不進,常常使胃液消乏,胃失濡養,其逆愈甚。往往出現乾嘔口渴、唇燥口乾、小便短少,大便燥結,舌紅少津、舌苔光剝,脈細數等胃陰耗傷的症狀。此時,宜滋養胃陰。方用
麥門冬湯。
嘔吐是胃失和降的主要臨床表現之一。妊娠嘔吐有虛實寒熱之不同。胃虛者,因氣虛不能納榖,食則即吐;胃寒者,因陽虛不能腐熟水榖,多吐完榖及清水,遇寒加重;胃熱者,其嘔勢較劇;痰滯者,喜吐痰涎粘沫;肝熱者多嘔酸吐苦,從脈象辨之,胃虛多滑而無力;胃寒則多沉遲;痰帶脈滑;胃熱者滑而數;肝熱則弦滑而數。臨證須脈證互參,才能鑒別清楚。
【文獻別錄】
- 《景岳全書.婦人規》:「凡惡阻…然亦有素本不虛,而忽受胎妊則衝任上壅,氣不下行,故為嘔逆等證,及三月餘而嘔吐漸止。」
- 《新刊婦人良方補遺大全》引李茂翁先生云:「若左脈弱而嘔,服諸藥不止者,當服理血歸原藥則癒,經云:『無陰則嘔是也』。」又:「治妊娠惡阻,嘔吐不止,頭痛,全不入食,服諸藥無效者,用此藥理血歸原則癒。人參、甘草、川芎、當歸、京芍藥、丁香、白茯苓、白朮、陳皮、苦梗、枳殼、半夏、生薑、棗。」
【鑑別】
本症應與妊娠期因患黃疸、感冒、春溫、暑溫、濕溫等疾病所引起的嘔吐相區別,後者不在本文討論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