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AD
藥名秦艽
【品種來源】

本品為龍膽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秦艽 (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 、麻花秦艽 (G. straminea Maxim.) 、粗莖秦艽 (G.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 或小秦艽 (G. dahurica Fisch.) 的根。前三種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秦艽」和「麻花艽」,後一種習稱「小秦艽」。主產於陝西、甘肅、內蒙古、四川等地。春、秋二季採挖,曬乾,去蘆頭,切片用。

【性味歸經】

苦、辛,微寒。歸胃、肝、膽經。

【功效】

祛風濕,止痹痛,退虛熱,清濕熱。

【主治】

  1. 用於風濕痹痛,筋脈拘攣及手足不遂等。本品能祛風濕,舒筋絡,流利關節,又為風藥中之潤劑,故各種風濕痹痛均可用。但性寒清熱,以熱痹更宜。若關節發熱腫痛,常與忍冬藤防己黃柏等同用;若風寒濕痹,肢節疼痛發涼,遇寒即發,可與天麻羌活當歸川芎等配伍,如《醫學心悟》秦艽天麻湯。
  2. 用於骨蒸潮熱。本品能退虛熱、除骨蒸,常與知母地骨皮鱉甲等同用,如秦艽鱉甲湯。
  3. 用於濕熱黃疸。本品能清利濕熱退黃疸,常與茵陳蒿梔子豬苓等藥配用。亦可單用,如《海上集驗方》即單用治黃疸。

【文獻別錄】

  1. 《本經》:「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下水,利小便。」
  2. 《別錄》:「頸腋癰腫,頭痛,發汗,利大小腸。」
  3. 《本草綱目》:「手足不遂,黃疸,煩渴之病須之,取其去陽明之濕熱也。陽明有濕,則身體痠痛燦熱,有熱則日晡潮熱骨蒸。」
  4. 《本草正》:「性峻烈,善逐水邪痰涎,瀉濕熱脹滿。」

【用法用量】

煎服,5~15g。大劑量可用至30g。

【現代藥理】

秦艽含有三種生物鹼,即秦艽物鹼甲、乙、丙,以秦艽生物鹼甲最多。另含揮發油及糖類。

  1. 用於實驗性關節炎,可使症狀減輕,消腫加快,其原理是通過神經體液系統間接影響腦垂體,促使腎上腺皮質功能加強,皮質激素分泌增加所致。
  2. 還有鎮靜、鎮痛、解熱、升高血糖、抗菌、利尿作用。
  3. 秦艽水浸劑對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乙醇浸液對炭疽桿菌、副傷寒桿菌、痢疾桿菌、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