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化痰止咳平喘 » 竹茹 (《名醫別錄》)
【內容】

竹茹為禾本科植物青稈竹、大頭典竹或淡竹莖稈的乾燥中間層。均係栽培。主產於四川、湖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等地。原植物常栽培於庭園。喜溫暖濕潤氣候,忌嚴寒及強風,以背風向陽山坡、村庄附近緩坡平地、或水旁最宜生長。味甘,微寒。歸肺、胃經。功效清熱化痰、除煩止嘔。臨床用名有竹茹、薑竹茹。

【本草匯言】

《名醫別錄》:氣味甘微寒無毒,主治呃寒熱,吐血崩中。

《藥性論》:青竹茹,使,味甘。能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

《本草圖經》:微寒,療嘔噦,溫氣,寒熱,吐血,崩中,溢筋。

《湯液本草》:《本草》云:主嘔噦,溫氣寒熱。吐血崩中,溢筋。

《本草綱目》:淡竹茹:傷寒勞復,小兒熱癇,婦人胎動。

苦竹茹:水煎服,止尿血。

《本草經疏》:竹茹雖與竹葉同本,然竹茹得土氣多,故味帶甘,氣微寒無毒。入足陽明經。經曰:諸嘔吐酸水,皆屬於熱。陽明有熱則為嘔呃,溫氣寒熱,亦邪客陽明所致,甘寒解陽明之熱則邪氣退而嘔呃止矣。甘寒又能涼血清熱,故主吐血崩中,及女勞復也。

《本草蒙筌》:削去青色,惟取向裡黃皮。主胃熱呃逆殊功,療噎膈嘔噦神效。

《景岳全書》:淡竹茹,味甘,微涼。治肺痿唾痰,唾血吐血,衄血尿血,胃熱嘔噦噎膈,婦人血熱崩淋胎動,及小兒風熱癲癇,痰氣喘咳,小水熱澀。

《本草備要》:瀉上焦煩熱,涼血。

甘而微寒。開胃土之鬱,清肺金之燥,涼血除熱。治上焦煩熱,皮入肺,主上焦。溫膽湯用之。溫氣寒熱,噎膈嘔噦,胃熱。吐血衄血,清肺涼胃。齒血不止,浸醋含之。肺痿驚癇,散肝火。崩中胎動。涼胎氣。

《本經逢原》:竹茹專清胃腑之熱,為虛煩煩渴,胃虛嘔逆之要藥。咳逆唾血,產後虛煩,無不宜之。《金匱》治產後虛煩嘔,有竹皮大丸。《千金》治產後內虛,煩熱短氣,有甘竹茹湯;產後虛煩頭痛,短氣悶亂不解,有淡竹茹湯。內虛用甘以安中,悶亂用淡以清胃,各有至理存焉。其性雖寒而滑能利竅,可無鬱遏客邪之慮。

《本草崇原》:嘔啘,吐逆也。溫氣,熱氣也。竹茹,竹之脈絡也。人身脈絡不和,則吐逆而為熱矣。脈絡不和,則或寒或熱矣。充膚熱肉,淡滲皮毛之血,不循行於脈絡,則上吐血而下崩中矣。凡此諸病,竹茹皆能治之,乃以竹之脈絡而通人之脈絡也。

《本草求真》:﹝批﹞清肺涼胃,解煩除嘔。

竹茹專入肺、胃。味甘而淡,氣寒而滑。凡因邪熱客肺,肺金失養,而致煩渴不寧,膈噎嘔逆,惡阻嘔吐,吐血衄血等症者,皆當服此。諸症皆就肺胃熱論。蓋味甘則中可安而煩不生,氣寒則熱得解而氣悉寧。又皮入肺上焦,溫膽湯用之。所以《金匱》之治產後虛煩嘔逆,則有竹皮大丸;《千金》之治產後內虛煩熱短氣,則有甘竹茹湯,竹茹一升,甘草、茯苓、黃芩各二兩,水煎服。產後虛煩頭痛,短氣悶亂不解,則有淡竹茹湯,皆有至理內存,不可不知。

《得配本草》:淡竹茹,畏皂刺、油麻。

甘,微寒。入足少陽、陽明經。清上焦之火,消虛熱之痰。療驚悸,止胎動,嘔啘噎膈,吐血崩中,因內火致者,非此不治。得雞子,治飲酒頭痛。配蔞仁,治婦女勞復中風狀。

《本草經解》:竹茹氣微寒入足太陽寒水膀胱經;味甘無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氣味降多於升,陰也。

太陽,寒水經也,冬日燥熱,則太陽陰精不藏,感天燥熱之氣,至春木令,則為病溫,火性杪,故多嘔呃,病在太陽,故發寒熱,竹茹氣寒,可以祛溫火,味甘,可以緩火炎,所以主之也。

脾統血,血熱妄行,非吐即崩,其主之者,甘寒可以清熱也。

《本草新編》:淡竹葉,味甘、淡,氣平寒,陰中微陽,無毒。入心、脾、肺、胃。逐上氣咳喘,散陽明之邪熱,亦退虛熱煩燥不眠,專涼心經,尤祛風痙。

竹茹,主胃熱呃逆,療噎膈嘔噦,尤止心煩。

竹瀝,去陰虛發熱,理中風噤口。小兒天吊驚癇,入口便定。婦人胎產悶暈,下喉即蘇。止驚怪卻痰。痰在手足四肢,非此不達;痰在皮裡膜外,非此不卻。世俗以大寒置之。不知竹瀝係火燒出瀝,佐之薑汁,水火相宜,又何寒哉。以上三味,總皆清痰瀉火之藥,因其氣味寒,不傷元氣,可多用,以佐參、芩、芪、朮健脾開胃也。

或疑竹葉、竹茹、竹瀝,同一物也,何必強分其功效?不知有不可不分者在也。竹葉輕於竹茹,雖涼心而清肺;竹茹輕於竹瀝,雖清心而清胃;若竹瀝則重於竹葉、竹茹,雖清心而兼補陰也。

或問古人以竹瀝治中風,似於中風皆痰也,痰生於風乎?曰:中風未有不成於痰者也,非痰成之於風也。使果成於風,似外邪之中矣,古人何以復用此甘寒滑利之竹瀝,以化消其痰哉。

或問淡竹葉世疑是草本,是耶非耶?曰:即竹葉耳,但不可用苗竹、紫竹之葉。蓋二葉之味多苦,不堪入藥,其餘諸竹之葉,味皆淡者也,故以淡名之,非草本之葉也。若草本之葉,非是竹葉,乃俗名暢腳者也,其性雖寒,能止咳嗽,然而終不能入心以消痰也。

《本草分經》:甘,微寒。開胃鬱,清肺燥,涼血,除上焦煩熱,兼清肝火,涼胎氣。

《本草思辨錄》:竹青而中空,與膽為清淨之府、無出無入相似。竹茹甘而微寒,又與膽喜溫和相宜。故黃芩為少陽經熱之藥,竹茹為少陽腑熱之藥。古方療膽熱多用竹茹,而後人無知其為膽藥者。噦逆之因不一,胃虛而膽熱乘之,亦作噦逆。橘皮竹茹湯,以參棗甘草補胃養陰,橘皮生薑和胃散逆,竹茹除膽火則為清噦之源。橘皮湯無竹茹者,以手足厥為肝逆也。婦人乳子之時,中虛膽熱,膽熱必犯其胃,嘔逆而至煩亂,熱亦甚矣。竹皮大丸,以石膏白薇除胃熱而斂浮陽,竹茹涼膽而清其源,恐中虛難任寒藥,故加桂枝之辛甘以導之,藥兼陰陽,故加甘草以和之。喘則以柏實輯肝氣,又所以輔竹茹之不逮也。

《醫學衷中參西錄》:味淡,性微涼。善開胃鬱,降胃中上逆之氣使之下行,故能治嘔吐、止吐血、衄血。《金匱》治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有竹皮大丸,竹皮即竹茹也。為其為竹之皮,且涼而能降,故又能清肺利痰,宣通三焦水道下通膀胱,為通利小便之要藥,與葉同功而其力尤勝於葉。又善清腸中之熱,除下痢後重腹疼。為其涼而宣通,損傷瘀血腫疼者,服之可消腫愈疼,融化瘀血。醋煮口漱,可止齒齦出血。須用嫩竹外邊青皮,裡層者力減。

【現代藥理研究】

    竹茹有抗菌作用,竹茹粉在平皿上對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大腸桿菌及傷寒桿菌等有較強的抗菌作用。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