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物」為民間傳統術語,「發」字即有「發出」、「誘發」、「令盛大」的意涵。
常見發物如魚、蝦、蟹、蕈類、鴨、鵝、動物內臟、竹筍等等等,常因個人體質而有差別。一些嚴重過敏者甚至在食用大米、小麥、或玉米等尋常穀物之後也可有異常反應。據美國FDA統計,目前約有160多種食品易致過敏,常見於八類食物:蛋類、牛奶、花生、黃豆、小麥、樹木堅果、魚類、和甲殼類食品,90%的食物過敏皆由此八類所引起。
從現代醫學角度,發物多含有異種生物的蛋白質,被人體攝入後較易成為免疫系統攻擊的對象(人體以為有異物入侵);有些發物還含多量組織胺、某些激素,會引起應激反應、過敏反應,或令人體某些機能亢進或代謝紊亂,症狀如發斑、發疹、起水皰、發熱、感染擴散、潰瘍出血等等,也易引發宿疾,特別是一些過敏性病症、皮膚病。因此,老一輩會說鴨肉、蝦、蟹等發物「較毒」。
從中醫的體質角度,對於熱性體質,熱性食物較可能是發物,如薑、蒜、韭菜、辣椒、八角、荔枝、桂圓。對於寒性體質,寒性食物較可能是發物,如西瓜、梨、柿、冬瓜、莧菜、萵苣、四季豆。對於痰濕體質,甜膩膏脂的食物較可能是發物,如大棗、糯米、榴槤、麥芽糖、米酒等。一些在中醫屬辛熱性的食物(如酒、蔥、蒜、辣椒)則易令急性發炎或感染加重、擴散。
每個人的「發物」都不盡相同,因此,患者應當注意在日常飲食中容易對哪些食物過敏,並避免再次食用。擅養生者不僅平常應少食各類可能的發物,生病時、康復期更應禁食,以免加重病情或癒後復發。東漢《傷寒論》即有傷於風寒之後「禁生冷、粘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的記載,可見「發物」的歷史久遠。【附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