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傷寒論》係外感熱病著作。10卷。東漢張仲景撰於公元三世紀初。張仲景原著《傷寒雜病論》,在流傳的過程中,經後人整理編纂將其中外感熱病內容結集為《傷寒論》,另一部分主要論述內科雜病,名為《金匱要略方論》。
本書所論傷寒是中醫所稱的外感熱病,非現代醫學由傷寒桿菌所致傷寒病。本書為中醫名著,原書曾經西晉王叔和整理編次;北宋校正醫書局孫奇、林億等校訂後,成為當時的通行本。現存較早的有明代趙開美影宋刻本的《傷寒論》(簡稱"宋本")和金﹒成無己的《註解傷寒論》(簡稱"成本")兩種刊本。
全書主體內容是包括辨太陽病、辨陽明病、辨少陽病、辨太陰病、辨少陰病、辨厥陰病脈證。此外,尚有"平脈法"、"辨脈法"、"傷寒例"(多數學者認為此三篇系由王叔和編撰增入)、辨痙濕暍、辨霍亂病、辨陰陽易、差後勞復脈證并治等內容。
《傷寒論》突出成就之一是確立了六經辨證體系。運用四診八綱,對傷寒各階段的辨脈、審證、論治、立方、用藥規律等,以條文的形式作了較全面的闡述。對傷寒六經病各立主證治法(如"太陽傷寒"用麻黃湯;"太陽中風"用桂枝湯;陽明經證用白虎湯;陽明腑證用承氣湯;少陽病用小柴胡湯…歸納總結了不同的病程階段和症候類型的證治經驗,論析主次分明,條理清晰,能有機地將理、法、方、藥加以融會,示人以證治要領。本書的六經辨證與《金匱要略》的臟腑辨證的意義在于較完整地闡述了被後世稱為"辨證論治"的診療思想,歷代醫學把它作為診療各科疾病必須遵循的一種思想方法,并充分體現了祖國醫學特色和學科優勢。
《傷寒論》另一突出成就是對中醫方劑學的重大貢獻。本書記載了397法113方(因為禹餘糧丸有名無藥,故實為112首)。本書提出了完整的組方原則,後人
成無己分析所載20餘方說明,其方劑體現君臣佐使相配合的組方原則。同時,在嚴格的組方原則下,又有"隨證治之"的靈活性。介紹了傷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將八法具體運用到方劑之中,介紹了代表方劑桂枝湯、麻黃湯、白虎湯、承氣湯、柴胡湯、四逆湯、真武湯、烏梅丸等方藥組成、用法及主治、適應症。本書記載了湯、丸、散、酒、洗、浴、熏、滴耳、灌鼻、軟膏、肛門栓劑等許多劑型,不少是首次記載者。書中記載的的方劑,大多療效可靠,切合臨床實際,1700多年來醫家的反覆應用,屢試有效。由於
張仲景所博采或個人擬制的方劑,精於選藥,講究配伍,主治明確,效驗卓著,後世譽之為"眾方之祖",尊之為"經方"。
張仲景是中醫臨床醫學的奠基人,被後世尊之為"醫聖"。他所撰著的《傷寒雜病論》及其辨證論治思想、六經大法在臨床實踐方面具有廣泛的指導意義。正如柯琴的《傷寒論翼》所指出的,"仲景之六經為百病立法,不專為傷寒一科"。自宋代迄今,註釋或研究《傷寒論》的著作刊行於世并具有一定影響的達400餘種,日本等國對仲景學說亦有相當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