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书名瘟疫论
朝代明 公元1642成书
作者吴有性
【描述】

吴有性于崇锁十五年(1642)撰成《温疫沦》,据《四库全书总目》载,《瘟疫论》2卷,补遗1卷,版本主要有清初刻本、四库全书本等。康熙间日本即有刻本,国内阐释发挥之书亦多,乾隆四十九年(1784)晚翠堂等刻本作《补注瘟疫论》,同治三年(1864)樊川文成堂等刊本作《温疫论补注》,建国后刊有多种铅印本和评注本。

上卷载论文50篇,阐述瘟疫之病因、病机、证候、治疗,并从多方面论述温疫与伤寒的不同。下卷载文36篇,着重论述温疫的兼证,有数篇论述温疫名实和疫疬证治。“补遗”1卷,作者补入“正名”、“《伤寒例》正误”等篇,对读者颇多启悟。

吴氏认为瘟疫之因,为无形之“戾气”,从口鼻侵入人体。戾气有多种,各有“特适”性和“偏中”性,即不同戾气具有侵犯一定脏器的特异性,人或动物对某种戾气也具有不同感受性。提出“能知以物制气,一病只有一药之到病已”的原则。把戾气侵入途径分为“自天受”(空气传染)和“传染受”(接触传染),既可形成流行之疫,也可出现散发之疫。提出“达原”、“三消”等治法。

对于疫邪侵犯人体的部位,该书认为主要是在“膜原”(属于人体的“半表半里”部位)邪伏于里,不易透达,并可产生表里分传的九种情况,应针对传变证和兼夹证和不同病情以确立活法。吴氏自创的达原饮、举斑汤等方均有较强的临床实用价值。其中如达原饮主治瘟疫初起,先憎寒,后发热,其后但热不寒,昼夜发热,日晡(下午迄傍晚时分)益甚,兼有头痛、身疼等证。此方有开达膜原、辟秽化浊、退热等作用。吴氏治疫十分重视下法的应用,指出温疫有30余种可下之证,下法中尤重视用大黄“逐邪拔毒”。

吴氏创论外感瘟疫病因及传受途径,实开我国传染病学之先河,对后世戴天章等有很大影响。清代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温病学家并未按吴氏的思路继续探索,而返回中医传统思维方法中,使吴氏戾气说未能得到充分发展。

《温疫论》现存清初及康熙年间多种刻本、其他清刻本、日刻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等数十种刊本,建国后有数种点校排印本。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