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浏览器未开启Javascript!本网站利用它优化用户的浏览体验,若未开启它,除了导致部分网页功能无法正常运作,浏览效能也会较差!


home
search
AD
医家张机
别名 仲景
朝代东汉 公元150~219
【描述】

张机(150~219)字仲景,南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人,东汉医学家。张机从小精通博书,并嗜好医学,曾从同郡张伯祖学医,后任长沙太守,人称“张长沙”,其方书亦被称为“长沙方”。仲景年轻时曾拜访同乡的名士何颙告知曰:“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卒如其言。(《何颙别传》)

东汉末年,疫病流行,仲景家族在不到10年的时间,就有2/3的人染病身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7/10人。他刻苦攻读《素问》、《灵枢》、《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继承《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广泛收集其他医家的治疗方法,结合个人临床诊治疾病的丰富经验和心得体会,并使之提高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创造性地著成《伤寒杂病论》这样一部划时代的临证医学名著。刻苦的钻研和长期的医疗实践,使张仲景成为一位杰出的临证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宗之圣”。

张仲景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他认为医生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医生除要有高明的医术外,必须具备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他对于那些“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相对斯须,便处汤药”,草菅人命的医疗作风,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对那些面对疫病流行束手无策,却又“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墨守陈规的庸医给予了尖锐的批评。他还驳斥了“钦望巫祝,告穷归天”,请求鬼神保佑的迷信思想,指出其结果只能“束手受败”。正是基于这种反对迷信,反对苟且,注重实践,认真钻研,敢于创新的精神,他才成为“医圣”。氏著有《伤寒杂病论》16卷(210),该书原本散佚,经后世医家搜集整理,分成现在流行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

张仲景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一书中,他在继承前人关于“辨证论治”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一整套辨证施治的原则,并对中医病因学说和方剂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 创用三阴三阳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张仲景取“医经家”“经方家”两家之长,熔为一炉,他根据《素问﹒热论》三阴三阳分证的基本理论,创造性地把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及其演变加以总结,提出了较为完整的三阴三阳辨证体系,还把《内经》以来的脏腑、经络和病因等学说,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运用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治疗方法及各个方剂和具体药物的选择使用,对于外感热病的产生、发展和辨证论治提出了切合实际的辨证纲领和具体的治疗措施。在各科杂病方面,仲景从整体观念出发,根据脏腑经络学说,运用朴素的表述方法,对疾病的病因、发病和每一种病的理法方药都有详略不同的论述,提出了根据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纲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辨证方法。仲景对杂病偏重于一个一个疾病的研究,有利于深化人们对许多疾病的认识,具有十分明显的优越性。
  2. 发展了病因病机学说。“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将复杂的病因概括为三大类,并阐述了三类不同的病因与杂病发生的关系,这可称为中医学中最早的比较明确的病因学说,即后世所谓的三因致病说。关于疾病的发生,仲景认为是否发病取决于人体正气的盛衰,强调了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的科学观点。
  3. 对方剂学的贡献。氏临证处方,法度严谨,在因证立法,以法统方,随证加减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组方原则,因而被后世尊为方剂学的鼻祖,仲景方亦被称为“众方之祖”。在《伤寒论》中载方113首,用药品种87种,《金匮要略》中载方262首,所用药物达116种。仲景方经过长期临床实践验证,疗效显著,至今仍为国内外医家广泛应用,其中有些方剂还照原方制成了成药。张仲景不仅总结了3世纪初我国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而且进一步确立了运用理法方药和辨证施治的原则,使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后世中医学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对我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所创立的不少治疗原则和方法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

AD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