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医家淳于意
别名 太仓公
朝代西汉 公元前205~前150
【描述】

淳于意,西汉初著名医学家,齐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人,约生于公元前205年,卒于公元前150年,曾任齐国太仓公,故又被称为“太仓公”、“仓公”。自幼爱好医学,先拜公孙光为师,对医方的见解深刻而得到老师的喜爱,公孙光称赞他有“圣儒”风度,“必为国工”。淳于意得公孙光“禁方”传授后,又投师于同郡公乘阳庆,尽得其《脉书》、《上经》、《下经》、《五色诊》、《奇咳术》、《揆度》、《药论》等传授。研习3年后,诊病能知人死生,名闻于世。

淳于意为人刚直不阿,不肯显名,常匿名而四处游学行医,因他不肯为当时某些以势欺人的王公贵族看病,得罪了他们,于汉文帝四年(前174年)被诬告而解送长安,幸得小女缇萦随同前往,并上书文章,言其父廉平守法,表示“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文帝感其孝诚,而淳于意方得以免刑,汉文帝还召见了淳于意,详细询问其学医经过和为人治病的具体情况,他都一一作了回答。司马迁将其收录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其中重点介绍了25个医案,当时称为“诊籍”,这是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淳于意也成为我国医学家记载“医案”的创始人。

淳于意学医时对待老师公孙光和公乘阳庆都很尊重。在他成为名医后,许多人又向他求教。淳于意有徒弟6人,他根据各人的恃点,授予不同的医疗技术,如教宋邑学色诊,教高期、王禹学习经脉高下,施用馋石砭术,教冯信以药法,教杜信、唐安上下经脉和奇咳术等,成为我国医学师徒相传的较早典型例证。

淳于意除诊籍25则外,据史书记载,还著有《生死秘要》1卷,《决死秘要》1卷,均佚。在学术思想方面,因有关淳于意的记载以及关于他的著作现存甚少,他的学术思想主要反映在司马迁所著《史记﹒扁鹊仓分列传》中。

  1. 淳于意治病注重病历记录。凡患者的姓名、职业、地址、病名、脉象、病因、治疗情况,以及疾病的转归和预后等都有详细记载,这就是当时所称的“诊籍”。《史记﹒扁鹊仓分列传》记有淳于意所述的诊籍25例,记有约23种病名,如疽、气鬲、涌疝、热病、风瘅客脉、肺消瘅、遗积瘕、迥风、风蹶、气疝、热蹶、龋齿、不乳、肾痹、晓瘕、苦沓风、牡疝及伤脾气、肺伤等,涉及到的疾病以内科居多,并有外、妇、儿、伤、口腔等科。所论病因,以房事及饮酒最多,尚有过劳汗出、外感风寒湿邪等,其对病因的观察分析也较正确,如论齐中大夫龋齿案云:“得之风,及卧开口,食而不漱。”很有见地。在25例中,15例为治愈病例,10例是根据脉象判断生死的,有4例是愈后推断上的差错,这说明淳于意对病历记载的认真和忠实态度,它对于后世医家重视医案记录有很大影响。
  2. 淳于意在诊断方法上有丰富的经验。他精于望诊,而更精于切脉。诊籍中有多例是通过望色做出准确诊断的,如治齐丞相舍人奴一案,淳于意见其面色“杀然黄,察之如死青之兹”,便诊断为“内关之病”,并认为其病因是“伤脾气也”,预后险恶,“法至夏泄血死”。来年开春,舍人奴果然“至四月,泄血死”。又如宋建的肾痹病,也是通过“见其色,太阳色干”而确诊。在脉诊方面,他不但记述了浮、沉、弦、紧、数、滑、涩、长、大、小、代、实、弱、坚、平、鼓、静、躁等近20种单脉象,其中大部分都沿用至今,而且还论述了脉大而数、脉大而躁、不平而代、脉深小弱、脉大而实、啬而不属等兼脉。论脉理则有脉无五脏气、阴阳交、并阴、三阴俱搏、脉不衰等。在25例诊籍中,则有10例完全根据脉象判断死生,如齐中御府长信热病案、齐淳于司马迥风案,虽为久病、重病,但淳于意根据脉象均正确预址其病“可治”、“犹活”。他并且指出,论医者“必审诊,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合色脉,辨表里、有余不足,顺逆之法,参其人动静,与息相应,乃可以论”,强调诊病必须审慎行事,诸诊合参。
  3. 在疾病治疗上,淳于意以药物为主,还擅长刺法、灸法、冷敷,并能根据疾病性质选用汤、粥、丸、散、酊、含漱、栓塞剂等不同剂型。值得一提的是,他治疗“甾川王美人怀子不乳”案,让患者“饮以莨药一撮,以酒饮之,旋乳”。莨即莨菪,有镇痛麻醉作用,这是用酒服莨菪药作镇静麻醉剂以助产,当为同类应用最早的记载。淳于意还极力反对秦汉之际兴起的炼丹服石之风,如诊籍中所载“齐王侍医遂病,自炼五石服之”,淳于意在为其诊病时,依据医学理论,认真负责地指出炼服五石的危害性,告诫他不能随便服用五石散,但遂不听淳于意的劝告,终于因疽发而死亡。淳于意可谓我国医学史上反对服石求仙的先驱者。
淳于意是一位很有名望的医学家,他的诊籍是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其体例内容,实开后世病历医案之先河;他对脉诊的研究,使中医学切脉诊断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他在医学研究中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迄今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