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医家沈括
别名 存中
朝代北宋 公元1031~1095
著作苏沈良方
【描述】

沈括字存中(公元1031~1095,北宋仁宗赵祯天圣九年~宋哲宗赵煦绍圣二年)浙江钱塘县(今浙江杭州市)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兼医学家,同时对天文、数学、历法、地理、文学、历史、哲学等各门学科都很有研究。历代提到他时都以“博学淹贯、无所不通、于医尤精”相称。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就是在世界科技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名望。

沈括出身于封建官吏家庭,继任沭阳(今江苏沭阳)县主簿。在任主簿期间,他组织人民兴修水利,治理了长期为患的沭河。在治河过程中,他向人民群众学到了很多东西,认识到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力量,甘拜“乡里小人”为师,为其后在医学和其它学科上的成就奠定了基础。他在三十三岁那年,考中进士,在京师昭文馆任职,得以读到很多医学和其它学科的书籍,后又到司天监任职,改制和革新了天文仪器,推动了当时天文、历法等科学的发展,有着卓越的贡献。

沈括一生曾治愈过很多疾病,在熙宁年间,沈括为划定国界,出使契丹,运用其渊博的史地知识,指古长城为界,挫败了契丹奴隶主贵族对宋王朝的领土要求及侵扰活动,在外交上取得了胜利。在政治上,他倾向进步,支持当时的王安石变法。在他五十八岁那年,被贬谪后隐居润州(今镇江市)的梦溪园,因此,他用毕生心血写成的一部科学巨著,命名为“梦溪笔谈”。以后又有《补笔谈》和《续笔谈》,合在一起是一部涉及学科广泛、科学价值极高的科学著作。

书中有两卷是专门讲医学的,指出我国古代医药学著作的许多错误,并将许多重要的药用植物的品种、形态 、功能,重新加以订正。他很重视调查研究,在他写《苏沈良方》时,“凡所至之处,莫不询究,或医师,或里巷,或小人,以至士大夫之家,山林隐者,无不求访。一药一术,皆至诚恳而得之”。因而这本书,在问世后,深受医界推崇。

沈括的医学学术思想,集中表现在他的《苏沈良方》、《灵苑方》和《梦溪笔谈》的部分章节中。实事求是,不人云亦云,是沈氏治医的一大特点。他非常反对主观主义的“溢言”(过头话)。他说:“予所谓‘良方’者,必目睹其验,始著于篇。”也就是说,他辑录《良方》时,有一个标准,即必在临床上反复验证,实为有效者方入书,反之不入。这种科学的治学态度,是很值得后人学习的。

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他希望医界治病用药,要取严肃审慎的态度。他指出:“治病有五难,即辨疾难,治疾难,饮药难,处方难和别药难”。在其《良方》自序中,对此五难分别作了论证,并指出此五者是紧密配合的。要治此五难,必须充分发挥医者的积极作用,充分考虑到与疾病发生的一切有关因素,要“目不舍色,耳不舍声,手不释脉”的像在“树上捕蝉”那样全身贯注,像“在一极细的枝条上,雕刻母猴”那样高明的技艺,方可言药投方。

沈氏治医,非常全面。于医学各科,均有研究,内、外、妇、儿、五官等科,都是他学习涉猎的对象,不管是前人方书有的(如仲景、孙思邈、王焘等人的著作),还是当代民间无名人士的医药经验,他一概学习,并亲自临床验证,附以验案(有自己的,有采录来的,也有目睹别人的)。虽所录《良方》多数为别人创制的,但每方项下,都有他自己的发挥和独到见解。如“五积散”一方,基本用药同《和剂局方》之五积散。但在适应证上,却有所发挥,扩大了原方的适应范围。沈氏在肯定此方临床效果的基础上,指出该方对于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寒凝中焦的重症所致的阳虚肢冷自汗(即休克状态下),不完全适应。因而,提出以五积加顺元散治之。

《苏沈良方》是宋末人采集沈括的医治经验,以及苏东坡的医药杂说,合刊而成的一个医集。其体例似医药随笔,全书共分十卷(另史书有载十五卷者。另一说八卷),论述范围涉及药物学和治疗学两个方面,在治疗学方面,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以民间验方有效的单方为主,书中附有很多验案,并论及到一些切实可行的灸法等。 另外,还著有《灵苑方》二十卷。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