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医家戴天章
别名 鳞郊 北山
朝代清 公元1662~1722
【描述】

(一)生平和学术思想

戴天章,字麟郊,晚号北山。生于清康熙元年,卒于康熙六十一年(1662~1722年),江苏上元(今江宁)人。据上元县志云,戴为邑庠生,少师林青雷习举子业,好学强记,所读史能通部逆背,如瓶泻水状。谓时文干禄,不足为研求有用之学,知天文、地理、射弋,以及书画琴弈之类,无不探微极要,尤精医理,博览深思,活人无算云云。

戴氏深感河间、易水、东垣等只有治疫之方而少专论,并认为吴又可贯通古今,融以心得,所著《温疫论》一书,可谓独辟鸿蒙,揭日月于中天。但当时医者,有见其书而不能信者,或知而不用者。先生目击心伤,取吴氏之书,或注释,或增订,或删改,意在辨瘟疫通体异于伤寒,而尤慎辨于见证之始,因名其书为《广瘟疫论》。本书是戴氏在吴又可《温疫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而成。其主要论述病发于里的温热病的辨证论治。对温热病的辨证诊断确有独到之处,其论治原则亦颇多阐发,于临床确有指导意义。但其选方用药,仍较多杂以辛温燥烈,似欠妥当。何廉臣亦认为“余细玩原书,见其于湿温、燥热二证,言之甚略,尚少发明,即用药选方,亦多未尽善处”。

(二)学术经验

1. 详述温热与风寒不同

戴氏论温热与风寒主要从病邪性质、受邪途径、传变等方面加以区别。他认为风寒二气虽有不同,然皆冷而不热,其中人也,郁而不宣,初受在表,均宜温散;温热由伏气而成,热而不冷,其伤人也,热蒸而腐败,初起即宜凉解。两者性质各异,施治不能有误。关于受邪途径与发病趋势,戴氏认为:风寒从表入里,故汗不厌早,下不厌迟,以其病因性质属凉,必待入里化热,方可攻下凉解;温热由里出表,虽出表而里未必全无邪恋,故下不厌早,汗不厌迟,以其性质属热,故误用温散,始则引热毒燎原,进而伤其真阴。至于传变,戴氏认为:风寒从表入里,故多从太阳而阳明而少阳而入胃;温热本从里出表,故见表证时,未有不兼见里证者。

2. 重视气色舌神脉辨证

戴氏通过临床实践,认为对温热病的诊断,应从气、色、舌、神、脉五个方面进行辨证,特别对温热病初起与风寒外感的辨别更具有重要意义。

辨气:即是闻病人臭气。温热病从里蒸达于外,病即有臭气触人,轻则盈于床帐,重则蒸然一室;而风寒之邪从外收敛入内,因此病初决无臭气,迨转入阳明腑证,间或闻有臭气。

辨色:温热病人因里热气蒸,津液挟秽气上逆于面,故头目之间每多垢滞,或如油腻,或如烟薰;风寒初起由于寒性收引而无里热蒸腾,所以面色多崩急而光亮。

辨舌:戴氏认为风寒在表无苔,即使有白苔,亦薄而滑;而温热初起,便有白苔,且厚而不滑,或色兼淡黄,或粗如积粉。

辨神:风寒之邪伤人,人知所苦,而神自清,如头痛寒热之类,皆自知之,至传里入胃,如神昏谵语;而温疫初起,神情异常,而不知所苦,大概燥者居多,或如痴如醉,扰乱惊悸。

辨脉:戴氏认为温热之脉,传变后与风寒颇同,初起时与风寒迥异。凡风寒初起,脉象多浮,至数清楚而不模糊;温热初起,脉象多沈,至数每模糊不清,或沈迟,或沈数无力。

3. 汗、下、清、和、补为治温热病的主要方法

戴氏运用汗法,一是强调汗法运用时机,提出“温病汗不厌迟”,一是认为用汗法之目的,“在乎通其郁闭,和其阴阳”。运用下法之目的,主要在于逐邪外出,“在乎下其郁热”,一是“温病下不厌早”。因温病为里热郁蒸,用苦寒下夺,釜底抽薪,使郁热有外泄之机。实践证明,对多数温热病,及早使用下法,或与其他方法配合运用,确能起到通畅气机,下其郁热,排泄毒邪等作用,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戴氏指出“时疫为热证,未有不当清者”。而清法主要指清热泻火解毒,取用辛寒苦寒之品,针对热郁气分或郁热化火证。戴氏所谓和法,主要是指两法并用,以及善后调理。如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表里双解、平其亢厉等。可见戴氏所述和法实寓有汗、下、清、补等法。补法即补益正气之法。戴氏认为温热病伤阴者多,但亦有因寒凉太过而致伤阳者,因而“补阴、补阳,又当酌其轻重而不可偏废”。

此外,戴氏对五兼证、十挟证均提出了具体治法,实际上是对温热病的复杂病变,分清其标本先后缓急而采取不同措施,进行不同处理,不失为临床规矩准绳。

(三)主要论著

戴氏著有《咳论注》、《疟论注》及《广瘟疫论》等10余种著作,流传于世者主要是《广瘟疫论》。原误刻为歙县郑奠一之书,名《瘟疫明辨》。戴氏孙祖启于书坊中购阅之,即其先大父存存书屋之《广瘟疫论》,虽易其名,幸未改窜其文。因出存存书屋原本,于乾隆四十三(1778)年校刻行世,以纠讹传,广先德。陆九芝认为此书“明是论温热”,因而改题曰《广温热论》,何廉臣将原书缺者补之,讹者删之,更择古今历代名医之良方,而为其所历验不爽者补入其间,名《重订广温热论》。并评价说:“以余所见,专论伏气温热能各症精详者,自北山此书出”。

《广瘟疫论》,书凡四卷。另附方一卷。卷一论瘟疫早期证候特点,瘟疫性质,感人途径,瘟疫兼挟诸证等;卷二辨证表证证候计22证;卷三辨证证候计41证;卷四论瘟疫的治疗,分汗下清和补五法,另有辨虚实后遗及妇人儿童等诊疗诸法;卷末载诸方84首,以备各证之应用。本书的特点是辨证精当,析理详明。作用不仅提出瘟疫早期诊断要点,并详述常见证,疑似证,危重症,后遗症,兼挟证,对每证的病理、鉴别、主治方药均作了比较精确的分析,证之临床,多切实用。可见《广瘟疫论》对温热病(伏气温病)因脉证治的阐发有突出贡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