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标题牛膝、川牛膝
来源玉叩斋
【內容】

今用牛膝为苋科植物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的干燥根,以栽培品为主,主产于河南武陟、温县、孟县、博爱、沁阳、辉县等地,河北、山西、山东、江苏、辽宁、安徽等地也有引种,河南产者主根粗而直长,味甜质佳,是有名的“四大怀药”之一。川牛膝为苋科植物川牛膝Cyathula officinalis Kuan的干燥根,以栽培品为主,主产于四川天全、荣经、峨眉、峨边、西昌、雅安,云南昭通、楚雄、曲靖、维西、大理、下关,贵州贵阳、安顺、毕节、盘县等地,陕西、湖南、湖北、等省也有种植。

本草研究认为:从牛膝的得名以及历代主流本草的记载来看,Achyranthes bidentata一直是药用牛膝的正品,河南是其正宗产地,其栽培历史亦可追溯到南宋。唐宋方书中出现的川牛膝应主要指Cyathula officinalis,该植物本是四川地方习用品,南宋时期作为怀牛膝的替代品入药,元明以后逐渐分化为独立品种,四川是其正宗产地,其栽培历史可追溯到明代。

【品种考订】

牛膝载于《本草经》,《广雅》云:“牛茎,牛膝也。”此已暗示其得名的缘由,陶弘景解说甚详:“其茎有节,似牛膝,故以为名也。”《吴普》描述本品“叶如蓝,茎本赤”,文字虽然简略,而特征与今之牛膝并无矛盾,是否一定此种,尚不能轻下定论。

《本草图经》云:“春生苗,茎高二三尺,青紫色,有节如鹤膝,又如牛膝状,以此名之。叶尖圆如匙,两两相对,于节上生花作穗,秋结实甚细。”这些描述基本与Achyranthes属特征吻合,参考《证类》怀州牛膝图,与现今怀牛膝相同。尽管如此,也应看到《证类》除绘有怀州牛膝外,尚有单州、滁州、归州牛膝图,其中滁州牛膝尚接近Achyranthes属外,归州、单州牛膝既非Achyranthes属,甚至也不是川牛膝所在的Cyathula属,这能证明在苏颂所处的时代(11世纪)牛膝尚存在比较严重的品种混乱。但这种情况似乎在苏以后不久就得到了纠正,原因看来与当时河南规模性地种植有关,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记载:“今西京作畦种,有三尺者最佳。”北宋的西京即今河南洛阳,从此以后,牛膝的种植渐多,品种基本保持不变。在《救荒本草》中,牛膝名山苋菜,文字袭用《图经》而稍详,云:“苗高二尺已来,茎方,青紫色,其茎有节如鹤膝,又如牛膝状,以此名之。叶似苋菜叶而长,颇尖(角+肖),叶皆对生,开花作穗。”所附药图(图1)与《证类》怀州牛膝图同,其穗状花序顶生及腋生特点十分明确,故可判定为苋科植物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

关于牛膝需稍加说明的是,陶弘景开始便提到牛膝有雌雄两种,《集注》云:“乃云有雌雄,雄者茎紫而节大为胜尔。”陶说亦见于《肘后方》卷7:“雄牛膝,茎紫色者是也。”苏颂亦附和说:“此有二种,茎紫节大者为雄,青细者为雌。”类似的说法亦见于《日华子》:“怀州者长白,近道苏州者色紫。”《外台秘要》卷40张文仲疗溪毒方亦用到“雄牛膝”。按苋科植物中色素的变化较为普遍,据谢宗万先生研究,在四川有野生的牛膝,植株茎叶呈红色,当地称“红牛膝”,但此植物实际上仍为苋科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而非别种,此或即陶弘景等所说的“雄牛膝”。

至于“川牛膝”之名,最早见于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方》,宋代医方使用甚多,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纂要》、《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传信适用方》、《妇人大全良方》、《仁斋直指》、《世医得效方》、《济生方》等方书中,皆同时出现牛膝与川牛膝,但这些文献中的川牛膝究竟是Achyranthes bidentata之产于蜀川者,还是另有其物,兹简论如下。

如果把《本草图经》比喻为宋代官方“药材标准”的话,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就是当时的“成药指南”,既然苏颂明确说牛膝“怀州者为真”,那《局方》怎么会出现“川牛膝”之名呢?按《局方》虽成书北宋,而代有添补,今详检本书点校本,全书使用牛膝方剂46首,只有2首使用到川牛膝,即乳香应痛丸、秘方换腿丸,两方皆见卷1,分别属于“宝庆新增方”和“续添诸局经验秘方”,添补年代都在南宋,显然,除《仙授理伤续断方》、《圣济总录纂要》以外,其他提到川牛膝的文献几乎都在宋室南渡以后。

《局方》于嘉定元年(1208)附刊许洪《指南总论》3卷,该书卷上“论炮炙三品药石类例”草部正式列有川牛膝之名,其略云:“川牛膝,凡使,先洗去芦头,剉碎,以酒浸一日夜,焙乾方用。如急,切,用酒浸,蒸过便使,不蒸亦得。”这是川牛膝第一次在炮制类本草中出现,而考该书作者许洪结衔“敕授太医助教前差充四川总领所检察惠民局”,也确实与四川有关。嘉熙元年(1237)陈自明著《妇人大全良方》中共有30首处方使用川牛膝,占全书含牛膝处方的1/3,卷首“辩识修制药物法度”专门提到川牛膝:“拣如鼠尾,软而甜者为上。”

我们认为,南宋医方中涉及的川牛膝,应该不是Achyranthes bidentat之产于四川者,或许已经是Cyathula officinalis,理由有四:(1)如前所述,《图经》确立了Achyranthes bidentat的正品地位,北宋后期此种已有规模化种植,一般而言,药物一旦由野生变家种后较少发生品种混乱,但宋室南迁,原产北地的药材来源成了困难,急需在南方找寻替代品,在此过程中确有可能再次发生混乱。(2)Achyranthes属在南方分布广泛,江苏、安徽至今都可找到Achyranthes bidentat的野生品,而据《咸淳临安志》卷58、《海盐澉水志》卷6、《淳熙三山志》卷41记南宋时杭州、海盐、福州都有牛膝药材产出,《宝庆四明志》卷6记高句丽有牛膝贩来中国。《咸淳临安志》卷58“药之品”牛膝条还有注释云:“仁和、玺桥、白石多种”。显然,若非特殊原因,实无必要舍近求远地从西南寻找药源。(3)方书中牛膝与川牛膝同时出现,意味著书作者将二者视为两物。(4)应该承认《妇人大全良方》中描述川牛膝药材“拣如鼠尾软而甜者为上”,这更接近Achyranthes bidentat药材特征。但Cyathula officinalis药材虽然相对粗大,韧性亦强,仍能从中拣择出“如鼠尾软而甜者”,故也不排除其为Cyathula officinalis的可能。

不妨作这样的推测,唐代川牛膝只是地方习用品,偶然在方书中使用,如《仙授理伤续断方》,北宋随着牛膝品种的统一,川牛膝逐渐被人淡忘,(如《圣济总录纂要》共134方使用牛膝,其中仅卷16有两方写作川牛膝,且尚不排除后人添补的可能。)南宋由于怀牛膝来源困难,南方地区虽有同种或近缘植物,但因物候或栽培技术的问题,皆不能满足药用要求,这样原来的地方习用品川牛膝又重新登台,成为南宋医方中大量使用的品种。或许南宋时期川牛膝作为怀牛膝的代用品只是权宜之计,但使用既久,渐渐发现川牛膝药性亦有不同于怀牛膝之处,因此当元明统一之后,怀牛膝来源不再困难,而川牛膝在方书中的使用不仅没有减少,反而逐渐增加,直到成为一个独立品种。

以上论述毕竟假设的成分居多,为进一步明确Cyathula officinalis的药用沿革,兹将元明以来与川牛膝相关的主要文献罗列如下:

  1. 《寿亲养老新书》系宋陈直原撰,卷2以下皆元邹铉续补,该书卷4“神仙不老丸”条歌诀称“牛膝”,详注则言川牛膝,并云:“长三四尺而滋润者,去苗,刷洗净,焙干,寸截,用酒浸一宿,焙燥,秤一两半。”
  2. 明代《滇南本草》白牛膝条云:“强筋骨,功胜川牛膝”。
  3. 明《本草纲目》牛膝条集解项,李时珍云:“牛膝,处处有之,谓土牛膝,不堪服食,惟北土及川中人家栽莳者为良。秋间收子,至春种之。其苗方茎暴节,叶皆对生,颇似苋叶而长,且尖(角+肖),秋月开花作穗,结子状如小鼠负虫,有涩毛,皆贴茎倒生,九月末取根。水中浸两宿,挼去皮,裹扎暴干,虽白直可贵,而挼去白汁入药,不如留皮者力大也。嫩苗可作菜茹。”
  4. 明高濂《遵生八笺》卷17:“神仙不老丸”用川牛膝,云:“长而润者去芦,酒浸一宿,焙干一两半。”
  5. 明末方以智《物理小识》卷5云:“淮牛膝细长,色黄白,治女。川牛膝大而带黑色,治男。皆本草未载。”
  6. 清张璐《本经逢原》卷2牛膝条云:“怀产者长而无旁须,水道涩渗者宜之。川产者细而微黑,精气不固者宜之。”又云:“惟川产者气味形质与续断仿佛,庶无精滑之虞。”
  7. 民国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卷2牛膝条云:“牛膝计有三种,功用各有专能。河南淮庆产者曰淮牛膝,根长二三尺,肉肥,色黄白,皮光洁性糯,枝粗者佳。天津产者,皮黄粗糙,有软刺不圆,性梗者次。四川产者,曰川牛膝,根茎粗无芦,色黄黑,枝粗软糯者良,去头稍用。浙江各地出者,曰杜牛膝,紫梗绿叶,对节而生,叶颇类苋,根细短,含有滑汁,治喉症,能引吐恶痰毒痰,利小便。淮牛膝补筋健骨,滋肝肾之功,如牛之有力也,故名。川牛膝,祛风利下焦湿。种类不同,效用亦异。”
  8. 民国张寿颐《本草正义》谓:“川牛膝之名,不见于古书,惟张石顽《本经逢原》谓怀产者长而无旁须,水道涩渗者宜之。川产者细而微黑,精气不固者宜之。又谓川产气味形质与续断仿佛,用之无精滑之虞。是牛膝之川产者,不专以滑泄见功,而宣通关节之力则一,颇为有利无弊,肝肾阴虚,而机关不利者宜之。但今时市肆中之所谓川牛膝,则其形甚大,而性质空松,又与石顽之说不类,然用之于肩背手臂,疏通脉络,流利骨节,其效颇著。盖其质空疏,则其力能旁形上达,以视怀牛膝之坚实直下者,功用大有区别。而世俗恒以川膝、怀膝,视为一类二种,随笔拈来,含混用之,不知分别,误矣。”
以上1、4条涉及川牛膝的炮制,皆因袭许洪《指南总论》,2条仅载其名,均无助于判断品种。3条《纲目》提到“川中人家栽莳者”,这本来是很重要的线索,但其植物描述毫无疑问为Achyranthes bidentat,故很容易被读者认为川中种莳者也是此种,但事实上时珍未必见过川中人家栽莳牛膝的原植物。7、8条年代已晚至民国,多数研究者都同意文中“川牛膝”是指Cyathula officinalis。有争议的是5、6条,谢宗万先生认为《本经逢原》所谓“川产者”很可能是四川出产的Achyranthes bidentata ,而《本草正义》所说当时的市售川牛膝品种“其形甚大,而性质空松”,才是Cyathula officinalis。其说恐误。如果从药材性状来判断两种牛膝,《物理小识》首次将怀牛膝与川牛膝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方以智说淮产形细长而色黄白,川产相对大而带黑色,后者应该符合Cyathula officinalis的特征。而《本经逢原》也是两种牛膝一起比较,张璐说怀产长而无旁须,而川产者细而微黑,谢先生惑于张璐文中的“细”字,认为张寿颐《本草正义》“所谓其形甚大而性质空松”才是Cyathula officinalis,而谢先生忽视了《本经逢原》中很重要的一句话“川产者气味形质与续断仿佛”,就药材形性特征而言,似续断者应该是Cyathula officinalis,而非Achyranthes bidentata。

综上所述,Cyathula officinalis应该是川牛膝主要来源,其栽培历史可依据《纲目》所说“川中人家栽莳”,追溯到明代。

【道地沿革】

《别录》云:“生河内川谷及临朐。”《太平御览》引《吴普》则作:“生河内或临邛。”又引《建康记》云:“建康出牛膝。”《集注》云:“今出近道。蔡州者最长大柔润,其茎有节似牛膝,故以为名也。”以上早期记载中涉及牛膝的产地有河南、山东、江苏,如果《吴普》“临邛”不误的话,还包括四川。

唐代《千金翼方﹒药出州土》记河北道怀州出牛膝,《新唐书﹒地理志》则在怀州河内郡、杭州余杭郡两处记载土贡牛膝。

虽然《本草图经》说“今江淮闽粤关中亦有之”,但强调“不及怀州者为真”,宋《元丰九域志》卷2怀州河内郡专门记载“土贡牛膝五十斤”,《本草衍义》则首次记载洛阳种植牛膝:“今西京作畦种,有长三尺者最佳。”西京为今河南洛阳。如品种条所论,北宋已经完全确定怀牛膝的道地地位。《品汇精要》亦以怀州者为道地,《药物出产辨》云:“产河南淮庆府武、涉、温三县。”

关于浙江杭州一带所出的牛膝,尚有需要说明者,不仅《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代作为贡品,在宋代文献中亦多次提到浙江牛膝,除品种条已经涉及的几部方志外,《太平寰宇记》、《梦梁录》也有类似记载,但宋以后这类牛膝渐渐湮没无闻,最后被曹炳章归为“浙江各地出者曰杜牛膝”一类,属淘汰品种,不堪滋补之用。

至于川牛膝,其以产于四川而得名,品种条考证认为川牛膝应主要指Cyathula officinalis,该植物本是四川地方习用品,南宋时期作为怀牛膝的替代品入药,元明以后逐渐分化为独立品种,四川是其正宗产地,其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今用川牛膝主产于四川天全、荣经、峨眉、峨边、西昌、雅安地区。

总之,从道地性变迁沿革来看,牛膝的道地产区不宜离开河南,而川牛膝则以四川为道地。

【其它相关项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