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标题魏龙骧医案
【內容】

某男,15岁,1976年1月就诊。高热缠绵已逾月,经多方检查,均未见异常,诊为“发热待查”。热终不退,屡用清解之剂未效。询之,患儿初病时,倦怠违和,寒热体痛,以为感冒,未足介意,继后热升,持续39℃以上,午后尤甚。自是发热,必微恶寒,虽时自汗,热亦不为汗衰。热甚并不思饮。左耳后有核累累,按之亦不甚痛。脾大肋下1cm,胁下有困闷之感,心中时烦,不思饮食。1974年曾有类似发热,被诊为“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经治疗热退出院。
证属伤寒,寒束于表,失于温散,表证不解,里热未实,故盘踞半表半里之间,故胸胁苦满,本可以小柴胡汤即可。然每微恶寒,知发热虽久,而表证仍留有未尽,故取柴胡、桂枝二汤各半之。
柴胡9g 半夏9g 黄芩9g 党参30g 生姜2片 大枣5枚 桂枝6g 白芍9g
服6剂后,得微汗,高热顿衰,午后热低至37.1℃左右,汗亦减少,耳后核亦渐消,胃纳有加,表达里疏,长达3逾月之高热,竟告霍然。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