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标题大青叶、板蓝根、南板蓝根、青黛
来源玉叩斋
【內容】

今用大青叶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叶,板蓝根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根,南板蓝根为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 Bremek.的干燥根茎及根,青黛为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 Bremek.、蓼科植物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 Ait.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或团块。菘蓝主产于河北定县、安国,江苏宿迁、如皋、泰县、高邮,安徽太和、临泉、亳州、怀远,河南郸城,山西霍县、岚县等地。一般以江苏如皋、河北安国产者为道地。马蓝主产于福建仙游,四川江油、什邡、江津等地,湖南、浙江、广东、广西、云南也有产出。青黛是人工制成品,主产于福建、河北、云南、安徽等省,以福建产者有名,称“建青黛”。

本草研究认为:《本草经》药物蓝实应是蓼科蓼蓝的果实,直到宋代蓼蓝依然是药用“蓝实”的重要来源。但宋代开始“蓝”的药用部位有所改变,用根的处方逐渐增多,宋元医方已有“板蓝根”之名,“板蓝根”疑为“昄蓝根”的俗写,意指“大蓝”或称“马蓝”的根,其正品来源主要是今之菘蓝和马蓝。至于大青叶,直到明代都以马鞭草科大青为正品,但清代开始,“大青叶”成为包括马鞭草科大青与含靛蓝的各种蓝叶的总名,晚近因为重视靛苷的药理活性,遂淘汰马鞭草科大青,而以十字花科菘蓝叶为正品。从道地性来看,菘蓝南北皆有栽种,没有明显的道地趋势,马蓝则以福建栽种历史悠久,应是南板蓝根的道地产区。

【品种考订】

古代植物性染料以栀、茜为主,《史记﹒货殖列传》有“千亩栀茜”之言,茜根染绛,栀子染黄,至于蓝色则主要来源于植物中所含的靛蓝,《诗﹒小雅﹒采绿》“终朝采蓝,不盈一襜”,所采之“蓝”,即作色素用者。“青”亦与“蓝”有关,《荀子﹒劝学》云:“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史记﹒三王世家》引传亦云:“青采出于蓝而质青于蓝。”《说文》“蓝,染青草也。”《本草经》有蓝实,《别录》谓:“其茎叶可以染青。”此“青”字诸家未释,疑即后起之“靛”字意,《玉篇》云:“靛,以蓝染也”,当指后世所用之蓝靛染料,系从植物“蓝”中精制提取者。

含靛蓝的植物甚多,古代不同时地所言的蓝亦非一种,或依据《尔雅》“葴,马蓝”,郭璞注“今大叶冬蓝也”,刑邴疏“今为淀者是”,遂认为《本草经》蓝实为十字花科菘蓝Isatis indigotica的果实,其说恐有问题,东汉蓝作为经济植物大量种植,《太平御览》卷996引谢承《后汉书》云:“弘农杨震字伯起,常种蓝自业,诸生恐震年大,助其功佣,震喻罢之。”又引赵岐《蓝赋》序云:“余就医偃师,道经陈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为业,蓝田弥望,黍稷不殖,慨其遗本念末,遂作赋焉。”这种蓝之果实,应即《本草经》之蓝实,另据《齐民要术》序引东汉仲长统语:“斯何异蓼中之虫,而不知知蓝之甘乎。”此能证明东汉之“蓝”确为蓼科之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而非其他。

蓼蓝主要分布于北方地区,这与弘农杨震种蓝、赵岐道经陈留见蓝田弥望、《本草经》说“蓝实生河内平泽”皆相符合。至南北朝,北方《齐民要术》有专篇记载种蓝之法,据缪启愉先生研究,贾思勰所谈的“蓝”亦是Polygonum tinctorium,而处于南地的陶弘景对“蓝”则另有看法,《集注》云:“尖叶者为胜”,此“蓝”则如苏敬所言“如陶所引,乃是菘蓝”,原植物为十字花科菘蓝Isatis indigotica。

《新修》提到蓝有三种:“一种围径二寸许,厚三四分,出岭南,云疗毒肿,太常名此草为木蓝子。如陶所引乃是菘蓝,其叶抨为淀者。按经所用,乃是蓼蓝实也,其苗似蓼,而味不辛者。此草汁疗热毒,诸蓝非比。且二种蓝,今并堪染,菘蓝为淀,唯堪染青,其蓼蓝不堪为淀,唯作碧色尔。”苏敬所说蓼蓝、菘蓝原植物已见前,岭南所出木蓝则似为豆科木蓝属植物槐蓝Indigofrea tinctoria L.。陈藏器也同意苏说,认为“蓼蓝最堪入药”。《蜀本草﹒图经》描述的蓝实也是蓼蓝:“叶似水蓼,花红白色,子若蓼子而大,黑色,今所在下湿地有,人皆种之。”


《类证》福州马兰

《救荒本草》大蓝药图
,高三二尺许,叶似水蓼,花红白色,实亦若蓼子而大,黑色,五月六月采实。按蓝有数种:有木蓝,出岭南,不入药。有菘蓝,可以为淀者,亦名马蓝,《尔雅》所谓葴,马蓝是也。有蓼蓝,但可染碧,而不堪作淀,即医方所用者也。又福州有一种马蓝,四时俱有叶,类苦益菜,土人连根采之,焙捣下筛,酒服钱匕,治妇人败血甚佳。又江宁有一种吴蓝,二三月内生,如蒿状,叶青花白,性寒去热,解毒止吐血。此二种虽不类,而俱有蓝名,又古方多用吴蓝者,或恐是此,故并附之后。”除《新修》已提到的三种外,福州马蓝结合《证类》药图,可确定其为爵床科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图1)吴蓝则不知为何物。

针对苏颂等以蓼蓝为正品的观点,寇宗奭颇不以为然,《本草衍义》批评说:“蓝实即大蓝实也,谓之蓼蓝非是,《尔雅》所说是。解诸药等毒,不可阙也。”关于大蓝,《通志》卷75云“大蓝如芥”,这应该是指十字花科菘蓝。应该是受了《衍义》的影响,《救荒本草》也以菘蓝为正品,该书大蓝条云:“今处处有之,人家园圃中多种。苗高尺余,叶类白菜叶,微厚而狭窄尖(角+肖),淡粉青色,茎叉稍间开黄花,结小荚,其子黑色。本草谓菘蓝可以为靛染青,以其叶似菘菜,故名菘蓝,又名马蓝。”据此书的形态描述及药图亦可以肯定其为Isatis indigotica。(图2)

直到宋代“蓝”的药用部位一直遵从《本草经》的看法,主要使用果实,偶然使用茎叶,处方多以“蓝实”为名,尽管《集注》、《衍义》提到菘蓝实,而占主流地位的依然是蓼蓝。但从宋代起,情况有些改变,宋代医方开始以“蓝”的根入药,处方写作“蓝根”,甚至在一些宋元医方中直接称“板蓝根”,如宋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5、卷10,《产育宝庆集》卷下治姙娠患时疾,《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10觧毒丸,元代《医垒元戎》、《世医得效方》等,药用部位的改变,植物来源也有所不同。

据《释名﹒释书契》云“板,昄也”,则颇疑“板蓝根”是“昄蓝根”的省写,《诗﹒大雅﹒卷阿》“尔土宇昄章,亦孔之厚矣”,“昄,大也”,“昄蓝”即是“大蓝”。而“马”亦有大义,故李时珍认为板蓝根当用马蓝的根,《纲目》云:“马蓝叶如苦荬,即郭璞所谓大叶冬蓝,俗中所谓板蓝者。”按此意见,当时正品应该是今之南板蓝根即爵床科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 。而另一方面,如《本草图经》说“菘蓝可以为淀者亦名马蓝”,更兼以《本草衍义》、《救荒本草》皆以菘蓝为“蓝”的正品,故亦得以十字花科菘蓝Isatis indigotica的根作板蓝根。如所论不误,则今用板蓝根、南板蓝根的药用历史都开始于宋代,至于原来一直以果实作为“蓝实”正品入药的蓼蓝,其根则不是“蓝根”的主流品种。

“大青”一名始见于《名医别录》,药用其茎,经云:“三四月采茎阴干”,陶注:“疗伤寒方多用此,本经又无,今出东境及近道,长尺许,紫茎。”仅据《别录》《集注》寥寥数语固然不足以判断大青的品种,但蓝实条《别录》云“其茎叶可以染青”,又陶云本经无大青,皆证明此“大青”与彼“蓝实”并非一物。

唐代开始兼用其叶,《新修》云:“大青用叶兼茎,不独用茎也。”《本草图经》云:“春生,青紫茎,似石竹苗叶,花红紫色,似马蓼,亦似芫花,根黄。”按其所说似为蓼蓝一类,但据《证类》所绘信州大青药图,尤其是《履巉岩本草》所绘大青图,可肯定为马鞭草科植物大青Clerodendrum cytophium Turcz.。值得注意的是,《履巉岩本草》别有青蓝,文字出于《证类》蓝实条,图例则是爵床科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者,宋代的“蓝”与“青”植物来源不同;其二,马蓝被称为“青蓝”,为后世大青叶与板蓝根在品种混淆埋下了隐患。

明清亦以马鞭草科大青为正品,《纲目》云:“大青,处处有之,高二三尺,茎圆,叶长三四寸,面青背淡,对节而生,八月开小花,红色成簇,结青实,大如椒颗,九月色赤。”《植物名实图考》亦云:“叶长四五寸,开五瓣圆紫花,结实生青熟黑,唯实成时,花瓣尚在,宛似托盘,土人皆识之。暑月为饮以解渴。”

按说作为正品大青的马鞭草科Clerodendrum cytophium与蓝本无任何关系,此植物不含靛蓝,亦不能制染料,其所以与含靛蓝的马蓝、菘蓝、蓼蓝等混淆,实别有原因。

在《本草经》时代,“蓝”药用其实,名“蓝实”,其后有使用茎叶者,处方用名为“蓝实叶”,如《肘后方》卷3引《梅师方》治上气咳嗽“以蓝实叶水浸良久,捣绞取汁一升,空腹顿服。”或简称“蓝叶”,如《千金要方》卷18治唇边生疮“以八月蓝叶十斤绞取汁洗。”“蓝叶”之名在《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疏》、《本草乘雅半偈》等书中依然提到,可见当时也不与大青之叶相混。

大青与蓝叶的混乱开始于清代,《本经逢原》将《别录》大青、《图经》小青合并入蓝实条,张璐云:“《本经》取用蓝实,乃大青之子,是即所谓蓼蓝也。”再考清代医方使用大青者远远超过蓝叶,这或许代表大青与蓝叶逐渐合二为一,“大青叶”成为包括马鞭草科大青与含靛蓝的各种蓝叶的总名。晚近的化学、药理研究肯定了靛苷的药理活性,遂使不含靛苷的马鞭草科大青首先被淘汰,其后又为了符合一药一物的原则,根据一些本草学家的意见并结合大宗用药习惯,将十字花科菘蓝叶确定为大青叶的唯一正品。

青黛载于《开宝》,最初从外国舶来,据《北史》说漕国(今阿富汗)饶青黛,《开宝》云“从波斯国来”。青黛是含靛蓝植物的人工制成品,系制靛时液面上的蓝色泡沫状物,因中国早能制靛,方法详于《齐民要术》中,大约在宋代已能自己制备青黛,不必仰赖进口,《开宝》提到太原、庐陵、南康皆出青黛,又言“染瓮上池沫紫碧色者用之,同青黛功”,按此泡沫干燥后即为青黛,说见《天工开物》。

【道地沿革】

“蓝”在古代作为经济作物各地广泛栽种,其品种来源也十分多样,实无所谓道地。今用作正品大青叶、板蓝根的菘蓝,品种与产地能明确对应者,当以《救荒本草》所载“大蓝”为准,至于《药物出产辨》说:“蓝根、大青以产广西北流为最”,因品种不明,反而不能论定。马蓝则以《证类》福州马蓝为最早,福建从宋代以来即是今“南板蓝根”的道地产区,或因马蓝靛蓝含量高,故由此制成的“建青黛”也最有名。至于文献关于大青的产地记载,所指植物多为马鞭草科大青,今已淘汰,故不宜作为道地性证明。

【其它相关项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