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标题大黄
来源玉叩斋
【內容】

今用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 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前两种习称“北大黄”,后一种习称“南大黄”。其中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北大黄)主产于甘肃、青海以及西藏昌都、那曲和四川甘孜、阿坝等省区,以栽培为主。青海同仁、同德、贵德等县所产者称“西宁大黄”,甘肃祁连山、武威一带所产者称“凉州大黄”,甘肃铨水、礼县、西固所产者称“铨水大黄”。药用大黄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北等省,栽培或野生,产量相对较少,质量不及北大黄。

本草研究认为:从《神农本草经》开始,文献所称大黄几乎都是蓼科Rheum属掌叶组植物,但具体品种则因产地不同而异,其中掌叶大黄 Rheum palmatum及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为主流品种,甘肃、青海以及四川北部是本品从古以来的道地产区。

【品种考订】

大黄以色得名,《别录》、《吴普》皆有别名“黄良”,《广雅》云:“黄良,大黄也。”《神农本草经》列下品,谓其有“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之功,又名“将军”,陶弘景解释说:“此药至劲利……将军之号,当取其骏快也。”《吴普本草》对大黄的植物形态有仔细描述:“二月卷生,生黄赤叶,四四相当,黄茎,高三尺许,三月华黄,五月实黑。三月采根,根有黄汁,切,阴干。”陶弘景谈到大黄药材“好者犹作紫地锦色”,再结合《本草经》以来历代医方本草对大黄泻下作用的强调,可以毫无疑问地肯定此种大黄是蓼科Rheum属掌叶组植物,所含结合型蒽醌口服后具有接触性泻下作用。至于早期药用大黄的具体来源,难于确指,但根据产地分析,今用三品种大致包括在内。

值得注意者,《新修》对大黄植物形态的描述十分另类,苏敬云:“(大黄)叶子茎并似羊蹄,但粗长而厚,其根细者,亦似宿羊蹄,大者乃如碗,长二尺……幽、并已北渐细,气力不如蜀中者。今出宕州,凉州、西羌、蜀地皆有。其茎味酸,堪生啖,亦以解热,多食不利人。”按羊蹄为蓼科酸模属植物Rumex japonicus Houtt.,叶形与今三种正品大黄差别甚大,尤其文中提到一种产于幽并(今河北、山西),而且“茎味酸,堪生啖,亦以解热,多食不利人”的大黄,恐怕是波叶组的华北大黄Rheum franzenbachii Münt.或河套大黄Rheum hotaoense C. Y. Cheng et C. T. Kao,甚至有可能就是Rumex属植物而被苏敬误认。尽管苏敬的认识可能有误,但唐代所用大黄仍主要以Rheum属掌叶组植物为主,这由《本草拾遗》的记载可为证明:“大黄,用之当分别其力,若取和厚深沉能攻病者,可用蜀中似牛舌片紧硬者。若取泻泄骏快,推陈去热,当取河西锦文者。”其产蜀中似牛舌片者,当是今之南大黄一类,泻下作用相对温和,而“河西锦文”者,则是今之北大黄,泻下力强。

此外,据《千金翼方》药出州土记载,河东道的隰州(今山西省隰县)、陇右道的廓州(今青海贵德县)和剑南道的茂州(今四川省茂汶)三处产出大黄。从产地来看,陇右道廓州所出应是陈藏器言“河西锦文者”,疑即今之北大黄;剑南道茂州所出应是陈藏器言“蜀中似牛舌片者”,疑即今之南大黄;而河东道隰州所出当是苏敬所说如羊蹄的波叶组的华北大黄一类。


图1、图考大黄
《证类》大黄条图例简略,无助于判断品种,但其中《嘉祐》引《蜀本草》提到蜀大黄:“叶似蓖麻,根如大芋,旁生细根如牛蒡,小者亦似羊蹄。”又云:“高六七尺,茎脆。”(按此数句唐慎微引作“唐本云”,未知孰是。)此应指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本草图经》提到的大黄种类更多,苏颂云:“(大黄)今蜀川、河东、陕西州郡皆有之,以蜀川锦纹者佳,其次秦陇来者,谓之土蕃大黄。正月内生青叶,似蓖麻,大者如扇,根如芋,大者如碗,长一二尺,傍生细根如牛蒡,小者亦如芋。四月开黄花,亦有青红似荞麦花者。茎青紫色,形如竹,二月八月采根,去黑皮,火干。又鼎州出一种羊蹄大黄,疗疥瘙甚效。初生苗叶如羊蹄,累年长大,即叶似商陆而狭尖,四月内于押条上出穗五七茎,相合,花叶同色,结实如荞麦而轻小,五月熟,即黄色,亦呼为金荞麦,三月采苗,五月收实并阴干,九月采根,破之亦有锦文,日干之,亦呼为土大黄。”

文中叶似蓖麻而开黄花者,当为前面提到的蜀大黄,即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而开青花似荞麦花者,则为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及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至于鼎州(今湖南省常德市)所出羊蹄大黄为Rumex属植物。值得一提的是,南宋王介《履巉岩本草》卷中有川大黄,谓:“性凉,有小毒。大医肿毒,不以多少,捣烂,敷贴患处。”但据其药图与Rheum属植物全不相似,郑金生先生将其考订为土大黄Rumex madaio Mak.,应无问题。

此后明清主流本草如《品汇精要》、《本草蒙筌》、《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等所收载大黄,皆与今用三种正品相合,其中《图考》所绘,(图1)叶形较接近于掌叶大黄。

【道地沿革】

早期大黄产地即有南北两种,《吴普本草》云:“或生蜀郡北部,或陇西。”颇疑生蜀郡北部者为今之南大黄,即药用大黄一类,而出陇西者为北大黄。《名医别录》只提到北大黄:“生河西山谷及陇西。”此外《水经注》卷13漯水注引《魏土地记》云:“代城东五十里有到剌山,山上有佳大黄也。”这与前面提到《千金翼方》药出州土记载河东道隰州出大黄,《履巉岩本草》中的川大黄一样,或为波叶组大黄,或为酸模属植物,皆非正品大黄,可不必讨论。

至于南北两类大黄的优劣,历代颇有分歧,《本草经集注》云:“今采益州北部汶山及西山者,虽非河西、陇西,好者犹作紫地锦色,味甚苦涩,色至浓黑。”陶弘景此句的意思是说,四川所出大黄质优者勉强能与西北产者相当,意即川产不及河西。《新修》的意见正好相反,苏敬云:“陶称蜀地者不及陇西,误矣。”但苏敬的看法亦非绝对,如前引陈藏器的观点,两类大黄各有其用,但若以泻下作用来衡量,河西锦文者显然强于蜀中似牛舌片者。而宋代苏颂的看法则与《新修》相同,认为蜀川锦纹者优于秦陇来者,引文见前。

直到明清,关于南北大黄的优劣仍然分为两派,《本草蒙荃》云:“形同牛舌,产自蜀川,必得重实锦纹,勿用轻松朽黑。”《本草纲目》则说:“今人以庄浪出者为最,庄浪即古泾原陇西地,与《别录》相合”,则以今甘肃庄浪所产大黄为最优。《植物名实图考》云:“今以四川产者为良”,《药物产出辨》谓:“最上等产四川汶县、灌县,陕西兴安、汉中。”

结合品种变迁与产地沿革研究,建议南大黄(药用大黄)以四川为道地产区,而北大黄(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则以甘肃、青海为道地。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