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標題黃芩
來源玉叩齋
【內容】

今用黃芩為唇形科植物黃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乾燥根,本品主產於河北承德、青龍、平泉、保定,山西汾陽、晉城,內蒙古寧城、札魯特旗、多倫、武川,陝西韓城、鄰陽,以及東北各省,河南、山東、雲南、貴州等地亦產,其中以山西產量最大,而以河北承德及河北北部所產者質量最好。

本草研究認為:漢代以來所用黃芩基本都是唇形科Scutellaria屬植物,今用正品Scutellaria baicalensis是藥用主流,此種主要分佈于北方各省。

【品種考訂】

雖按《說文》正寫,「菳」與「芩」意義各別,「菳,黃菳也」,段註:「今藥中黃芩也。」「芩,草也」,段註:「小雅:呦呦鹿鳴,食野之芩。傳曰:芩草也。陸璣云:芩草莖如釵股,葉如竹,蔓生澤中下地咸處,為草真實,牛馬皆喜食之。按如陸說,則非黃芩藥也。許君黃菳字從金聲,詩野芩字從今聲,截然分別,他書亂之,非也。」段玉裁所見固然正確,但不論如何,東漢初黃芩藥名已寫如「黃芩」字,這有《武威醫簡》文字為證。

黃芩別名甚多,《本草經》一名腐腸,《吳普》、《別錄》又名空腸、內虛等,《廣雅》云:「黃文、內虛,黃芩也。」據陶弘景說:「圓者名子芩為勝,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爛,故名腐腸,惟取深色堅實者為好。」按黃芩以根入藥,藥材有條芩與枯芩兩種,一般認為生長年限較短者根圓錐形,飽滿堅實,內外黃色,外表有絲瓜網紋,此即陶說的「子芩」,「黃文」之名亦由此而來。年限過長則藥材體大而枯心甚或空心,內色棕褐,陶說「宿芩」,別名「腐腸」、「空腸」、「內虛」皆本于此,由此證明從《本草經》以來藥用黃芩品種變化不大,基本都是唇形科Scutellaria屬植物。

《吳普》描述黃芩植物:「二月生赤黃葉,兩兩四四相值,莖中空或方圓,高三四尺,四月花紫紅赤,五月實黑,根黃。」《新修》云:「葉細長,兩葉相對,作叢生,亦有獨莖者。」 《本草圖經》載:「苗長尺餘,莖幹粗如箸,葉從地四面作叢生,類紫草,高一尺許,亦有獨莖者,葉細長青色,兩兩相對,六月開紫花,根如知母粗細,長四五寸,二月八月采根暴干。」結合《證類》所繪「耀州黃芩」、「潞州黃芩」藥圖,大致可以認為今用正品Scutellaria baicalensis一直是藥用主流。

但古用黃芩似非一種,《綱目》提到「西芩多中空而色黔,北芩多內實而深黃」,所謂「西芩」、「北芩」應是根據產地劃分者,其北芩當為今用正品,而西芩恐是Scutellaria rehderiana Diels,或Scutellaria amoena Wight一類,至於《滇南本草》中的黃芩,主產滇中,疑是Scutellaria amoena或Scutellaria likiangensis Diels。

【道地沿革】

《范子計然》云:「黃芩出三輔,色黃者善」,漢代三輔即今陝西中部廣大地區;《本草經》、《別錄》記載黃芩產地:「生秭歸川谷及冤句」,秭歸為今湖北秭歸,冤句為山東荷澤;《集注》云:「今第一出彭城,郁州亦有之」,彭城、郁州皆在江蘇;《新修》云:「今出宜州、酈州、徑州者佳,兗州者大實亦好,名豚尾芩」,宜州即今湖北宜昌,酈州為陝西富縣,逕州在甘肅涇縣;《本草圖經》「今川蜀、河東、陝西近郡皆有之」;《植物名實圖考》說:「滇南多有,土醫不他取也」;《藥物出產辨》云:「山西、直隸、熱河一帶均出。」一言以蔽之,漢魏迄明清,黃芩產地遍及除華南以外的全國多數省區。

從藥用沿革來看,黃芩道地性不強,Scutellaria baicalensis種在北方各省皆有分佈,相對而言《千金翼方﹒藥出州土》提到寧州(今甘肅寧縣)、涇州(今甘肅涇縣),《太平寰宇記》載解州(今山西運城)、房州(今湖北房縣),《證類》所圖潞州(今山西長治)、耀州(今陝西耀縣)產出黃芩,或許可以作為黃芩藥材GAP基地建設的依據。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