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标题黄芩
来源玉叩斋
【內容】

今用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本品主产于河北承德、青龙、平泉、保定,山西汾阳、晋城,内蒙古宁城、札鲁特旗、多伦、武川,陕西韩城、邻阳,以及东北各省,河南、山东、云南、贵州等地亦产,其中以山西产量最大,而以河北承德及河北北部所产者质量最好。

本草研究认为:汉代以来所用黄芩基本都是唇形科Scutellaria属植物,今用正品Scutellaria baicalensis是药用主流,此种主要分布于北方各省。

【品种考订】

虽按《说文》正写,“菳”与“芩”意义各别,“菳,黄菳也”,段注:“今药中黄芩也。”“芩,草也”,段注:“小雅:呦呦鹿鸣,食野之芩。传曰:芩草也。陆玑云:芩草茎如钗股,叶如竹,蔓生泽中下地咸处,为草真实,牛马皆喜食之。按如陆说,则非黄芩药也。许君黄菳字从金声,诗野芩字从今声,截然分别,他书乱之,非也。”段玉裁所见固然正确,但不论如何,东汉初黄芩药名已写如“黄芩”字,这有《武威医简》文字为证。

黄芩别名甚多,《本草经》一名腐肠,《吴普》、《别录》又名空肠、内虚等,《广雅》云:“黄文、内虚,黄芩也。”据陶弘景说:“圆者名子芩为胜,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烂,故名腐肠,惟取深色坚实者为好。”按黄芩以根入药,药材有条芩与枯芩两种,一般认为生长年限较短者根圆锥形,饱满坚实,内外黄色,外表有丝瓜网纹,此即陶说的“子芩”,“黄文”之名亦由此而来。年限过长则药材体大而枯心甚或空心,内色棕褐,陶说“宿芩”,别名“腐肠”、“空肠”、“内虚”皆本于此,由此证明从《本草经》以来药用黄芩品种变化不大,基本都是唇形科Scutellaria属植物。

《吴普》描述黄芩植物:“二月生赤黄叶,两两四四相值,茎中空或方圆,高三四尺,四月花紫红赤,五月实黑,根黄。”《新修》云:“叶细长,两叶相对,作丛生,亦有独茎者。” 《本草图经》载:“苗长尺余,茎干粗如箸,叶从地四面作丛生,类紫草,高一尺许,亦有独茎者,叶细长青色,两两相对,六月开紫花,根如知母粗细,长四五寸,二月八月采根暴干。”结合《证类》所绘“耀州黄芩”、“潞州黄芩”药图,大致可以认为今用正品Scutellaria baicalensis一直是药用主流。

但古用黄芩似非一种,《纲目》提到“西芩多中空而色黔,北芩多内实而深黄”,所谓“西芩”、“北芩”应是根据产地划分者,其北芩当为今用正品,而西芩恐是Scutellaria rehderiana Diels,或Scutellaria amoena Wight一类,至于《滇南本草》中的黄芩,主产滇中,疑是Scutellaria amoena或Scutellaria likiangensis Diels。

【道地沿革】

《范子计然》云:“黄芩出三辅,色黄者善”,汉代三辅即今陕西中部广大地区;《本草经》、《别录》记载黄芩产地:“生秭归川谷及冤句”,秭归为今湖北秭归,冤句为山东荷泽;《集注》云:“今第一出彭城,郁州亦有之”,彭城、郁州皆在江苏;《新修》云:“今出宜州、郦州、径州者佳,兖州者大实亦好,名豚尾芩”,宜州即今湖北宜昌,郦州为陕西富县,迳州在甘肃泾县;《本草图经》“今川蜀、河东、陕西近郡皆有之”;《植物名实图考》说:“滇南多有,土医不他取也”;《药物出产辨》云:“山西、直隶、热河一带均出。”一言以蔽之,汉魏迄明清,黄芩产地遍及除华南以外的全国多数省区。

从药用沿革来看,黄芩道地性不强,Scutellaria baicalensis种在北方各省皆有分布,相对而言《千金翼方﹒药出州土》提到宁州(今甘肃宁县)、泾州(今甘肃泾县),《太平寰宇记》载解州(今山西运城)、房州(今湖北房县),《证类》所图潞州(今山西长治)、耀州(今陕西耀县)产出黄芩,或许可以作为黄芩药材GAP基地建设的依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