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标题何首乌
来源玉叩斋
【內容】

今用何首乌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的干燥块根。本品主产于河南嵩县、卢化,广东德庆,此外湖北、广西、贵州、四川、江苏等省区亦有产出,以河南、广东所产为道地。

本草研究认为:何首乌始载于唐代,其原植物一直以蓼科何首乌为主流,至于传说中的所谓雌雄或赤白何首乌,皆是本种或其变种棱枝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var. angulatum S.Y.Liu,并非如一般文献所说的白首乌或称雌首乌为萝藦科Cynanchum属植物。从产地沿革来看,其最初产地在两广及江西,《何首乌传》认为顺州南河县(今广西陆川县一带)所产最优,宋代则以河南产者为胜,结合药用习惯,两广及河南可视为本品南北两个道地产区。

【品种考订】

何首乌的药用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李翱作《何首乌传》述其发现及得名的缘由,传中提到:“此药形大如拳,连珠,其中有形鸟兽山岳之状,珍也。”这是指何首乌药材断面皮部多个类圆形异型微管束环列所形成的云锦状花纹,也是现代何首乌药材形状鉴别的重要特征,由此可知最初所用何首乌即是蓼科植物Polygonum multiflorum 。

由于何首乌药物在发现之初即被附会了浓厚的神仙色彩,如《何首乌传》有赞云:“神效助道,著在仙书。雌雄相交,夜合昼疏。服之去谷,日居月诸。返老还少,变安病躯。有缘者遇,传之勿泄,最尔自如。”又云:“其仙草五十年者如拳大,号山奴,服之一年,髭鬓青黑。;一百年如碗大,号山哥,服之一年,颜色红悦。一百五十年如盆大,号山伯,服之一年,齿落重生。二百年如斗栲栳大,号山翁,服之一年,颜如童子,行及奔马。三百年如三斗栲栳大,号山精,服之一年延龄,纯阳之体,久服成地仙。”正是这些传说,为所谓“雌雄首乌”、“人形首乌”埋下了伏笔。


图1、《救荒》何首乌
李翱已经提到何首乌有雌雄二种:“其苗如木藁,光泽,形如桃柳叶,其背偏,独单皆生,不相对,有雌雄者,雌者苗色黄白,雄者黄赤,其生相远,夜则苗蔓交,或隐化不见。”其后《日华子》亦说“雄者苗叶黄白,雌者赤黄色,凡修合药须雌雄相合吃,有验。”《图经》云:“春生苗,叶叶相对,如山芋而不光泽,其茎蔓延竹木墙壁间,夏秋开黄白花,似葛勒花,结子有棱,似荞麦而细小,才如粟大,秋冬取根,大者如拳,各有五棱瓣,似小甜瓜。此有二种,赤者雄,白者雌。” 从《何首乌传》开始,《日华子》、《开宝》、《图经》直至《救荒》、《纲目》皆因循说首乌有雌雄二种,但二者的差别只是苗叶的颜色,而且《日华子》云:“雄者苗叶黄白,雌者赤黄色”,《救荒》从之,而《图经》引李翱却正相反:“雌者苗色黄白,雄者黄赤。”若因此便认定雌首乌就是另一种植物,证据实有未足。综合各家描述,及《救荒本草》药图(图1),可以认定,文献所称何首乌,不论雄雌,主要还是指Polygonum multiflorum而言,至于《证类》所附西京何首乌图,则显然不是此物,甚至也不像被后世认为是白首乌或称雌首乌的萝藦科Cynanchum属植物,有可能是根据《何首乌传》说“忽见有藤二株,相去三尺余,苗蔓相交,久而方解,解了又交”,随意绘制的。

何首乌不仅有雌雄之别,明代又正式有了赤白之分,《纲目》卷18何首乌修制项云:“近时治法,用何首乌赤白各一斤”,附方中七宝美髯丹等亦赤白兼用,但雌雄或赤白何首乌是否同是一种植物,现代文献颇有争议,如《中药志》即认为《图经》“叶叶相对,如山芋而不光泽,夏秋开黄白花”者即是萝藦科鹅绒藤属植物牛皮消Cynanchum auriculatum Royle ex Wight、戟叶牛皮消Cynanchum bungei Decne、隔山牛皮消Cynanchum wilfordii (Maxim.) Hemsl.,恐有问题,因鹅绒藤属植物结蓇葖果,大者可在10厘米以上,特征十分明显,如雌首乌(或白首乌)是指此种,古人一般不会忽略不记。何首乌雌雄以及后起的赤白之说大约是因其被发现有益精髓、延子嗣的作用,再加上其发现者何能嗣(何首乌的祖父)“常慕道术”的缘故,故取道仙家“合和阴阳”之意,杜撰出来的,至今民间还有出售所谓人形何首乌,一雄一雌,惟妙惟肖者,正是这种思想的流亚。至于萝藦科鹅绒藤属植物牛皮消之类也被称为白首乌,则可能最初因其苗叶与蓼科何首乌类似,原属混乱品,使用既久,发现其也有一定的强壮作用,遂亦称为“首乌”,而加“白”字以示区别。此外,周燕华先生考证认为,白何首乌可能是何首乌的变种,其说可参。(见周燕华:“白”何首乌的考证,中国中药杂志,1999;24(4):244。)

【道地沿革】

据《何首乌传》,本品的最初发现者何能嗣为“顺州南河县人”,据《宋史﹒地理志﹒六》云:“开宝五年,废顺州,省龙豪、温水、龙化、南河四县入焉。”则知此顺州南河为今广西陆川县一带,该传又说“本出虔州(今江西赣州市),江南诸道皆有之。”又云:“明州刺史李远传录经验,何首乌所出顺州南河县,韶州、潮州、恩州、贺州、广州四会县、潘州,已上出处为上。邕州晋兴县、桂州、康州、春州、勒州、高州、循州,已上所出次之。”以上产地多在两广及江西,这应是唐代何首乌的主要产区。

《本草图经》谓:“何首乌,本出顺州南河县,岭外,江南诸州亦有,今在处有之,以西洛、嵩山及南京柘城县者为胜。”按大中祥符七年(1014),升应天府为南京,即今河南省商丘市,另据《证类》卷20石蜜条引《图经》:“南京柘城县有何首乌蜜,色更赤。”皆证明宋代何首乌的道地产区已由南方转到河南。明代依然如此,《救荒》云:“今钧州密县山谷中亦有之”,《品汇精要》亦以怀庆府柘城县为道地。

清代《药物出产辨》提到何首乌“以产广东德庆为正”,另据《中药材产销》叙述:“在明代时,广东德庆已有栽培,但因野生分布广,资源多,长期没有发展种植,药用商品以采挖野生为主。”事实上,晚清民国以后,何首乌因南北皆有分布,各地方多有产出,其道地性渐不显著,据所搜集民国时北京药店中药内票,如北平怀德堂首乌藤、制首乌票皆不注明产地,民国29年(1940)陕西西京市(西安市)国药商业同业公会《药材行规》之何首乌、夜交藤条皆说:“山野蔓草,处处有之。”

综上所述,何首乌分布范围广泛,各地方志记载亦多,但从药用沿革来看,两广及河南历史最为悠久,宜作为本品南北两个道地产区。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