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標題廣藿香
來源玉叩齋
【內容】

今用廣藿香為唇形科植物廣藿香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的乾燥地上部分。廣藿香以栽培為主,商品藥材按產地分石牌香,又稱牌香、正香,主產於廣東石牌;高要香,又稱肇香、枝香,主產於肇慶市高要縣;湛香,主產於湛江、遂溪、徐聞;南香,主產於海南。其中以石牌香質量最佳,除廣東、海南外,廣西、福建、台灣、四川、雲南、貴州也有栽培。

本草研究認為:唇形科廣藿香Pogostemon cablin原產東南亞,大約在漢魏之際作為香料進口,是「藿香」的正品來源,此植物宋代開始嶺南已有規模化栽種,明代後期開始逐漸以野生分佈廣泛的唇形科植物土藿香Agastache rugosa冒充藿香,Pogostemon cablin遂被迫改稱「廣藿香」以示區別。從栽培歷史來看,廣東一直是廣藿香的道地產區。

【品種考訂】

古代植物性香料的大量進口,大約與佛教以諸香作供養的習慣有關。在諸香中藿香亦是常用之品,如《大佛頂廣聚陀羅尼經》卷5燒香方用十二種香,第一即為藿香,梵名缽多羅香。又四月初八浴佛,其水乃以三種草香,即都梁香、藿香、艾納香漬成,載見《法苑珠林》卷33。此外,諸經中「兜婁婆香」、「多摩羅跋香」、「迦算香」皆被認為是藿香。因藿香主要出于外國,故早期文獻對其植物特徵的記載錯謬甚多,典型的說法如東晉俞益期與韓康伯箋云:「外國胡老說,眾香共是一大木,木花是雞舌,木膠是熏陸,木節是青木,木根是旃檀,木葉是藿香,木心是沉香。」

這種錯訛隨著交流的增加,逐漸得到糾正,據《法苑珠林》卷36華香篇所引各書,《廣志》曰:「藿香出自南諸國。」吳時外國傳曰:「都昆在扶南,出藿香。」《南州異物誌》:「藿香出典遜,海邊國也,屬扶南。香形如都梁,可以著衣服中。」又《太平御覽》卷982引《南方草木狀》云:「藿香榛生,民自種之,五六月采,曝之,乃芬芳耳。出交趾、武平、興古、九州。」引《交州記》云:「藿香似蘇合。」(按《藝文類聚》卷81引作「藿香似蘇。」李時珍云:「劉欣期《交州記》言藿香似蘇合香者,謂其氣相似,非謂形狀也。」)此外杜佑《通典》亦說:「頓遜國出藿香,插枝便生。」從以上記載來看,交州地近越南,典遜亦即頓遜,都昆一名都軍,均在今之馬來半島,由此可知古代所用藿香最早是從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傳入。

早期藿香主要作香料熏衣或作香粉外用,《肘後方》卷6有隱居效方治狐臭云:「青木香、藿香、雞舌香、胡粉各二兩,右四味為散,內腋下,綿裹之,常作差。」同卷六味薫衣香方云:「沉香一片,麝香一兩,蘇合香蜜涂,微火炙,少令變色,白膠香一兩。搗沉香令破如大豆粒,丁香一兩,亦別搗,令作三兩段。搗餘香訖,蜜和為炷,燒之,若薫衣,著半兩許。又方加藿香一兩,佳。」此即《南州異物誌》所說「著衣服中」。陶弘景所編《名醫別錄》大約是惑于俞益期五香共一樹之說,將藿香附錄在木部上品沉香條中,功效僅言「療霍亂心痛」,《新修本草》因之,宋《嘉祐本草》始別出,并增補功效云:「療風水腫毒,去惡氣。」但仍在木部中,至明《本草品彙精要》移入草部下品之上。

國內藿香的規模化種植應該開始于宋代,《本草圖經》云:「藿香舊附五香條,不著所出州土,今嶺南郡多有之,人家亦多種植。二月生苗,莖梗甚密,作叢,葉似桑而小薄。六月、七月采之暴乾,乃芬香,須黃色然後可收。」據《證類本草》所繪蒙州藿香,(圖1)其品種當即今用之Pogostemon cablin。

藿香入藥古代專用其葉,《本草綱目》云「藿香方莖有節中虛,葉微似茄葉。潔古、東垣惟用其葉,不用枝梗,今人并枝梗用之,因葉多偽故耳。」今檢《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傳信適用方》等,果然多書「藿香葉」,并要求「去沙土枝梗」。又《本草蒙筌》提到:「嶺南郡州,人多種蒔,七月收采,氣甚芬香。市家多摻棉花葉、茄葉假充,不可不細擇爾。撿去枝梗入藥,專治脾肺二經。」乃知後世藿香改以地上部分植株全體入藥,乃是為了杜絕贗偽的緣故。

當時不僅以其他植物的葉子假冒藿香,各地也以其他一些芳香植物混稱「藿香」,《滇南本草》有「土藿香」,治胃熱,小兒牙疳潰爛,整理者將其原植物考訂為唇形科土藿香Agastache rugosa (Fisch. et Mey.)O. Kuntze.,這一植物在明代後期冒用藿香之名,《本草乘雅半偈》云:「藿香出交趾、九真、武平、興古諸國,吏民多種之,今嶺南頗饒,所在亦有。二月宿根再發,亦可子種,苗似都梁,方莖叢生,中虛外節,葉似荏蘇,邊有鋸齒。七月擢穗,作花似蓼,房似假蘇,子似茺蔚。五六月未擢穗時采莖葉曝干。」《本草匯言》略同。按國內栽種之Pogostemon cablin極難開花結實,主要通過扦插繁殖,則盧之頤、倪朱謨等所描述的這種藿香葉似紫蘇,開花作穗的藿香,其實就是Agastache rugosa,但在當時已不再用使用「土藿香」之名,而徑稱「藿香」。

Agastache rugosa可能是清代藥用藿香的主流,不僅多數本草都襲用《本草乘雅半偈》的描述,《植物名實圖考》卷25也說:「藿香《南方草木狀》有之,《嘉祐本草》始著錄。今江西、湖南人家多種之。為避暑良藥,蓋以其能治脾胃吐逆,敗霍亂必用之。」據所附圖,(圖2)亦為Agastache rugosa。既然清代Agastache rugosa佔用了藿香之名,廣東出產的Pogostemon cablin遂被迫改稱「廣藿香」以示區別。

圖1、《類證》蒙州藿香圖

圖2、《圖考》藿香圖

【道地沿革】

如前所述,廣藿香在漢魏之間從東南亞諸國傳入中土,最初只用其葉,曾被誤傳為是木樹之葉,乃至有五香共一木的記載,其後由於引種成功,對此植物的瞭解漸多。至於漢地引種藿香的時間,謝宗萬先生《中藥材品種論述》稱梁代《廣志》提到「嶺南多有之」,遂認為「至少在梁以前廣藿香已在我國有引種栽培」,今檢核各種類書引《廣志》,皆言「藿香出日南諸國」,不云生嶺南,且唐代本草尚誤會藿香為木本,則當時未廣泛種植也明,故嶺南引種時間,應該據《圖經》所說,開始于宋代。又《證類》繪蒙州藿香藥圖,蒙州即今廣西蒙山縣,則宋代藿香的種植,廣東以外,尚及廣西。

民國陳仁山、曹炳章的記載能看出廣藿香的產出情況,《藥物出產辨》云:「藿香產廣東,以番禺、河南寶崗、喃嘸庄、石牌為好。肇慶、六步為肇香,次之。瓊州屬產者,為南香更次。」《增訂偽藥條辨》云:「藿香,本草名兜婁婆香,產嶺南最為道地。在羊城百里內之河南寶崗村及肇慶者,五六月出新,方梗,白毫綠葉,揉之清香氣繞鼻而濃厚。味辛淡者,名廣藿香,廣東省垣各山貨行,收買揀淨發行,首推巨昌與泰昌為最道地。如雷州、瓊州等處產者,名海南藿香,即今所謂洋藿香也,其氣薄而濁,味辛辣燥烈,葉細而小,梗帶圓形,莖長,根重為最次。其他如江浙所產之土藿香,能趁鮮切片,烈日曬乾,貯于缸甏,使香氣收貯不走,入藥效能亦甚強,不亞于廣藿香也。」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