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非凍結性冷傷
【概述】

凍瘡在我國一般發生於冬季和早春,在長江流域比北方多見。因為長江流域冬季雖然氣候較高於北方,但比較潮濕,且防寒措施不及北方地區。兒童常不顧防寒,故患凍瘡者常見。故壕足和浸漬足過去多發生於戰時,前者是長時間站立在1~10℃的壕溝內所引起,後者是站在冷水中所引起。在平時這兩種冷傷也可在某種施工、水田勞動或部隊執勤等情況下發生。

【病理改變】

暴露於冰點以上低溫的機體局部皮膚,發生血管收縮和血流滯緩,影響細胞代謝。待局部得到常溫後,血管擴張、充血且有滲出,反應較大者在表皮下有積液(水泡)。有的毛細血管甚至小動、靜脈受損後發生血栓,而後引起一些組織壞死。

【臨床表現】

發病往往不自覺,常待足、手等部位出現紅腫始能察覺,得溫時有癢感或刺痛。可起水泡;水泡去表皮後創面發紅、有滲液;併發感染後形成糜爛或潰瘍。非凍結性冷傷常有個體易發因素,故并非在相同條件下的人們都一律發病。凍瘡又易復發,可能與患病後局部皮膚抵抗力降低有關。有的上戰壕足、浸漬足治癒後,再遇低溫時患足可有疼痛、發麻、蒼白等反應,甚至可誘發閉塞性血管病。

【治療措施】

發生凍瘡後,局部表皮存在者可塗凍瘡膏,每日溫敷數次。有糜爛或潰瘍者可用含抗菌藥和皮質甾的軟膏,也可用凍瘡膏。戰壕足、浸漬足除了局部處理,宜用某些溫經通絡、活血化瘀的中藥以改善肢體循環。

【預防】

冬季在野外勞動、執勤的人員,應有防寒、防水服裝。患過凍瘡的人、特別是兒童,在寒冷季節要注意手、足、耳等的保暖,并可塗擦某些防凍瘡霜劑。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