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皮肤粘膜念珠菌病
【概述】

皮肤粘膜念珠菌病是念珠菌引起皮肤、粘膜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炎症。念珠菌在正常情况下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和人体口腔、胃肠道、阴道粘膜及皮肤上,当机体的抵抗力低下或机体发生菌群失调时,即易繁殖致病,故称为条件致病菌,其中白色念珠菌是主要致病菌。婴儿营养不良、恶性肿瘤、糠尿病、长期使用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广谱抗生素等均易诱发本病。

【臨床表現】

  1. 皮肤念珠菌病
    1. 擦烂型念珠菌病:腋窝、乳房下、腹股沟、臀部、指间等处皮肤发生边界清楚的红斑,表现浸渍糜烂,或有微小水疱、脓疱。
    2. 念珠菌性甲沟炎、甲病:甲周红肿,但不化脓。甲板增厚,表面高低不平,可有白斑或棕黑色,但仍有光泽。
    3. 泛发性皮肤念珠菌病:常发生于营养不良或长期腹泻的婴儿。皮损为密集针头至绿豆大的红色丘疹或互相融合成大片状,可有糜烂渗出,皱褶部位多见。
  2. 粘膜念珠菌病
    1. 口腔粘膜念珠菌病(鹅口疮):易发生于长期使用抗生素及激素的患者。口腔粘膜、舌面覆蓋片状白膜。
    2. 念珠菌性阴道炎:好发于糠尿病及妊娠妇女。阴道粘膜覆蓋白色薄膜,白色增多呈豆腐渣样,自觉剧烈瘙痒。
    3. 念珠菌性龟头包皮炎:常与性接触传染有关,在龟头及冠状沟和包皮内侧有针头或粟粒大的丘疱疹或小脓疱,可发展为糜烂,表面附着较多的白色奶酪状膜,搔痒剧烈。
    4. 念珠菌性口角炎:口角潮红、糜烂、皲裂。

【診斷】

  1. 易发于机体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如恶性肿瘤、糖尿病、长期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2. 各临床类型之临床表现、皮损特征;
  3. 皮屑或分泌物直接镜检可见孢子及假菌丝,念珠菌培养阳性(3次以上且是同一菌种)。

【治療措施】

治疗原则

  1. 局部外用抗真菌制剂为主;
  2. 必要时内服系统抗真菌药;
  3. 积极治疗原发病,祛除诱因。
用药原则
  1. 对于局限于皮肤、粘膜部位的念珠菌病以外用疗法为主;
    1. 皮肤、龟头念珠菌病外用咪唑类霜剂;
    2. 口疮可选用克酶唑或制酶菌素片含化,外涂1%龙胆紫或3%碳酸氢钠溶液漱口;
    3. 阴道含珠菌病可用3%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后,再放入抗真菌栓剂。
  2. 对于顽固、反复发作的局部感染或伴有系统性感染者,可内服系统抗真菌药氟康唑或斯皮仁诺等;
  3. 如合并有恶性肿瘤、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要一同治疗。

【治癒標準】

  1. 治愈:皮损、症状消退,念珠菌直接镜检及培养每月1次,连续3次阴性;
  2. 好转:皮损部分消退,症状减轻,念珠菌检查阴性或阳性;
  3. 未愈:皮损、症状无改善,念珠菌检查阳性。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