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 | 急性壞死腸炎 |
---|
別名 | acute necrotizing enteritis |
---|
急性壞死腸炎(acute necrotizing enteritis)發病急驟,是小腸的急性炎症,因有廣泛性出血,故又稱急性出血性腸炎。各年齡小兒增色可得病。多見於學齡兒童,以4~10歲佔絕大多數。春夏季發病較高(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另設專節),近十年該病發病率明顯下降。
尚未完全瞭解,似與腸道非特異性感染及機體過敏反應等有關。大便培養多數無致病菌,有時培養出產氣性芽胞莢膜桿菌及致病性大腸桿菌等。
壞死性小腸炎的典型病理變化為壞死性炎症改變。自粘膜下層開始,隨病變的擴大,可向肌層及粘膜層發展,使多處腸壁全層充血水腫甚至潰瘍穿孔引起腹膜炎。病變多見於空腸下段和迴腸上段,嚴重才全部小腸均可受累。一般呈散在性、節段性排列,有的為1~2段或2段以上,每段長短不一,最短10餘cm,長者可達100cm,分界清楚。受損腸壁增厚,質脆失去彈性、擴張。重者漿膜面粗糙有纖維素附著,腸腔內充滿果醬樣血便。顯微鏡下可見病變腸壁各層均有炎症細胞浸潤,以淋巴細胞、嗜酸性白細胞、單核細胞、漿細胞為主。粘膜可發生壞死或脫落,粘膜下層有大片出血壞死和水腫,毛細血管擴張充血。腹腔內可有混濁、膿性或血性滲液。病變恢復後不遺留慢性肉芽腫性改變,引起腹腔內粘連者少見。
【臨床表現】一般無前驅症狀、起病急聚。主要表現腹脹、腹痛、嘔吐、腹瀉、血便、發熱,不少患兒在1~2日內出現嚴重中毒症狀,甚至休克。腹痛為持續性,伴陣發性加劇。常為全腹痛,也可局限於病變部位。發病後不久即出現嘔吐、腹瀉。大便初為水樣,含粘液、後即變為血便。部分病兒無腹瀉,腹痛1~2日後即開始便血。便血量不等,大量便血者均為暗紅色,伴有腐敗腥臭味,呈洗肉水或紅果醬樣。有些患兒於發病數小時後即出現血便。發熱在38℃左右,中毒嚴重者體溫可高達39~49℃以上或低於正常。嬰幼兒症狀多不典型,脫水酸中毒症狀明顯,有些可出現腸道外症狀,如黃疸、咳喘、肝脾大及驚厥等。
由於腸壁各層病變程度不同,臨床上可出現輕重不同的症狀,表現為以下幾種類型:
當小兒突發腹痛、嘔吐、腹瀉、便血并伴有高熱及中毒症狀者,應考慮本病的可能。X線檢查有助於診斷,腹部平片可見小腸積氣、腸管外型僵硬,腸壁增厚,輪廓模糊,粘膜皺襞變粗,腸間隙增寬。部分病例可見腸壁氣囊腫以及門靜脈積氣。
一般採用非手術療效及對症處理。
病情較輕的,如能及時作對症治療,多於7~14日逐漸恢復健康。重症患者發生中毒性休克、腸穿孔及腹膜炎時,須積極搶救,包括手術探查。若能渡過極期約於2~5日後休克症狀消失,腹脹逐漸減輕,血便也消失。此類患兒死亡率很高。本病痊癒後一般不轉為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