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急性單純外傷性腰腿痛
【概述】

急性單純外傷性腰腿痛主要是脊柱的韌帶和骨骼等損傷,肌肉受累者甚少。比較輕微的椎體擠壓骨折或關節突骨折,常因外傷較輕或症狀不明顯而被忽略,後遺慢性腰腿痛。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急性單純外傷性脊椎病性腰腿痛,發生於腰骶的骶髂關節,其病變有時單發於一處,有時兩處同時發生。因此單純外傷性脊椎病腰腿痛又可分為,腰骶關節損傷;骶髂關節損傷;及腰骶與骶髂關節合併損傷等三種腰腿痛。

【病理改變】

腰骶關節為人體直立體脊椎結構的樞紐,為活動性腰椎轉變為固定性骶椎,前突腰椎轉變為後突骶椎的過渡地區。軀幹動力通過骶髂關節及髂骨轉移到下肢的橋樑。因而腰骶部受外力的影響也比其他部位為大。為了對抗這種不良影響,維持腰骶關節的穩定性,該部有許多深淺不同,位置各異的韌帶,如前縱和後縱韌帶,關節囊,腰骶和骶髂韌帶,棘上和棘間韌帶,黃韌帶等,這些韌帶受到重力衝擊或外力,可能發生扭傷或撕裂,甚至發生關節突骨折。

腰骶關節的活動,主要是前屈、後伸和側彎,旋轉活動較少。第五腰椎下關節突和第一骶椎上關節突的方向各不相同,有的與人體的矢狀面平行,所以脊柱的前屈、後伸、側彎,和旋轉都比較靈活。有的和人體的額狀面相平行,因而脊柱的側彎和旋轉,就受到一定限制,有的人兩側關節不對稱,因而使兩側活動方向和範圍不協調,這也是腰骶關節容易發生扭傷的原因之一。

當人體彎腰持重時,背伸肌和臀大肌大力收縮仍不能應付外力時,一部分外力可能被傳達到腰骶關節的韌帶,引起韌帶扭傷或撕裂,甚而傳達至關節造成關節突骨折。由側面或斜面來的外力多不被吸收而傳達到骶髂關節和下肢關節,也可引起韌帶的扭傷或撕裂。

骶髂關節面呈耳形,凸凹不平,由1、2、3骶椎和髂骨組成。骨椎上大下小,前寬後窄,使其不能向下向後移位,但有向前,旋轉或側向移位的趨勢。全靠堅強的骶髂韌帶,骶結節韌帶,和骶棘韌帶等予以穩定,防止骶椎向盆腔內移位。這些韌帶方向不一,長短不齊,交錯複雜,外加骶髂關節面凹凸不平,呈稍有移位即造成骶髂關節面的不相適應,部分韌帶扭傷或撕裂,引起明顯的腰腿疼痛。

懷孕末期由於內分泌失常的影響,骶髂關節周圍的韌帶鬆弛,可減弱骶髂關節的穩定性,引起腰腿痛。長期臥床,體質衰弱,全麻或腰麻後,也可使骶髂關節周圍的韌帶鬆弛,引起腰腿痛。旋轉,斜面或側面的外力加於人體,必須通過骶髂關節才能傳至下肢,如這種外力不能被緩衝或吸收,骶髂關節就有被扭傷的可能。由於外力方向和性質很複雜。在一個病人身上可同時扭傷腰骶和骶髂關節,這一點在診斷時必須予以注意。

【臨床表現】

(一)自發性腰腿痛 患者於扭傷時突然感到腰背疼痛,劇烈銳痛,限局性明顯,可明顯指出疼痛部位,便於診斷。也有時扭傷後感到一種乾脆的響聲或撕裂感,隨即疼痛減輕。或扭傷時疼痛并不明顯,待休息後或次日起床時才感腰疼加重。腰部發板,行動困難,腰背肌痙攣,甚而向大腿後部放射引起腿疼。

(二)局部壓痛 扭傷早期多數病人有局限壓痛點,可協助診斷。也有時由於梨狀肌痙攣擠壓坐骨神經幹,壓痛點在坐骨大切跡坐骨神經出口處。

(三)放射性或牽扯性神經痛 放射性或牽扯性神經痛的部位,多為臀部、大腿後部、大腿根部前內側等,股後皮神經與坐骨神經分佈區。該神經發生疼痛的原因有三:

1.腰骶和骶髂關節周圍的韌帶、肌肉等軟組織,為4、5腰神經和骶神經後股所支配,其前股則組成坐骨神經和股後皮神經,因此常發生反射性神經痛。

2.坐骨神經和股後皮神經束,緊貼骶髂關節和梨狀肌的前側,當該部韌帶因扭傷而出血,水腫時則直接刺激該神經,引起放射性神經痛。如梨狀肌發生痙攣,也壓迫坐骨神經幹,引起放射性神經痛,並於坐骨切跡處有局限性壓痛。

3.如扭傷後椎間孔周圍的軟組織發生腫脹,則坐骨神經根在椎間孔內直接被擠壓,引起放射性坐骨神經痛。

(四)背伸肌或臀大肌痙攣 許多患者扭傷後出現一側或兩側背伸肌或臀大肌痙攣。患者直立或彎腰時尤為顯著,俯臥後可以緩解。檢查壓痛點時肌痙攣立即恢復,此點有助於診斷。

(五)脊柱側凸 半數以上的病人有脊柱側凸,程度不等,側凸的方向與韌帶的扭傷、撕裂以及神經的刺激和壓迫有關。側凸是為了減輕扭傷或撕裂韌帶的疼痛,和減輕神經刺激或壓迫症狀。側凸的有無、方向和程度,可隨神經和韌帶病理變化來決定。

【治療措施】

如扭傷較重,檢查時發現關節突等小骨折時,應按骨折治療。

如果僅僅為肌腱或韌帶的撕裂,需臥床休息3~6周。因韌帶和其他軟組織的修復,血腫的消散或吸收,肌肉韌帶功能的恢復,需時3~6周,故在這段時間之內不宜行劇烈的推拿按摩,但可行適當的理療以助恢復。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