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 | 周圍神經損傷 |
---|
周圍神經損傷,平時戰時均多見。據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傷的一些統計,四肢神經傷約占外傷總數的10%,火器傷骨折中約有60%合併神經傷。四肢神經傷最多見的為尺神經、正中神經、橈神經、坐骨神經和腓總神經。上肢神經傷較多,約占60~70%。
周圍神經損傷的原因可分為:
1.牽拉損傷。如產傷等引起的臂叢損傷。
2.切割傷。如刀割傷、電鋸傷、玻璃割傷等。
3.壓迫性損傷。如骨折脫位等造成的神經受壓。
4.火器傷。如槍彈傷和彈片傷。
5.缺血性損傷。肢體缺血攣縮,神經亦受損。
6.電燒傷及放射性燒傷。
7.藥物注射性損傷及其他醫源性損傷。
根據外傷史、臨床症狀和檢查,判斷神經損傷的部位、性質和程度。
(一)臨床檢查
1.傷部檢查 檢查有無傷口,如有傷口,應檢查其範圍和深度、軟組織損傷情況以及有無感染。查明槍彈傷或彈片傷的徑路,有無血管傷、骨折或脫臼等。如傷口已癒合,觀察瘢痕情況和有無動脈瘤或動靜脈瘻形成等。
2.肢體姿勢 觀察肢體有無畸形。橈神經傷有腕下垂;尺神經傷有爪狀手,即第4、5指的掌指關節過伸,指間關節屈曲;正中神經傷有猿手;腓總神經傷有足下垂等。如時間過久,因對抗肌肉失去平衡,可發生關節攣縮等改變。3.運動功能的檢查 根據肌肉癱瘓情況判斷神經損傷及其程度,用六級法區分肌力。
0級──無肌肉收縮;
1級──肌肉稍有收縮;
2級──不對抗地心引力方向,能達到關節完全動度;
3級──對抗地心引力方向,能達到關節完全動度,但不能加任何阻力;
4級──對抗地心引力方向并加一定阻力,能達到關節完全動度;
5級──正常。
周圍神經損傷引起肌肉軟癱,失去張力,有進行性肌肉萎縮。依神經損傷程度不同,肌力有上述區別,在神經恢復過程中,肌萎縮逐漸消失,如堅持鍛煉可有不斷進步。
4.感覺功能的檢查 檢查痛覺、觸覺、溫覺、兩點區別覺及其改變範圍,判斷神經損傷程度。一般檢查痛覺及觸覺即可。注意感覺供給區為單一神經或其它神經供給重疊,可與健側皮膚比較。實物感與淺觸覺為精細感覺,痛覺與深觸覺為粗感覺。神經修復後,粗感覺恢復較早較好。
感覺功能障礙亦可用六級法區別其程度:0級──完全無感覺;
1級──深痛覺存在;
2級──有痛覺及部分觸覺;
3級──痛覺和觸覺完全;
4級──痛、觸覺完全,且有兩點區別覺,惟距離較大;
5級──感覺完全正常。
5.營養改變 神經損傷後,支配區的皮膚發冷、無汗、光滑、萎縮。坐骨神經傷常發生足底壓瘡,足部凍傷。無汗或少汗區一般符合感覺消失範圍。可作出汗試驗,常用的方法有(1)碘─澱粉試驗:在手指掌側塗2%碘溶液,乾後塗抹一層澱粉,然後用燈烤,或飲熱水後適當運動使病人出汗,出汗後變為蘭色。(2)茚三酮(Ninhydrin)指印試驗;將患指或趾在乾淨紙上按一指印(亦可在熱飲發汗後再按)。用鉛筆畫出手指足趾範圍,然後投入1%茚三酮溶液中。如有汗液即可在指印處顯出點狀指紋。用硝酸溶液浸泡固定,可長期保存。因汗中含有多種氨基酸,遇茚三酮後變為紫色。通過多次檢查對比,可觀察神經恢復情況。
6.反射 根據肌肉癱瘓情況,腱反射消失或減退。
7.神經近側斷端有假性神經瘤,常有劇烈疼痛和觸痛,觸痛放散至該神經支配區。8.神經幹叩擊試驗(Tinel徵) 當神經損傷後或損傷神經修復後,在損傷平面或神經生長所達到的部位,輕叩神經,即發生該神經分佈區放射性麻痛,稱Tinel徵陽性。
(二)電生理檢查
通過肌電圖及誘發電位檢查,判斷神經損傷範圍、程度、吻合後恢復情況及預後。
一般處理原則:①用修復的方法治療神經斷裂。②用減壓的方法解除骨折端壓迫。③用鬆解的方法解除瘢痕粘連絞窄。④用鍛煉的方法恢復肢體功能。
(一)非手術療法
對周圍神經損傷,不論手術與否,均應採取下述措施,保持肢體循環、關節動度和肌肉張力,預防畸形和外傷。癱瘓的肢體易受外傷、凍傷、燙傷和壓傷,應注意保護。非手術療法的目的是為神經和肢體功能恢復創造條件,傷後和術後均可採用。
1.解除骨折端的壓迫 骨折引起的神經損傷,多為壓迫性損傷,首先應採用非手術療法,將骨折手法復位外固定,以解除骨折端對神經的壓迫,觀察1~3月後,如神經未恢復再考慮手術探查。
2.防止癱瘓肌肉過度伸展 選用適當夾板保持肌肉在鬆弛位置。如橈神經癱瘓可用懸吊彈簧夾板(圖1),足下垂用防下垂支架等。
(1)糾正下垂 (2)鍛煉腕、指活動
圖1 懸吊彈簧夾板
3.保持關節動度 預防因肌肉失去平衡而發生的畸形,如足下垂可引起馬蹄足,尺神經癱瘓引起爪狀指。應進行被動活動,鍛煉關節全部動度,一日多次。
4.理療、按摩及適當電刺激 保持肌肉張力,減輕肌萎縮及纖維化。
5.鍛煉尚存在和恢復中的肌肉,改進肢體功能。
(二)手術治療
神經損傷後,原則上越早修復越好。銳器傷應爭取一期修復,火器傷早期清創時不作一期修復,待傷口癒合後3~4周行二期修復。銳器傷如早期未修復,亦應爭取二期修復。二期修復時間以傷口癒合後3~4周為宜。但時間不是絕對的因素,晚期修復也可取得一定的效果,不要輕易放棄對晚期就診患者的治療。
1.神經鬆解術(圖2) 如神經瘢痕組織包埋應行神經鬆解術。如骨折端壓迫,應予解除;如為瘢痕組織包埋,應沿神經縱軸切開瘢痕,切除神經周圍瘢痕組織,作完神經外鬆解後,如發現神經病變部位較粗大,觸之較硬或有硬結,說明神經內也有瘢痕粘連和壓迫,需進一步作神經內鬆解術。即沿神經切開病變部神經外膜,仔細分離神經束間的瘢痕粘連。術畢將神經放置在健康組織內,加以保護。
(1)、(2)神經外鬆解術 (3)神經內鬆解術
圖2 神經鬆解術
2.神經吻合術
(1)顯露神經 從神經正常部位游離至斷裂部位,注意勿損傷神經分枝。
(2)切除神經病變部位 先切除近側段假性神經瘤,直至切面露出正常的神經束,再切除遠側的瘢痕組織,亦切至正常組織,但又不可切除過多,否則因缺損過大,不易縫合。切除前要做好充分估計,做到胸中有數。如長度不夠,寧可暫時縫合不夠健康的組織,或縫合假性神經瘤,固定關節於屈曲位。4~6周後去除石膏固定,逐漸練習伸直關節,使神經延長,三月後再次手術即可切除不健康的神經組織。
(3)克服神經缺損 切除神經病變部位後,可因缺損而致縫合困難。克服辦法是游離神經近遠兩段并屈曲關節,或改變神經位置,如將尺神經由肘後移至肘前,使神經兩個斷端接近。縫合處必須沒有張力。如斷端間缺損較大,對端吻合有張力時,應作神經移植術,在斷肢再植或骨折不連接時,如神經缺損較大,可考慮縮短骨幹,以爭取神經對端吻合。
(4)縫合材料和方法 縫合材料可用人發或7~8「0」尼龍線。縫合方法有神經外膜縫合法(圖3)和神經束膜縫合法(圖4)。前者只縫合神經外膜,如能準確吻合,多可取得良好效果,後者是在顯微鏡下分離出兩斷端的神經束,縫合相對應的神經束的束膜,此法可提高神經束兩端對合的準確性。但在手術中如何準確鑒別兩斷端神經束的性質(區別運動和感覺纖維),目前尚無迅速可靠的方法。因此,束膜縫合也存在錯對的可能性,且束間游離廣泛可損傷束間神經交通支。在良好的修復條件下,兩種吻合方法效果并無明顯差別,一般情況宜行外膜縫合,因其簡便易行,無需特殊設備和技能。在神經遠側端有自然分束的部位,宜採用束膜縫合法,對部分神經傷,在分出正常與損傷的神經束後,用束膜縫合法修復損傷的神經束(圖5)。
圖3 神經外膜縫合示意圖
圖4 神經束膜縫合示意圖
(1)環形切除神經斷端的外膜1厘米
(2)分離兩斷端的神經束,切除神經束端瘢痕
(3)縫合相對應的神經束,針線只穿過神經束膜
(4)縫合完成
圖5 神經部分斷裂的修復
(1)游離出正常神經 (2)吻合斷裂部分
晚期神經傷(一年以上未修復的神經傷),也有修復價值。我們總結169例晚期神經傷,效果優良占62.1%,獲得有用的感覺恢復占23.1%,總有效率達85.2%。
3.神經轉移術和移植術
因神經缺損過多,採用屈曲關節、游離神經等方法仍不能克服缺損,對端吻合有明顯張力時,應做神經轉移術或移植術,但神經移植的效果總不如對端吻合滿意。
(1)神經轉移術 在手外傷,可利用殘指的神經轉移修復其它神經損傷手指的神經(圖6)。在上肢,可用橈神經淺支轉移修復正中神經遠側的感覺神經或尺神經淺支。在臂叢根性損傷時,可用膈神經轉移修復肌皮神經、頸叢運動支轉移修復腋神經或肩胛上神經等。
圖6 轉移手指殘餘神經,吻合拇指兩神經
(2)神經移植術 首選自體神經移植。常用作移植的神經有腓腸神經、隱神經、前臂內側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及橈神經淺支等。
數條大神經同時損傷時可利用其中一條修復其它重要的神經。在上臂損傷時,如正中、尺、橈及肌皮神經均有較大缺損,不能作對端吻合,可取用尺神經分別移植修復正中、肌皮和橈神經(圖7)。
|
|
圖7 利用尺神經修復橈神經、 正中神經和肌皮神經 | 圖8 電纜式神經游離 移植術示意圖 |
神經移植的方法有以下幾種,可根據情況選用。
①單股神經游離移植法 用於移植的神經與修復的神經應粗細相仿,如利用皮神經或廢棄指的神經修復指神經,可採用神經外膜縫合法,將移植的神經與需修復神經作外膜吻合。移植神經的長度應稍長於需修復神經缺損的距離,使神經修復後縫合處無張力。
②電纜式神經游離移植法 如用於移植的神經較細,則須將數股合併以修復缺損的神經。先將移植的神經切成多段,縫合神經外膜,形成一較大神經,再與待修復的神經縫合(圖8),此法因神經束對合不夠準確,效果不肯定。
③神經束間游離移植法 在手術顯微鏡下操作。操作技術與神經束膜縫合術相同,即先將神經兩斷端的外膜切除1厘米,分離出相應的神經束,切除神經束斷端的瘢痕至正常部分,然後將移植的神經束置於相對應的神經束間作束膜縫合(圖9)。
圖9 神經束間游離移植示意圖
(1)環形切除斷端神經外膜1厘米,分離出各神經束,切除神經束端瘢痕
(2)將移植神經與相對應的神經束作束膜縫合
(3)神經束間縫合完畢
④神經帶蒂移植法 較細的神經移植後,一般不致發生壞死。取用粗大的神經作移植時,往往由於神經的游離段缺血,發生神經中心性壞死,導致束間瘢痕化,影響移植效果。帶蒂法移植可避免上述情況發生。如將正中神經及尺神經近段假性神經瘤切除并作對端吻合,再將尺神經近側神經幹切斷而盡量保留其血管,6周後將尺神經近端切斷縫合於正中神經遠段(圖10)。
圖10 神經帶蒂移植法
(1)尺神經和正中神經損傷
(2)切除神經瘤將兩近端吻合,於近側切斷尺神經幹,保留營養血管
(3)6周後切斷游離尺神經近側,帶蒂移植與正中神經遠端吻合
⑤帶血管蒂神經游離移植法 多用帶小隱靜脈的腓腸神經作游離移植,將小隱靜脈與受區一知名動脈吻合。以使移植段神經獲得血液供應。
4.肌肉轉移術
在神經傷不能修復時,施行肌肉轉移術重建功能。如橈神經傷不能修復時,可轉移屈肌屬代替伸拇、伸指總及伸腕肌;尺神經不能修復時,可用指淺屈肌轉移代替骨間肌和蚓狀肌;正中神經魚際肌支不能修復時,可用環指淺屈肌、尺側腕伸肌或小指外展肌轉移代替拇對掌肌;肌皮神經不能修復時,可用背闊肌的一部分或胸大肌轉移代替肱二頭肌等等。
5.術後處理
用石膏固定關節後屈曲位(圖11),使吻合的神經不受任何張力。一般術後4~6周去除石膏,逐漸伸直關節,練習關節活動,按摩有關肌肉,促進功能恢復。但伸直關節不能操之過急,以免將吻合處拉斷。還應注意保護患肢,防止外傷、燙傷和凍傷。
圖11 坐骨神經吻合後石膏固定
(1)屈曲膝關節吻合坐骨神經;
(2)術後用石膏固定膝關節屈曲和髖關節伸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