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浏览器未开启Javascript!本网站利用它优化用户的浏览体验,若未开启它,除了导致部分网页功能无法正常运作,浏览效能也会较差!


home
search
AD
证型风热疫毒
【概念】

风热疫毒证是指因感染风热疫毒邪气而造成的具有一定的流行性、传染性,染病人群症状相似,病情较重的一类证候。因风热疫毒邪气不同,客于机体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不同。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病急骤,相互染易,恶寒轻发热重,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头痛,咳嗽。

风热疫毒证常见于“大头瘟”、“疫疹”、“疫咳”、“疫喉痧”、“痄腮”、“时行感冒”等疾病中。

本证应与普通“感冒”、“咳嗽”等鉴别。

【鑑別處理】

风热疫毒证可出现在多种疾病中,表现在大头瘟者,病机为风热疫毒邪气壅于上焦发于头面,症状为: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赤,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治宜疏散风邪,清热解毒,方用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表现为疫疹者;病机为疫毒邪热内盛,外发于肌肤所致。症状为:初起时,伴见恶寒发热,头痛如劈,甚则烦躁谵语,唇焦,舌起红刺,脉数。或兼上呕下泄等症。疫疹以松浮、红活者为病邪轻浅,紧束有根、色紫或黑者为热盛毒重。轻者一病即发,重者透发愈迟,有迟至四五日而不透者。治宜清热凉血解毒,方用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见于疫喉痧者,多发于春季,因风热疫毒邪气从口鼻入于肺胃,上冲咽喉。症见咽喉红肿疼痛,喉部溃烂,上有白腐假膜,甚者疼痛剧烈如刀割,寒热大作,遍体酸楚,全身痧点隐隐,继之遍体腥红,宛如锦纹。痧点先起于颈项,后胸背、腹部、四肢,然后蔓延至全身,颜面无,舌面光红,上有小粒突起,状如杨梅。治先予辛凉透毒,方用银翘散(《温病条辨》),继予泄热解毒,方用凉营清气汤(《喉痧证治概要》),终宜养阴滋液,方用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

见于疫咳者,又称百日咳,多发于幼儿,症状表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痉咳之后伴有特殊的吸气性回声,如鸡叫声。由风热疫毒邪气犯肺,肺气不宣,郁而化热,酿热成痰,阻于气道,气机上逆,久咳伤及肺络,可见咳血。初治宜辛温化痰,顺气降逆,方用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中期邪热恋肺,宜清热宣肺,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或麻杏石甘汤(《伤寒论》)加减。晚期耗液伤阴,宜养阴清肺,方用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

见于时行感冒者、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腰背痛,四肢酸楚,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为风热疫毒邪气犯肺,肺失宣肃。治宜辛凉解表,方用银翘散(《温病条辨》)。

见于痄腮者,病机为风热疫毒邪气与脏腑伏热壅结经络。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咽痛,全身不适,耳下轻微肿胀,治疗初以清热解表,消肿散结,方用银翘散(《温病条辨》)合小柴胡汤(《伤寒论》)加减。

见于疫喉者,又称锁喉风,临床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咽痛干咳、周身不适,伴见有咽喉部假膜,不易擦去,继之发热口干,咽部红肿,大便燥结,咳声如犬吠,如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假膜蔓延,至全口甚至鼻,颜色呈灰白或黄或黑色,兼见高热便秘,烦躁不堪,咽痛剧烈,颈部肿胀,呼吸困难等。病机为风热疫毒邪气由口鼻而入,与肺胃积热相合,上窜咽喉,治初以疏风清热,解毒利咽,宜银翘散(《温病条辨》)合甘草桔梗汤(《伤寒论》)加味;继则宜养阴清肺,方用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热毒炽盛者宜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方用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咳重者宜泻肺清热,方用麻杏石甘汤(《伤寒论》)加减。

风热疫毒证,为风热疫毒邪气引起,最易与肺胃积热相合,小儿为纯阳之体,内热素盛,故易发于小儿,年高之人肺卫表虚,易受外邪,故亦易发。风热疫毒邪气易耗液伤阴,一转为阴虚燥热证,再者热毒可进一步发展为热毒炽盛证,甚者热毒动血而出现气血两燔证。

【類證鑑別】

  1. 风热上扰证与风热疫毒证二者均可见发热恶寒,咽痛咳嗽等症,但致病因素有本质的区别,后者感受的为风热疫毒邪气,为疫疠之气,故发病急、症状重,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染病人群症状相似,并且传变较快,变证较多,而前者感受的为风热邪气,所以仅可见到风热扰于头面上焦的一些症状,较轻,不相染易,容易痊愈,所以二者不难鉴别。
  2. 风热壅盛证与风热疫毒证二者均可见到发热口渴饮冷,咽痛,出疹等症,但致病因素有本质的区别,后者感受的为风热疫毒邪气,为疫疠之气,故发病急、症状重,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染病人群症状相似,并且传变较快,变证较多,而前者见到风热邪气壅滞肌肤,气血不畅,所以尚能见到痈疖疔疮红肿灼热痒痛等症,所以容易鉴别。

【文獻別錄】

  1. 《丹溪心法‧温疫》:“众人一般病者是。又谓之天行时疫,治法有三,宜补宜散宜降,热甚者加童便三酒盅。……大头天行病,此为湿气在高巅之上,切勿用降散,东垣有方:羌活酒黄芩酒蒸大黄。”
  2. 《全生集‧辨正伤寒温病热证》:“时气者,乃天行暴疠之气,流行人间,凡四时之令不正者,则有此气行也。……大头伤风:大头者,一日时毒,一日疫毒,盖天行疫毒之气,人感之而为大头伤风也。……若发之耳之上下前后,并头脚红肿者,此属少阳也。或肌热日晡潮热,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疼胁满,宜小柴胡汤加天花粉、羌活、荆芥、连翘、芩、连主之。若三阳俱受邪,并于头面耳目鼻者,以普济消毒饮,外用清凉救苦散敷之。”
  3. 《医学入门》:“疫厉:疫疾如有鬼厉相似,故曰疫厉,又曰时气。春应暖而反清,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大热,冬应寒而反大温,非其时而有其气,凡感之者,即发头疼身痛寒热,一方长幼,治与伤寒微异者,春清责肝,升麻葛根汤;夏热责心,二香散调中汤;秋湿责肺,白虎加苍术汤、茵陈五苓散;冬寒责肾,葳蕤汤、甘桔汤;土亡四季,随经取之。治与伤寒同者,表证败毒散,半表证小柴胡汤,里证大柴胡汤,挟内伤者宜补宜散宜降,人中黄丸是也。……”
  4. 《景岳全书,伤寒》:“大头瘟证治:大头瘟者,以天行邪毒客于三阳之经,所以憎寒发热,头痛项强或咽喉俱肿,甚至腮面红赤,肩背斑肿,状如虾蟆,此又名虾蟆瘟,大都此证多属风热,然亦有表里虚实之辨,又外科有时毒证亦如此也。大头虾蟆瘟治法:凡病在头目内,火未盛者,先当解散,宜正柴胡饮,或败毒散。若时毒咽喉肿痛,内火不甚,而便利调和者,葛根牛蒡汤。时毒表里俱热,头目俱热,头目俱肿,宜清宜散者,柴葛煎。若毒在阳明,表里俱热,多头痛鼻干,宜散者,柴葛解肌汤。若时毒三阳热极,狂躁咽喉肿痛,宜清兼散者,栀子仁汤。若时毒遍行,热邪上浮,头面俱肿,咽喉不利者,普济消毒饮。”
  5.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此证一名髭发,一名含腮疮。生于两腮肌内不著骨之处,无论左右,总发端于阳明胃热也。初起掀痛,寒热往来,若高肿、色红、热者,系胃经风热所发,若平肿、色淡不鲜者,由胃热湿热所生。始则俱以柴胡葛根汤表之。若口渴便秘,宜四顺清凉饮解之。表里证俱解,肿痛仍作者,势必成脓,宜托里消毒散托之。”

AD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