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來源】
赤小豆(Vigna umbellata (Thunb.)Ohwi & H.Ohashi),又名赤豆、紅飯豆,是豆科植物,外形與紅豆相似而稍微細長,致生混淆。飯豆另有其他顏色,以紅色和黃色為主,紅色即赤小豆。赤小豆主要用於中藥材,常與紅豆混用,然而赤小豆藥效較佳。栽培或野生。分佈廣東、廣西、江西及上海郊區等地。藥材以赤小豆品質為好,但貨源不多,漸為赤豆所代替。
【性狀】
赤小豆vs紅豆 (引自Wikipedia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RedBeanAndRiceBean.jpg&variant=zh-hk)
赤小豆乾燥種子略呈圓柱形而稍扁,長5~7毫米,直徑約3毫米,種皮赤褐色或紫褐色,平滑,微有光澤,種臍線形,白色,約為全長的2/3,中間凹陷成一縱溝,偏向一端,背面有一條不明顯的稜脊。質堅硬,不易破碎,除去種皮,可見兩瓣乳白色於仁。氣微,嚼之有豆腥味。以身乾,顆粒飽滿,色赤紅發暗者為佳。
【性味歸經】
甘酸,平。
- 《養生要集》:味苦,溫。
- 《別錄》:甘酸,平,無毒。
- 《千金·食治》:甘鹹,平,無毒。
- 《食性本草》:微寒。
- 《湯液本草》:氣溫,味辛甘酸,無毒。
入心、小腸經。
- 《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經。
- 《本草新編》:入脾經。
- 《得配本草》:入手少陰、太陽經。
- 《本草再新》:入心、肺二經。
【功效】
利水除濕,和血排膿,消腫解毒。
【主治】
治水腫,腳氣,黃疸,瀉痢,便血,癰腫。
【文獻別錄】
- 《本經》:「主下水,排癰腫膿血。」
- 《別錄》:「主寒熱,熱中,消渴,止洩,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脹滿。」
- 《藥性論》:「消熱毒癰腫,散惡血、不盡、煩滿。治水腫皮肌脹滿;搗薄塗癰腫上;主小兒急黃、爛瘡,取汁令洗之;能令人美食;末與雞子白調塗熱毒癰腫;通氣,健脾胃。」
- 《食療本草》:「和鯉魚爛煮食之,甚治腳氣及大腹水腫;散氣,去關節煩熱,令人心孔開,止小便數;綠赤者,並可食。暴利後氣滿不能食,煮一頓服之。」
- 《蜀本草》:「病酒熱,飲汁。」
- 《食性本草》;堅筋骨,療水氣,解小麥熱毒。
- 《日華子本草》:「赤豆粉,治煩,解熱毒,排膿,補血脈。」
- 《綱目》:「辟溫疫,治產難,下胞衣,通乳汁。」
- 《本草再新》:「清熱和血,利水通經,寬腸理氣。」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3~1兩;或入散劑。外用:生研調敷。
【注意禁忌】
- 陶弘景:「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燥。」
- 《食性本草》:「久食瘦人。」
- 《隨息居飲食譜》:「蛇咬者百日內忌之。」
【現代藥理】
每百克含蛋白質20.7克、脂肪0.5克、碳水化物58克、粗纖維4.9克、灰分3.3克、鈣67毫克、磷305毫克、鐵5.2毫克、硫胺素0.31毫克、核黃素0.11毫克、尼克酸2.7毫克。
【現代應用】
- 治療流行性腮腺炎取赤小豆50~70粒研成細粉,和入溫水、雞蛋清或蜜調成稀糊狀,攤在布上,敷於患處。一般一次即能消腫。治療7例,均獲效果。
- 治療肝硬化腹水取赤小豆1斤,活鯉魚1條(重1斤以上),同放鍋內,加水2000~3000毫升清燉,至赤小豆爛透為止。將赤小豆、魚和湯分數次服下。每日或隔日1劑。連續服用,以愈為止。治療2例,服後尿量增加,腹圍減小,精神良好,無不良反應。
【選方】
- 治水腫坐臥不得,頭面身體悉腫:桑枝燒灰、淋汁,煮赤小豆空心食令飽,饑即食盡,不得吃飯。(《梅師集驗方》)
- 治卒大腹水病: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煮取乾,去茅根食豆,水隨小便下。(《補缺肘後方》)
- 治水腫從腳起,入腹則殺人:赤小豆一升,煮令極爛,取汁四、五升,溫漬膝以下;若已入腹,但服小豆,勿雜食。(《獨行方》)
- 治腳氣:赤小豆五合,葫一頭,生薑一分(並破碎),商陸根一條(切)。同水煮,豆爛湯成,適寒溫,去葫等,細嚼豆,空腹食之,旋旋啜汁令盡。(《本草圖經》)
- 治腳氣氣急,大小便澀,通身腫,兩腳氣脹,變成水者:赤小豆半升,桑根白皮(炙,銼)二兩,紫蘇莖葉一握(銼,焙)。上三味除小豆外,搗羅為末。每服先以豆一合,用水五盞煮熟,去豆,取汁二盞半,入藥末四錢匕,生薑一分,拍碎,煎至一盞半,空心溫服,然後擇取豆任意食,日再。(《聖濟總錄》赤小豆湯)
- 治傷寒瘀熱在裡,身必黃:麻黃二兩(去節),連軺二兩,赤小豆一升,杏仁四十個(去皮、尖),大棗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薑二兩(切),甘草二兩(炙)。上八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半日服盡。(《傷寒論》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 治急黃身如金色:赤小豆一兩,丁香一分,黍米一分,瓜蒂半分,熏陸香一錢,青布五寸(燒灰),麝香一錢(細研)。上藥搗細羅為散,都研令勻。每服不計時候,以清粥飲調下一錢;若用少許吹鼻中,當下黃水。(《聖惠方》赤小豆散)
- 治腸痔大便常血:小豆一升,苦酒五升,煮豆熟,出乾,復納清酒中,候酒盡止,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度。(《肘後方》)
- 治熱毒下血,或因食熱物發動:赤小豆杵末,水調下方寸匕。(《梅師集驗方》)十治疽初作:小豆末醋敷之,亦消。(《小品方》)
- 治大小腸癰,濕熱氣滯瘀凝所致:赤小豆、薏苡仁、防己、甘草,煎湯服。(《瘍科捷徑》赤豆薏苡湯)
- 治小兒天火丹,肉中有赤如丹色,大者如手,甚者遍身,或痛或癢或腫:赤小豆二升。末之,雞子白和如薄泥敷之,乾則易。一切丹並用此方。(《千金方》)
- 治腮頰熱腫:赤小豆末和蜜塗之,或加芙蓉葉末。(《綱目》)
- 治小兒重舌:赤小豆末,醋和塗舌上。(《千金方》)
- 治舌上忽出血,如簪孔:小豆一升,杵碎,水三升,和攪取汁飲。(《肘後方》)
- 下乳汁:煮赤小豆取汁飲。(《產書方》)
- 治婦人吹奶:赤小豆酒研,溫服,以滓敷之。(《婦人良方補遺》)
- 治風瘙癮疹:赤小豆、荊芥穗等分,為末,雞子清調塗之。(《綱目》)
- 治食六畜肉中毒:燒小豆一升,末,服三方寸匕。(《千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