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藥名牡蠣
科屬牡蠣科
【品種來源】

本品為牡蠣科動物長牡蠣 (Ostrea gigas Thunb.) 、大連灣牡蠣 (O. talienwhanensis Crosse) 或近江牡蠣 (O. rivularis Gould) 等的貝殼。我國沿海一帶均有分佈。全年可採,以冬季、春季產量最多。採得後,去肉取殼,洗淨曬乾。生用或煅用。用時打碎。

【性味歸經】

鹹、澀,微寒。歸肝、腎經。

【功效】

平肝潛陽,軟堅散結,收斂固澀。

【主治】

  1. 用於肝陽上亢,頭暈目眩。本品鹹寒質重,有類似石決明之平肝潛陽作用。多用治水不涵木,陰虛陽亢,眩暈耳鳴之證,常與龍骨龜板牛膝等同用,如鎮肝息風湯;亦用治熱病日久,灼爍真陰,虛風內動,四肢抽搐之證,每與龜板鱉甲生地黃等同用,如大定風珠
  2. 用於痰核,瘰癧,癥瘕積聚等證。牡蠣味鹹,軟堅散結。用治痰火鬱結之痰核、瘰癧,常與浙貝母玄參等配伍,如消瘰丸;用治血瘀氣結之癥瘕痞塊,多與鱉甲丹參莪朮等配伍;近代常用治肝、脾腫大有效。
  3. 用於滑脫諸證。本品味澀,煅用有與煅龍骨相仿的收斂固澀作用,常與煅龍骨相須為用,治療遺精、滑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自汗、盜汗等多種正虛不固,滑脫之證,並配伍相應的補虛及收澀藥物。近年有報導用牡蠣煎服,治療肺結核盜汗者,有較好療效。
  4. 此外,煅牡蠣有收斂制酸作用,可治胃痛泛酸,以之與烏賊骨浙貝母共為細末,內服取效。

【文獻別錄】

  1. 《本經》:「主驚恚怒氣,除拘緩,鼠瘻,女子帶下赤白。」
  2. 《別錄》:「榮衛虛熱去來不定,煩滿,止汗,心痛氣結,止渴,除老血,澀大小腸,止大小便,療泄精、喉痹、咳嗽、心脅下痞熱。」
  3. 《本草備要》:「鹹以軟堅化痰,消瘰癧結核,老血疝瘕。澀以收脫,治遺精崩帶,止嗽斂汗,固大小腸。」

【用法用量】

煎服,10~30g。宜打碎先煎。除收斂固澀煅用外,餘皆生用。

【現代藥理】

本品含80~95%的碳酸鈣、磷酸鈣及硫酸鈣,並含鎂、鋁、矽、氧化鐵及有機質等。煅燒後碳酸鹽分解,產生氧化鈣等,有機質則被破壞。所含鈣鹽有抗酸及輕度鎮靜、消炎作用。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有一定療效。尚可增強免疫力。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