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浏览器未开启Javascript!本网站利用它优化用户的浏览体验,若未开启它,除了导致部分网页功能无法正常运作,浏览效能也会较差!


home
search
AD
证型肝血瘀滞
【概念】

肝血瘀滞证,是指肝气失于疏泄,气郁日久,引起血分瘀滞的证候。

主要临床表现为:面色青黑不华,胁下痞硬作痛,伴有腹胀,体倦,纳呆,舌质暗红,边有瘀斑,苔白,脉弦等。

肝血瘀滞证常见于“胁痛”、“黄疸”、“积聚”、“肝著”、“臌胀”等病中。

本证通常应与“胃脘瘀血证”、“阳明瘀血证”相鉴别。

【鑑別處理】

肝血瘀滞证可见于多种疾病之中,各具不同的临床表现,必须认真辨析。

  1. 如胁痛病中出现肝血瘀滞证,多见胸胁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胁下或有痞块,舌质紫暗,脉弦涩等症,病缘肝郁日久,气滞血瘀,瘀血停积所致,治宜理气活血化瘀,方选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2. 若在黄疸病中出现肝血瘀滞证,多见黄疸呈鳌黑色,色泽黯滞,目青面黑,少腹满,额上黑,大便黑、时溏,舌尖红苔黄腻,脉沉弦而涩等症;属女劳疸,系肝郁血瘀,脾虚不运而湿热内蕴所致,俞嘉言说:“因女劳而成疸者,血瘀不行。”(《医门法律》)治宜消瘀化湿清热,方选硝石矾石散(《金匮要略》)加虎杖,丹参,茜草。
  3. 若在肝著病中出现肝血瘀滞证,多见胸胁胀满刺痛,痛处不移,吞酸作呕,口渴欲热饮,得热稍舒,舌质紫暗,脉细涩等症,尤在泾说:“然肝虽著而反注于肺,所谓横之为病。”(《金民要略心典》)系肝郁而瘀,累及于肺所致,治宜行气散滞活血,方选旋覆花汤(《金匮要略》)加合欢花、柏子仁、丝瓜络。
  4. 若在积聚病中出现肝血瘀滞证,多见胁下有块,软而不坚,块物固定不移,胀痛并见,苔薄,脉弦等症,病缘肝郁气滞,继而血瘀,日久不散,聚结成块所致,治宜理气活血消积,方选金铃子散(《素问病机保命集》)合失笑散(局方》)加青皮、陈皮、三棱、莪术等。
  5. 若在臌胀病中出现肝血瘀滞证,多见面色黎黑,腹大坚满,腹部青筋怒起、四肢反瘦,甚则喘息不得卧,二便不畅,舌质紫黯,脉沉弦等症,病由气滞血瘀,继而水停,水瘀互结所致,治宜消满除湿,活血逐水,阳虚者佐以温阳,可选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金匮要略》)合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阴虚者佐以养阴,可选桃红四物汤(《局方》)合疏凿饮子(《济生方》)加减。

【類證鑑別】

  1. 胃脘瘀血证与肝血瘀滞证:肝为厥阴,藏血之脏,胃属阳明,多气多血之腑,两者发病均易由气分而入血分,尤多表现瘀血之证。胃脘瘀血证,临床多以胃脱疼痛而有定处,痛如针刺或刀割,或见吐血紫黑,便血如墨,舌质紫暗,脉细涩为特点;肝血瘀滞证,临床所见则以胁痛痞块为主,病位不同,病症亦异。若肝病犯胃,亦可肝胃同见瘀血之证。
  2. 阳明瘀血证与肝血瘀滞证:阳明瘀血证与肝血瘀滞证,皆有黄疸和瘀血的表现。从病因病机而论,阳明瘀血证所见黄疸,是以温热为主因,因热而瘀,多见于外感热病之中;肝血瘀滞证,虽亦可见黄疸,但以瘀为主,瘀而生热夹湿熏蒸发黄,多见于女劳疸或肝病晚期。从临床表现来讲,阳明瘀血所见黄疸,因湿热 郁蒸而瘀滞于里,病由气分兼及血分,偏于实证,以黄色鲜明如 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发热等为特点;肝血瘀滞证所见黄 疸,则因瘀而致湿热蕴郁,兼见肝肾虚候,故以额上黑,黄疸呈 鳌黑色,大便黑而时溏为特点。两者虽皆有黄疸见证,但可从黄 色的明晦,二便通利与否,病程新久长短等方面,加以鉴别。

【文獻別錄】

  1. 《中医临证备要.胁痛》:“胁痛如刺,痛处不移,按之更剧,脉象弦涩或沉涩,多由……瘀积胁下,痛处皮肤有青紫伤痕,宜逐瘀为主,用复元活血汤,方内柴胡系引经药,不以疏肝为目的。或用加味三七散。”
  2. 《临证指南医案.胁痛》:“肝络凝瘀胁痛,须防动怒失血”

AD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