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證型氣脫
【概念】

氣脫證是指機體正氣虛怯,元氣衰憊,氣隨血脫,陰陽欲離而出現的多種危急症狀的總稱。本證多為外感或內傷,久病不癒,正不勝邪,或外傷、崩中、產偌大出血箏病因所致。常為病情突然變化而出現的危重證候,故應積極搶救。

大證的臨床表現主要為:突然大汗淋漓,精神萎靡,目合口張,面色蒼白,氣短不續,二便自遺,舌淡胖,脈細微,或芤大等症狀。

本證散見於 「昏迷」 、 「戰汗」 、 「中風」 、 「崩漏」 、 「產後血暈」 等病變中。

氣脫證應與 「亡陰證」 、 「亡陽證」 、 「氣厥證」 相鑑別。

【鑑別處理】

由於各類疾病發展至本證的病因、病機不同,其臨床表現亦各異。

  1. 例如本證可見於 「昏迷」 之前,多因外感熱病不癒,邪熱羈留,消爍津液所致,此時若誤汗、誤下,則可見汗出或瀉下,精神萎倦,目合氣短,手足瘈瘲,服氣虛弱,舌絳苔少,時時欲脫等表現。治宜滋液熄風,益氣固脫,方選大定風珠(《溫病條辨》)加減。
  2. 亦可因素體腎虛,元氣不足,久病不癒引起,此時若誤汗、誤下,則可見大汗淋漓,精神萎頓,面色蒼白,脈微細:舌淡胖。治宜益氣固脫,止斂救逆,方選獨參湯(《十藥神書》)或參附龍牡湯(《驗方》)加減。
  3. 又如因 「戰汗」 太過而致本證者,多為溫邪始終留戀氣分而未入營分,此時正氣尚盛而邪氣不去,欲通過戰汗而使病邪外解。戰汗乃正邪交爭,全身戰慄汗出,使病邪隨汗而透達,戰汗後,當汗出肢冷,神清倦臥,脈虛緩和。若合理調攝護養,待正氣來復而向癒。若汗出肢冷,煩躁不寧,脈急疾,乃為戰汗後正氣虛脫的微象,當極力搶救,治宜益氣養液而救脫,急投獨參湯或生脈散(《內外傷辨惑論》)加減。
  4. 本證還可見於 「中風」 的脫證,《醫經溯洄集》曰: 「中風者,非外來風邪,乃本氣病也。凡人逾四旬,氣衰之際,或因憂喜念怒傷其氣者,多有此疾。」 此為將息失宜,元氣曠乏,肝腎不足,虛風內動所致,證見猝然暈仆,面色蒼白,目合口張,手撒肢冷.二便自遺,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舌痿言謇,脈細微等。治宜益氣救脫,方用獨參湯或參附湯(《婦人良方》)加減。

氣脫證臨床常見於陽氣素虛,久病不癒,老年體弱之人。然婦女 「崩中」 、 「產後大出血」 者,每見氣隨血脫而出現本證。

  1. 如 「血崩」 而致氣脫者,多因飲食勞倦所傷,或思慮過度,以致脾胃氣虛,元氣曠乏,氣不攝血,衝任不固,證見經水過多,色淡如水,兩目昏黑,眩暈,顏面蒼白,精神萎頓,納呆少氣,腰痠肢軟,舌淡胖,脈細微;
  2. 如 「產後失血過多」 而致氣脫者,多因胎產過多,或胞宮受損,衝任空虛,元氣衰憊,大量出血,氣隨血脫,證見產後出血不止,惡露連綿,冷汗淋漓,神困乏力,面白目陷,氣短肢冷,舌淡,脈虛大而芤。
  3. 在眼科中,會因氣脫而失明,《靈樞.決氣篇》曰: 「氣脫者,目不明」 ,這裏指的是五臟精氣的虛脫,因五臟精氣衰竭,無以上榮於目所致,會出現兩眼乾澀,雙目失明,或瞳仁散大等症狀。
  4. 在兒科中,小兒因稟賦不足,元氣虧損,稚陽之體每易受外邪侵襲而突發高熱,汗出,鼻煽氣促,或下痢不止,精神萎靡,氣短不續等氣脫證的表現。

必須指出,本證與肺、脾、腎三臟關係密切。臨床多因肺脾氣虛,猝然大汗淋漓而致本證,亦可因脾腎氣虛,驟作下利不止而致本證。故本證可因氣虛不足發展而來。汗出,可因氣虛不固:腠理疏鬆所致。氣屬陽,陽氣不能衛外而泄越亦可見汗出,故大汗淋漓必傷陽氣,氣脫亦可導致亡陽,這是一。汗為津液所化,氣處不固,汗出不止,津液外泄,會傷津亡液,說明氣脫亦可導致亡陰,這是二。當然,下利無度,同樣會耗氣脫液,出現上述的二種轉歸。臨床應重視氣脫證的搶救,待元氣來復後,當抓住造成各病證的病因及出現的臨床症狀,或後遺症,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否則,氣脫證會再度出現,病情會更趨危重。

【類證鑑別】

  1. 亡陰證與氣脫證:二者均為危急證候,且都有大汗淋漓的表現。亡陰證多因邪熱內陷,真陰消爍,或汗出過多,下利不止等造成陰液耗竭,陰不制陽,陰陽離決,證見神志昏迷,精神萎頓汗出如油,顴紅升火,咽乾,舌紅絳,苔光剝,脈虛細帶數;而氣脫證因大汗淋漓致使津液耗損,氣虛而脫,但只是精神萎靡,尚未出現昏迷。故氣脫證可為亡陰證的前奏,二者當以此為辨。
  2. 亡陽證與氣脫證:二者均為危急證候,且都有大汗淋漓的表現。亡陽證多為真陽衰微,或汗出過多,下利不止等造成陽氣衰竭,陽不戀陰,陰陽離泱。證見昏迷不醒,汗出膚冷,目合口張,手撒肢厥,二便自遺,鼻息低微,舌質淡,脈微細欲絕;而氣脫證因大汗淋漓,致使氣虛欲脫,但未出現昏迷,只是精神困乏。故氣脫證可為亡陽證的先驅證候,二者當以此為辨。
  3. 氣厥證與氣脫證:二者均為危急證候,且都與 「氣」 的病理變化有關。氣厥證多因七情所傷,惱怒驚駭,肝鬱不達,怒則氣上,造成氣機逆亂,填塞胸膺,擾亂神明所致。證見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肢冷抽搐等。而氣脫證是因元氣不足,氣不固攝所出現的大汗淋漓,精神萎頓的症狀。故前者屬實證,後者屬虛證。病因、病機、症狀各不相同,二者當以此為鑑別。

【文獻別錄】

  1. 《靈樞.通天篇》: 「陰陽皆脫者,暴死不知人。」
  2. 《難經.二十難》: 「脫陽者,視其暗中見鬼。」
  3.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治》: 「脈沉小遲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冷,腹滿,甚則溏泄,食不消化也。」
  4. 《景岳全書.婦人規》: 「產時胞胎既下,氣血俱去,忽爾眼黑頭眩,神昏口噤,昏不知人。古人多云惡露乘虛上攻,故致血暈,不知此證有二:曰血暈,曰氣脫也。若以氣脫作血量,而用辛香逐血化痰等劑,則立刻斃矣,不可不慎也。」
  5. 《臨證指南醫案.脫》徐靈胎評: 「脫之名,惟陽氣驟越,陰陽相離,汗出如油,六脈垂絕,一時急迫之症,方名為脫。」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