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證型膽鬱痰擾
【概念】

膽鬱痰擾證是膽失疏泄、氣鬱生痰、痰熱內擾而出現的一系列臨床表現的概稱。多因七情鬱結、氣機不暢而形成。

主要臨床表現:眩暈、口苦、嘔惡、煩躁、失眠、胸悶、舌苔黃膩、脈弦滑等。

本證常見於「眩暈」、「不寐」、「氣鬱」等疾病中。膽鬱痰擾證應與「痰火擾心證」、「肝火上炎證」、「肝膽濕熱證」、「膽熱證」相鑒別。

【鑑別處理】

臨床上許多疾病可見膽鬱痰擾證,各有特點,治療亦不盡同,應加以區分。

  1. 眩暈而見本證者,因膽失疏泄,氣鬱生痰,痰濁引動肝陽所致,雖以頭暈目眩為主症,然因膽經鬱熱,痰濁內阻,故常兼見口苦、嘔惡胸悶,右脅不舒、納呆,夜寐多夢等,治宜清熱化痰,平肝潛陽,方用溫膽湯(《千金方》)酌加天麻、鉤藤之類。
  2. 不寐而見本證者,因情志內傷,膽失疏泄,鬱而化熱,氣鬱痰生,痰熱內擾,心神不寧所致,以煩躁、不寐、多夢、易驚為其症狀特點,兼有口苦咽乾,小溲黃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數等表現,治宜清熱化痰、養心安神,方用黃連溫膽湯(《六因條辨》)酌加遠志、棗仁之屬。
  3. 氣鬱而見本證者,以氣機鬱滯痰;涎結聚為其主要病機,故常見咽中不適,似有物梗塞,咯之不出,吞之不下,胸悶脅痛。苔薄而膩,脈弦滑,治應清熱化痰、調氣解鬱,方用溫膽湯酌加荔枝核、柿蒂等品。
胖人多濕,易聚濕成痰,故本證多見於胖人,尤以性情急躁、多愁善感者更易罹患本證。

膽鬱氣滯,痰濁中阻,易礙氣機,以致胃失和降,故膽鬱痰擾證常兼挾胃氣上逆而出現泛惡作嘔等症狀。

【類證鑑別】

  1. 痰火擾心證與膽鬱痰擾證:二證有痰熱所致的神志症狀,常易混淆。但痰火擾心證的病因病機較膽鬱痰擾證複雜,或為七情所傷,氣鬱化火,煎熬津液成痰,致痰火擾心,或因外感熱邪挾痰內擾心神。臨床上,膽鬱痰擾證有氣機不疏的表現,如胸悶、嘔惡等。痰火擾心證有火熱熾盛的表現,如面赤氣粗、便秘尿赤,如痰火擾亂心神,則可見狂躁、哭笑無常等。
  2. 肝火上炎證與膽鬱痰擾證:二證均可因七情內傷所致,前者因肝鬱化火,上攻頭目,常出現頭暈目眩、咽乾、口苦,與膽熱痰擾證易於混淆。但膽鬱痰擾證以「鬱」、「痰」互結為主要表現,如胸悶,喜太息、泛惡作嘔、煩躁不寐、苔黃膩、脈弦滑等;而肝火上炎證則以「火」、「熱」上炎為主要表現,如面紅耳赤、煩躁易怒、脇肋灼痛、便秘尿赤,甚或吐血衄血,舌紅苔黃糙、脈弦數為其特徵。
  3. 肝膽濕熱證與膽鬱痰擾證:肝膽相表裏,膽鬱常致肝鬱,故二證均可有肝膽鬱熱表現,如口苦、脇肋不舒,痰與濕在病機上關係密切,又均可阻遏氣機,出現納呆、嘔惡等症狀,二證頗多相似,須加分辨。肝膽濕熱證病因病機較複雜,多由感受濕熱外邪而致,亦可因嗜酒或恣食肥甘,釀生濕熱,或由脾胃運化失常,濕濁內生,鬱而化熱引起,不似膽鬱痰擾證僅以七情內傷、氣機鬱結為主。膽鬱痰擾證熱勢較緩,故以眩暈、口苦、煩躁不寐、胸悶等為主要表現,脈多弦滑。肝膽濕熱證熱邪較盛,臨床表現有多種情況,如濕熱相蒸,膽汁外溢,可見身目發黃;如濕熱阻遏中焦氣機,脾胃升降失司,可見惡心欲嘔、納呆腹脹、大便不調、脈多弦數;如濕熱下注,則可見陰囊濕疹、睾丸腫痛,婦女外陰癢癢、帶下黃臭等。
  4. 膽熱證與膽鬱痰擾證:二證均與情志失調有關,且臨床上都有不寐、口苦等症狀,相似之處頗多,應予區分。膽熱證由於七情內傷,膽鬱化熱,臨床單見熱壅膽腑的表現,出現頭暈目眩、口苦、咽乾、胸脅苦滿、苔黃、脈弦等症。而膽鬱痰擾證則以情志失調為主,常因膽失疏泄,氣鬱痰生,痰濁蒙蔽形成,挾熱者亦可見口苦、咽乾,其主症則為眩暈泛惡、精神抑鬱,煩躁失眠、胸悶不暢等。

【文獻別錄】

  1. 《張氏醫通‧鬱》:「上焦,陽也,衛氣所治,貴通利而惡閉邪,鬱則津液不行而積為痰涎。膽以咽為使,膽主決斷,氣屬相火,遇七情至而不決,則火鬱而不發,火鬱則焰不達,焰不達則氣如焰,與痰涎聚結胸中,故若炙臠。」

expand_less